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肛裂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2-03-24 19:35:48刘春强
大众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肛裂熏洗肛门

刘 燃 刘春强

中医治疗肛裂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刘 燃1刘春强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肛裂是以排便时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症状的肛肠疾病。若保守治疗无效,多采用手术治疗。肛裂术后虽疗效较好,但因病变部位的特殊性,开放性的创面、血流供应欠佳、组织修复再生能力差等因素,易引发术后疼痛、出血、继发性便秘、肠胀气、尿潴留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传统医学在对肛裂术后并发症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对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综合疗法进行阐述,总结了肛裂术后并发症近10年的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肛裂;术后并发症;中医药

引言

肛裂,传统医学将其归于“裂痔”“钩肠痔”“脉痔”等范畴,是指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中青年人[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时出现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出血、便秘等症状[2]。发病部位多在肛缘的前后正中位,尤其是后正中位发生几率最高。肛裂发病率在肛肠病中排第三位,仅次于混合痔、肛瘘。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肛裂人群发病率占肛肠病4.12%[3]。西医治疗上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有宣教治疗、外用药物、钙通道组织剂、肉毒素内括约肌内注射等。另一方面,常用的手术方式[4]有肛管扩张术、肛裂切除术、内括约肌切开术、皮瓣成形术、肛裂挂线术等。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肛肠科医生的一大困扰,其主要有切口疼痛、出血等因素导致创面愈合迟缓,甚者出现继发性便秘、肠胀气、尿潴留等问题[5-7]。在西医治疗上多为对症处理,复方角菜酸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创面愈合[8-11],但不能保证治愈或排便后不会再次引起疼痛、水肿、出血等问题。中医治疗以中药内服、中药膏剂栓剂、中药坐浴熏洗、中药外敷、针灸等治疗为主,临床研究表明,在肛裂术后恢复过程中,中医治疗具有高效、安全、实用及患者痛苦小等优点[12]。

1 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并未有肛裂相关古典书籍记载,而是将该病归属于“痔”的范畴。最早出现于《五十二病方》古籍,记载了脉痔、血痔、牡丹痔等多种肛肠疾病。《外科大成》指出粪质硬容易导致肛门撕裂、便后出血、肛门疼痛等症状。《医宗金鉴》中有记载:“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说明火、燥病因易出现大便干结、肛门撕裂。历代医家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病因病机,现认为该病之病因病机为湿、热、瘀三邪,病位在直肠,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恣饮醇酒,以致肠道湿热下注,耗伤津液,大肠不得濡润,则大便燥结,临厕努挣,致肛门撕裂而致便血。或由于有血虚,血津同源,久则损及阴津,津亏生燥,大肠濡润失常,水不载舟,大便燥结,排出伤及肛门而致肛裂,阴虚血亏则肛门生肌迟缓,创面久久不易愈合。现代医学对肛裂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西医较集中的观点有解剖学说、感染学说、外伤学说、肛门狭窄学说等学说,目前较为公认是肛门括约肌收缩致肛周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肛管的缺陷性溃疡。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药内服

中医的内治法主要是中药汤剂、中药颗粒的内服。中药内服具有整体调节优势、靶向调节效应,能够针对不同证型,不同体质的肛裂术后患者进行治疗。陈域等[13]选取36例肛裂术后肠胀气患者,治疗组以莱菔子200 g加水1000 mL,对照组1组和2组分别以新斯的明肌注、膀胱区按摩配合小腹温热敷,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2组,莱菔子汤口服可有效缓解术后肠胀气,预防尿潴留。现代研究表明[14],莱菔子中的萝卜甘成分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动力,加快胀气排出。刘钰等[15]将湿热下注型术后患者,首次服用利尿通淋方,尿潴留未发生率为64.44%,结果表明利尿通淋方在肛裂术后预防尿潴留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李志鹏等[16]认为车前子黄芪颗粒剂具有利尿作用,故用车前子黄芪颗粒剂治疗肛裂术后患者10例,总有效率为85.0%,这表明车前子黄芪颗粒剂具有抗尿潴留、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邓天勇[17]将65例肛裂术后便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麻子仁汤加味,治疗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4.1%),其结果表明麻子仁汤加味治疗肛裂术后,可有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术后排便疼痛、术后切口愈合均优于对照组,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赵丽等[18]利用三仁汤治疗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便秘,均早晚温服,证实三仁汤能改善肛裂术后便秘,加快伤口愈合。陈斌[19]将86例肛裂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3例,观察组用肠燥灵浓缩颗粒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其结果表明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肛门直肠压力、创面愈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肠燥灵能有效地促进局部血运,降低肛门直肠压力,加快创面愈合。中药内服在治疗和促进肛裂术后并发症应用全面,尤其在术后疼痛、创面愈合、便秘、尿潴留、肠胀气等效果显著。

2.2 中药熏洗坐浴

中药熏洗坐浴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中医辨证论治,选取恰当的中药方剂,并煎煮成汤剂,通过熏洗坐浴作用于患处。特别是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药熏洗坐浴在临床应用较早,尤其在促进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现代医学认为,经过加热后的汤药熏蒸及浸浴局部患处,湿润蒸腾的热气直接作用于创面皮肤,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孔开放、毛细血管扩张、淋巴回流加快,角质层软化及肛门括约肌松弛,药物有效成分更容易透过角质层及创面组织活性表皮进入直达患处,药物的有效成分吸收更为充分,从而减轻患处疼痛、创缘水肿程度以及炎性分泌物的渗出[20]。汪明[21]认为肛裂术后并发症多由湿热、热毒、淤血所致,故观察组采用自拟熏洗1号方(黄柏、赤芍、苍术、威灵仙、黄芪、甘草、当归、白芷)熏洗坐浴30例肛裂术后创面,证实熏洗1号方具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消肿生肌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肛裂术后患者疼痛,缩短伤口出血及愈合所需的时间。有研究表明[22-2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因子是肛周疾病炎症进展的关键。白景舒等[25]各选取45例肛裂术后患者分别运用复方荆芥熏洗剂和康复新液,其结果为复方荆芥熏洗剂疗效明显高于康复新液,前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进而利于术后创面愈合。陆文强[26]为探究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和炎症因子水平,选取116例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清热燥湿方熏洗,对照组则清热燥湿方熏洗,疗程均为1周,结果表明,清热燥湿方均可下调炎症因子,减轻创面疼痛,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林昆明[27]将陈旧性肛裂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选苦参汤加减熏洗坐浴,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熏洗坐浴。结果表明苦参汤加减能缓解疼痛,促进术口愈合,并减少术后出血及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杨晓彦[28]运用自拟熏洗坐浴方治疗III期肛裂术后患者34例,总有效率达97.06%,结果表明术后坐浴熏洗辅助治疗,有利于提高术后治疗效果,减轻疼痛。赖蕾[29]认为五倍子汤熏洗坐浴具有消肿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术后两周后可迅速缓解疼痛、减少便血、缩短术口时间,临床值得推广。

2.3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各种散剂、膏剂等不同剂型的药物涂抹于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血止痛、除湿止痒、化腐生肌等功效[30]。中药外敷促进术口愈合及肉芽组织生长,创面完全被中药外敷覆盖,能使神经末梢免受外界因素刺激,减轻疼痛,同时又能保持创面湿润,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并繁殖,改善局部微循环[31]。陈尔东等[32]将80例肛裂术后患者按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促愈膏纱条外敷,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条纱条换药。治疗3周后,得出治疗组在创面愈合、腐肉脱落时间、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促愈膏治疗促进肛裂术后恢复,加快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疼痛。刘晓梅等[33]将30只SD老鼠分为养阴生肌散加蛋黄油治疗组及不加干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进行观察,治疗10 d后,其结果表明治疗组能抑制创面分泌物,加快愈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徐汉轮[34]选取肛裂术后患者,治疗组予马应龙痔疮膏纱条外敷,对照组予自制纱条,最后结果表明马应龙痔疮膏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李梅琴[35]将60例慢性肛裂切扩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龙珠软膏外敷,观察组在龙珠软膏联合锡类散外敷,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这说明慢性肛裂切扩术后使用龙珠软膏联合锡类散外敷可减轻疼痛,加速患者创面的恢复。王东栩[36]采用紫草四黄膏在肛裂术后换药,结果显示相较于九华膏其在创面出血量、水肿、创面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等指标上,效果明显,临床上值得推广。杨正安等[37]采用消肿止痛膏在肛裂术后换药,结果显示消肿止痛膏促进创面组织VEGF、VEGFR-2表达,减少炎性反应,创面肉芽组织颜色、愈合效果更好。赵诚[38]将40例术后患者采用紫草油换药,结果显示在术后疼痛、水肿、出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结果表明紫草油能够提高TGF-β1及VEGF含量,促进创面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出血症状、水肿。冷羽等[39]将62例肛裂术后患者观察组采用紫草油联合外用生肌散,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油,治疗18 d后,观察组炎症因子PDGF和VEGFFmRNA、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外敷可减少术后感染,促进创面愈合。龙庆等[40]采用紫草油纱条联合康复新液在肛裂术后换药,结果显示在创面肉芽生长、疼痛、水肿等方面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2.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活血,起到“通则不痛”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补益气血,起到“荣则不痛”作用。针灸主要包括针刺、电针、浮针、艾灸、穴位埋线、耳穴等方法,在肛肠病术后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1 针刺疗法

王丽娟等[41]通过结合针刺痔疮穴治疗,肛裂术后创面水肿、疼痛及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结果表明可明显缓解患者水肿程度、减轻疼痛和加快创面愈合,高效且安全,值得推广。

2.4.2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以腕踝针的“十二皮部”理论为指导,治疗时再配合灌注,在皮下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肛裂术后疼痛的现代新型技术方式。曾惠林[42]运用浮针治疗肛裂术后疼痛,将患者分别予浮针治疗、口服布洛芬缓释片治疗,结果表明,治疗3 d后,浮针疗法在治疗肛裂术后疼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出现尿潴留的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口服布洛芬缓释片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2.4.3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通过按压耳部对应的穴位来刺激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抑制大脑皮层兴奋,从而缓解疼痛。黄堃灵[43]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大肠、直肠、肛门、耳尖、神门)联合穴位盒灸(气海、关元、中极)治疗肛裂术后疼痛,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d后,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能缓解术后疼痛,缩短排便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邓辉[44]在慢性肛裂术后患者中应用耳穴压豆(直肠、肛门穴、神门、交感、前列腺、膀胱)治疗,选取30例患者,发现应用耳穴压豆治疗与对照组术中复方亚甲蓝皮下注射、空白组术中、术后未予任何止痛处理相比,治疗组能够有效镇痛,在便后疼痛时间、尿潴留均明显优于空白组,具有操作方便、高效、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

2.4.4 穴位埋线

传统医学认为穴位埋线有别于普通针刺,利用羊肠线的粗细放置于固定穴位调节虚实,从整体上刺激经络、调节气血阴阳。王珊珊等[45]选取70例肛裂术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组实行穴位埋线(长强、承山双侧),对照组予金玄痔科熏洗散,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肛裂术后患者,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排便及排尿时间,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2.4.5 艾灸法

艾灸是一种热辐射反应,可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李明等[46]为探讨艾灸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将80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艾灸创面予换药加凡士林纱条填塞,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治疗组术后创面愈合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创面肉芽愈合程度优于对照组。其结果表明,艾灸具有促进创面肉芽增生、加速创面愈合的疗效。

2.5 综合治疗

中医综合疗法是在治疗肛裂术后过程采用联合的治疗方法,以此更好的达到治疗疗效。张立修[47]将84例肛裂术后患者分成小针刀法联合柏硝祛毒洗剂熏洗与小针刀法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不仅在减轻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在水肿消失时间、术后伤口愈合时间、伤口瘢痕长度均优于对照组。林尊友[48]将60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黄连油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组与高锰酸钾熏洗对照组,治疗5 d、10 d后,其结果表明VAS评分下降,创面愈合时间、出血消失时间短均优于对照组,自制黄连油联合中药熏洗促进缓解疼痛,加快创面愈合,值得临床应用。金吉华等[49]采用信封进行方案隐藏,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中医综合治疗(耳穴压豆、中药坐浴熏洗、手指点穴、悬灸、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干预。治疗一周后,治疗组常规护理联合中医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早期排便,减轻肛门疼痛,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张惠[50]将82例肛裂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中药坐浴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治疗(中脘、大横、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以食指敲打、按揉、加压,以及经络拍打(从下巨虚至足三里),治疗2次/d,共两周。其结果表明,中药坐浴配合经穴推拿治疗肛裂术后,可有效降低疼痛,减轻便秘,加快创面愈合。李梅琴[51]将60例慢性肛裂切扩术后近远期疗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涂抹龙珠软膏于创面,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将锡类散喷撒于创面上,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3%),结果表明,龙珠软膏联合锡类散可促进术后患者创面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与单用龙珠软膏无明显区别。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肛裂术后并发症在临床上难以避免,术后易引起疼痛、出血、创面愈合缓慢、继发性便秘、肠胀气等症。中医药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手段日渐丰富,中药内服、熏洗坐浴、外敷、针刺、浮针,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等治疗,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出血,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创面肉芽生长。目前中医药治疗肛裂术后并发症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观察的样本量及指标较少,偏个人主观经验总结,缺少基础实验的数据支持。今后应积极将传统医学、循证医学及现代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1]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陈庆海. 肛裂切除联合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40例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9(6): 52-53.

[3] 张东铭. 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4] 卢敏圆,方宗武,翁美容. 肛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 128-131.

[5] 马云华. 肛裂切除加括约肌松解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6): 127,132.

[6] 李仲云. 肛裂切除黏膜下移术治疗肛裂临床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1): 4299-4300.

[7] 顾晓红. 原位创口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 113-114.

[8] 毛建波,郑伯安,黄银伟. 复方角菜酸酯栓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师,2015,18(12): 2100-2101,2104.

[9] 李得忠,刘学忠. 复方角菜酸酯栓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医药沿,2016,6(27): 58-59.

[10] 史振玉,王永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肛裂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 126-127.

[11] 管敏,辛学知. 肛裂切除术联合术后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疗效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5): 10-11.

[12] 刘齐国. 中药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6): 70-71.

[13] 陈域,刘靖圆,石秦川,等. 莱菔子汤治疗肛门病术后肠胀气36例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9): 50.

[14] 代孟孟,张茜,能纪娟,等. 基于谱效关系探讨莱菔子促进肠运动活性成分[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6): 806-815.

[15] 刘钰,陈旭,刘金华. 利尿通淋方防治肛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9): 172,176.

[16] 李志鹏,李霞,苏云,等. 车前子黄芪颗粒剂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J].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2): 38-39.

[17] 邓天勇. 麻子仁汤加味治疗肛裂及痔瘘术后便秘的分析[J]. 人人健康,2020(12): 108.

[18] 赵丽,吴彦江,张一,等. 三仁汤加减治疗肛裂术后便秘湿热下注型3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2): 130-131.

[19] 陈斌,王旭东. 肠燥灵对肛裂手术后肛门直肠压力及创面愈合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5): 54.

[20] 张绍勇. 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术后临床疗效分析[J]. 四川中医,2005(1): 71.

[21] 汪明. 中药熏洗对肛裂术后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21,43(10): 33-35.

[22] 刘建勇,汪俊科. 改良纵切横缝术后慢性肛裂患者血清CRP IL-6和TNF-α水平[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9): 1081-1083,1087.

[23] 吴东军. 肛裂切除松解术对肛裂术后患者疼痛及IL-6、TNF-α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18): 67-69.

[24] 乔鲁冀,张春霞,高宏建. 肛裂Y-V成形术联合莫匹罗星治疗慢性肛裂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 85-87.

[25] 白景舒,白鹤,徐伟. 复方荆芥熏洗剂对肛裂术后创面生长因子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9): 70-73.

[26] 陆文强. 清热燥湿方熏洗对陈旧性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1): 64-67.

[27] 林昆明. 中药熏洗在陈旧性肛裂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7): 148-150.

[28] 杨晓彦,苏玉环. 手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Ⅲ度肛裂的效果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 135-136.

[29] 赖蕾,苗大兴. 五倍子汤治疗Ⅱ期肛裂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7,39(5): 68-70.

[30] 葛广德. 自拟除热愈裂汤外用熏洗联合西医治疗单纯肛裂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4): 3856-3858.

[31] 龚华成,彭迎迎,龚嘉慰,等. 中药外敷结合熏洗坐浴对Ⅱ期肛裂患者疼痛及康复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21,27(12): 43-45.

[32] 陈尔东,叶志君,黄丽娟. 促愈膏对肛裂术后创面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8): 178-180.

[33] 刘晓梅,韶建生,戴广盆. 养阴生肌散加蛋黄油对促进肛裂术后大鼠模型创面愈合的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2021,30(3): 6-7.

[34] 徐汉轮. 马应龙痔疮膏用于肛肠疾病术后的疗效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4): 53.

[35] 李梅琴. 锡类散联合龙珠软膏治疗慢性肛裂切扩术后近远期疗效及对疼痛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 200-202.

[36] 王东栩. 紫草四黄膏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 35-37.

[37] 杨正安,曾进,范丽颖. 消肿止痛膏对肛裂术后疼痛及创面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4): 488-491.

[38] 赵诚,单苏圆,王未娟.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紫草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1,38(6): 1137-1140.

[39] 冷羽,谢薇,张芳,等. 收敛生肌散在肛裂术后创面治疗和防治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6): 1222-1225.

[40] 龙庆,李俊,闻永,等. 康复新液联合紫草油纱条在肛裂术后换药中的应用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 703-705,709.

[41] 王丽娟,王秀华,徐贞珍. 中药熏洗联合针刺痔疮穴在肛肠疾病术后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4): 644-646.

[42] 曾惠林. 浮针疗法在治疗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南充: 川北医学院,2019.

[43] 黄堃灵,罗敏.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盒灸治疗肛肠术后疼痛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10): 1968-1971.

[44] 邓辉,杨敏,曾娟妮. 耳穴压豆治疗慢性肛裂术后疼痛90例疗效观察[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9(3): 62-63.

[45] 王姗姗,徐月,张博. 穴位埋线治疗肛裂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8): 1432-1434.

[46] 李明,王建民,唐昆,等. 艾灸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 964-965.

[47] 张立修. 柏硝祛毒洗剂熏洗联合小针刀术治疗肛裂效果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7): 1098-1099.

[48] 林尊友,方宗武. 自制黄连油联合中药熏洗对肛裂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 海峡药学,2020,32(5): 114-115.

[49] 金吉华,张强,罗正高,等. 中医综合治疗干预应用于Ⅲ期肛裂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 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2): 233-237,246.

[50] 张惠,缪剑辉. 中药坐浴配合经穴推拿在肛裂术后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5): 688-691.

[51] 李梅琴. 锡类散联合龙珠软膏治疗慢性肛裂切扩术后近远期疗效及对疼痛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 200-202.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Anal Fissure

Anal fissure is an anorectal disease with burning or knife cutting pain, bleeding and constipation as the main symptoms. I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in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is often used. Although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al fissure surgery is good, it is easy to cau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ostoperative pain, bleeding, secondary constipation, flatulence and urinary retent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esion, open wound, poor blood flow supply, poor ability of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etc. At present,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achieve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anal fiss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treatment, external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anal fissure in recent 10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al fissu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619

A

1008-1151(2022)06-0133-04

2022-03-07

刘燃(1994-),男,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

刘春强(1976-),男,柳州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肛裂熏洗肛门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肛门瘙痒不能挠
保健与生活(2020年3期)2020-03-02 02:27:23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淮海医药(2015年2期)2016-01-12 04:33:32
30例肛裂手术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外括约肌皮下部离断术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22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6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肛裂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6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