大思政视域下中医院校课程思政路径建构

2022-03-24 21:10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思专业课程中医药

●刘 林

一、前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中医药振兴发展与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凸显出中医教育在中医药传承重新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2018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六卓越一拔尖”文件。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新医科的重要一支,亟需建设具有中医药原创理论特色的新医科,培养“精于术,诚于道”一流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新时代优秀的新医科人才成为中医药院校亟须回答的赶考命题。

中医院校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承载培养良医的育人使命和服务人类健康的大责任,而新时代良医最重要的就是精于术,诚于道。当前中医院校育人工作面临高度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单纯依靠“分离式”思政课程很难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迫切需要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在一起,通过深入挖掘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综上,中医院校要迅速融入全国思政工作转型变革,深刻把握思政育人的发展趋势,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培养能承担健康中国建设重任的时代良医。笔者将着重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搭建学习思政理论课与医学专业知识融合的桥梁,增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克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及“孤岛”困境,形成中医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医学教育的目标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演进

(一)“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演进

“大思政”教育不同于过去只靠思政教师的单方面灌输来传授思政教育,具体体现为思政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形式呈现的多样化、场域实践的多样化。“大思政”育人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拓展的过程。它首先源于1980年提出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为核心的“三育人”体系。此后,高校育人体系的内涵逐渐丰富,在“三育人”的提法上相继增加了“科研育人”,形成了“四育人”体系。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把高校德育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要构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新任务。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育人”体系。综上可以看出,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演进是“育人”体系由“三育人”到“N育人”的逐步扩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对育人要素“结构—关系”的重塑与外延拓展。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活动的总称,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它始于2016年上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通过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思政课程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树立了系统性的课程观、教学观,是高校立德树人在育人理念上的突破,载体上的拓展、内容上的丰富和实践方法上的创新。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价值观方向上同向同行,互为补充,共同目标是合力育人[6]。

三、中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

(一)上海某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作为探索思政教育的先行者,上海某中医药大学以《人体解剖学》课为基础,早已成为国内“课程思政”最响亮的品牌。一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教育。上海某中医药大学于2015年实施了“德育实践专业课程”建设项目,通过一系列教学理念、实践上的重塑,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目前学校进行培育和建设的课程项目已达到100门。二是全方位构建育人体系。上海某中医药大学从培育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中探索总结出专业课程教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成熟理念,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总体工作思路。首先提出专业课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其次,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组成的35个跨界育人导师团队,将课程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向人文素质培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维度延伸。

(二)浙江某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经验

浙江某中医药大学秉持“让课程与思政相得益彰”的教学创新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第一,构建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的思政体系。学校狠抓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高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同时抓好教师理念的更新培训,系统出台保障机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增设“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指标,实施优课优酬,通过名师工作室、思政教学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团队的合力效应。第二,构建了从医者成长到青年成才的思政价值引领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精神、新时代中医学专业的目标要求等,凝练形成以“医德高、医理精、医术强”为内涵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引领,创新构建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教学与学工、学校与医院“三维”联动,第一、二、三课堂“三环”贯通的“三维三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化—联—跨—融—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全链条。其中,“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医学人才职业精神的“校本化”表达,也由此明确树立“三医”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联”与“跨”,是指通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医教的“联动”,一、二、三课堂的“跨越”,全面消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融”是指学校将思政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三医”人才;“验”即强化实践与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

四、新时代中医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中医院校育人实施的主体各耕其田,未成合力

一方面,中医院校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一定程度仍然存在,部分中医院校存在压缩或人为减少思政课程学时、补给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现象,从而导致思政课程逐渐被边缘化。虽然各大中医院校对于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有明确的部门分工与职责分工,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思政育人的载体单一,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相对分离”的状况,各部门的教育资源共享度不高,各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尚未充分挖掘,无法合力育人。

(二)中医院校思政教育“供给侧”与“需求端”不匹配

思政教学多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多侧重于教师的“供给侧”,而忽视学生的“需求端”,“供给侧”与“需求端”不匹配。不仅仅体现在思政教育的供给内容有待精细化,还体现在思政理念没有与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还习惯单向度的灌输,缺乏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思政教育实践的经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学生无法成为思政教育真正的接受主体,从而导致供需的不匹配。

五、中医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建构

(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化”机制

中医院校应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推进思政教育与中医医学教育、体美劳育的深度融合,巧用中医药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转变。围绕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从大思政的角度重新构建整合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上设计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二级临床医学院“双一流”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互联网+思政”的工作机制,校级层面遴选有特色的中医专业金课程,创建课程思政“空中课堂”,结合中医参与疫病防控和中医药学科专业特色,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研讨、实践实训各环节。

(二)持续优化课程思政育人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持续加强师资培训,增强专业任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中医院校应实施例如“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中设立“课程思政”模块,开展专题培训,增强专业任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组建教师联合立体化授课团队,通过协同合作、集中备课、教学攻关等方式,增强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水平。第二,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积极为教师搭建项目申报和引导平台,从学校层面开展试点课程,让教师自主申请,去研究什么是德育,怎么融入专业课,贴近学生群体需求,产生共鸣,在传统知识的教授中强调价值的传播和理论的引领,培养德医双馨的中医学人才。

(三)营造德医交融“大思政”校际联动氛围

良好育人氛围的营造需要坚持校内校外联动,尤其是承接后期临床教学附属医院、兄弟高校全面实施联动,建立术道结合的育人体系,做到中医类医学生的全流程全领域思政教育,凝聚各方合力,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新医科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大思专业课程中医药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