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概念的深入、5G时代的到来等,这些要素都为网络信息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网络社交平台、微视频传播平台等一系列新型媒体凭借着其交流互动及时、信息收集迅速、普及层面广的优势,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信息交流渠道。
根据对高职院校进行当前英语教学情况分析,包括对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分析,发现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教学内容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被普遍采纳,因而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插上新媒体的翅膀,使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具备新媒体特色成为发展趋势。基于英语学习的特殊属性,新媒体可以辅助拓展英语教学课外训练,打破英语学习的时空局限,为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知识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将为高职英语教师具体教学提供借鉴。
高职类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职业为导向,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职业需求,进行素质培养。长久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为核心,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成为许多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随着各种门类的英语考试层出不穷,英语课程的学习甚至被视为考试服务的应试工具,而非综合能力提升的平台[1]。高职英语教学也常局限于学生的书面知识和书面练习,注重语法和词汇等考试技巧等教学,关注学生的四六级等考试的通过率,而忽略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英语教学文本选材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来源于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素材,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片面地看到英美文化、政治的优点,与此同时,传统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往往易于全盘接受西化的思维,而缺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语言能力,还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正确的思想导向。往往呈现出的现象是:学生流利的语言表达之后,缺少文化积淀。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只是简单将英语作为工具,去了解西方政治历史之后,由于未能正确分辨筛选信息,导致一定程度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都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再加上英语专业学生长期接受英美文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难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就授课方式而言,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互动交流少;就教学媒体运用而言,课堂辅以少量视频和音频为载体的多媒体语言素材,教授方式都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互动性不强。学生在这种被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由于缺乏互动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涌现出包括电子阅读、数字智能电视、网络电视、手机杂志、网络交流、虚拟课堂以及微课、慕课等新型媒体资源,将这些新型媒体资源同教育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3]。新媒体为英语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首先,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视野,容易消耗过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和毅力大大降低;其次,多媒体输入的资源良莠不齐,高职大学生面对扑面而来的繁杂信息,难以辨别,即使是不良信息也难以抵御。另外,新媒体也带来了复杂性,这体现在,通过虚拟空间,扩大了人际交往圈,从而加大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虽然新媒体环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需要插上新时代的翅膀,利用新时代的有力工具,去发掘新媒体的优势,真正落实英语课堂实施思政的效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校的英语课程具备以下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5G 技术的普及,更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使网络取代传统媒介的速度加快,在给传统英语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为现在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机遇[4]。传统英语教育可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利用丰富的英语音视频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甚至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共建者,从而让语言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课堂层次更丰富,更能使思政教育更好落地。
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充分互动,在课后也可以通过线上社交软件随时随地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等多种形式的线上课堂,进行答疑解惑。既强化了师生互动,又延伸了教学的时空,使得课堂内外的英语教学更具有互动性和针对性[5]。
新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擅用丰富的时事新闻为补充素材,增强英语教学的时代感,使得语言学习更好落实。新英语课堂可借用多元的新媒体技术,从学生需求出发,将语言教学联系当代青年人的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满足当代青年核心需求且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基于对新媒体环境的优缺点分析,着重从优势着手,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特点,以下该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这门课程为例,结合具体实例,探索具体的实施策略,致力于从实践中找到职业英语课程与新媒体运用的结合点,梳理有效途径,以期达到英语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辅助下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专业群基础课,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夯实文化基础为教学目标的课程。该门课程开设的对象是高职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该阶段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大部分已接受了12 年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但是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较弱;(2)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认识不够系统全面,缺乏思辨能力。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式方法,能胜任涉外服务环节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并且能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并以此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该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则是以以上语言目标为载体,升华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学生客观公正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担当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采纳和教学评价都灵活采用多元化的多媒体手段,在达成语言目标的同时,也有效实现思政目标。
以《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课程第三单元为例,该课分析了“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语用语言失误)”的定义、分类,即“lexical failure(词汇失误)”“syntactic failure(句法失误)”和“textual failure(语篇失误)”,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过程中有效避免各类与用语言失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教师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案例——外媒对“杀出一条血路”(华为致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为鼓舞士气用的接地气的表达)的误读。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主解释和翻译“杀出一条血路”在华为的公开信中的意义;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认识在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过程中语用语言失误的普遍性,教师截取多家外媒对华为的公开信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误读和错误翻译;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此类误读出现的原因。
通过此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但中国的企业和我们的国家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不卑不亢地迎接各方挑战,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培养国际视野,勇担专业使命,但时刻不忘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引入最新新闻素材作为语用语言失误的案例,一方面将语言知识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该类语言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将思政教育化为无形,通过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更加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
每堂课前,教师会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课前任务,结合当下时事和同学兴趣,要求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平台收集相关素材,以此激发学生的角色意识和专业担当精神,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积极参与课堂做情绪铺垫。课中,教师会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头脑风暴、课堂讨论、投票、时评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时刻绑定学生的关注力。课后,则会利用丰富的英语教育产品和社交媒体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比如:在学习Unit3 Verbal communication 这一单元之前,让学生提前上网收集中国在疫情期间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国运送来的物资上贴的各种口号标语,并分析查询这些口号之后的文化背景。该项课前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国家背景知识进行搜集,体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习俗,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并从实例中体会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真实含义,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增加课堂参与感。更是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住在地球村上的每个人都是疫情阴影笼罩下的一员,只有通力合作才能驱散阴霾。
在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言语沟通(Verbal Communication)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言语沟通方式可能带来的差异,教师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分组阅读抗击疫情期间的英文励志演讲《We Are All Fighters》。并利用职教云平台,让学生实时发表阅读感想。通过可视化形式,让留言在屏幕滚动,不断烘托气氛,达成共情的效果,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该堂课的课后作业也利用多媒体平台,布置了多元化的作业方式,要求学生去体验语言氛围,巩固精神力量。该堂课的个人作业为:假设你作为一家中国公司的老板,想向疫情比较严重的英国捐赠一些抗疫物资,那么请按照跨文化交际的原则,选择一句让两国人民都能够引起共鸣的标语,来表达“抗疫无国界”的心声。这个作业利用上课素材,持续巩固教学成果,升华语言概念。而团体作业形式更为多样化:(1)录制一段抗疫英文视频并上传至抖音;(2)制作抗疫海报和抗疫物资横幅;(3)录制抗疫英文金句视频并上传至B 站;(4)进行抗疫英文短片配音并上传至英语趣配音;(5)撰写一段中国抗疫宣言,并录制视频。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正是利用新媒体的技术的广泛性,让课后巩固活起来,让语言流动起来,既增加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无形中提升同学们的担当意识。
在这门课程中,教学手段上,注重通过多元化的多媒体渠道,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丰富语言学习。在教学材料运用上,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目标,并且始终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融入,善于利用多媒体平台,激发学生在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思政认知水平。
该门课程搭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拓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测试和交流与评价。通过开展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让更多的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利用网络通过信息检索、分析,使学生对涉外服务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形成直观认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的学习和实践,让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来自名牌大学的资源,并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该门课程还建设了相应的智慧职教资源库,包含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教师精心录制的微课,方便学生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激活,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高效的特点。
该门课程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过分依赖新媒体,树立了新媒体的“主角”地位,却弱化了学生主体性;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运用易造成喧宾夺主的作用,学生注意力更容易被形式吸引而不是内容和内涵。针对这些不足,我们从理论和实际进行多维探究,总结出一些新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行性策略。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擅于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并掌握对新媒体技术使用的度,防止过而不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丰富性,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直观,增强课堂的真实生动感,同时还应防止造成课堂浮躁流于形式,谨慎把关新媒体资源的选材质量,精心进行课堂设计,让新媒体技术使用锦上添花。
互联网强调的是充分的交互性,因而新媒体技术给传统英语教学带来的更多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导向上,可优选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在班级社交软件上进行问题答辩、成果交流、师生互动等;从学习形式上,可建立微信小组,采用打卡等公众监督形式,增强学习动力;从评价方式上,可借助新媒体途径,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定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表现。
从跨学科角度,英语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教学的育人功能基本一致、教学内容互补等[6]。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在跨学科的融合中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是符合我国提倡“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的。英语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结合的实施落实在具体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上,不仅增加了语言学习的生命力,更能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时代感和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传统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该文旨在通过利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这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特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契机,科学整合新媒体资源,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建立适应新时代特点的具有新媒体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习得感和成就感,从而培育出具备跨文化视野、思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多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