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疫情时代小剧场演出的发展前景

2022-03-24 19:28:20
剧作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消费

■ 王 翠

后疫情时代,文旅目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假期热门的出境游、长线游因为疫情原因变为短途游、在地游。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旅行者对极具文化内涵的体验兴趣逐步上升,并越发重视旅行中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熏陶。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明,52%的旅行者认同“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而超过30%以上的游客认可并在旅行过程中参与各种文化体验。由此,笔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小剧场演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开阔且多元化。

一、小剧场的“前世今生”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小剧场”是近代产物,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埃皮达夫洛斯古剧场附近就存在一座可容纳千余名观众的小剧场。如今,这座小剧场重新被开发成为可容纳800名观众的小剧场,并在此举办戏剧节等活动。

戏剧有之,戏曲同样有之。战国时期,“雅部”昆曲颇受宫廷贵族喜爱,“花部”诸腔则多见于堂会和茶楼。这些或在贵族人家的厅堂花园,或在市井戏园子、画舫上出演的戏曲,不也是一种小剧场的存在吗?

国内的小剧场演出最早以戏剧为主。从1982年林兆华的《绝对信号》上演至今,小剧场历经四十年发展,逐步形成丰富的题材包容性和灵动的演出样式,且舞台并不拘泥于某个剧场,哪怕是在露天广场、游乐园等场所都可以展示其独特魅力。它突破单一模式,既延续戏曲传统艺术审美,又借鉴西方戏剧手段风格,并运用多种叙述方式,营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剧场的世界。

在“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剧场戏剧的丰富多样性和开阔性前景:这些剧目在表现形式上涵盖了话剧、戏曲、形体剧、跨界融合等;从主题设置上既有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也有直面消费主义的白领戏剧、解压戏剧;题材划分上则既有历史剧、现实剧,也有心理剧、儿童剧;制作机构中既有国有院团的鼎力支撑,也有民营机构的积极参与。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小剧场能够融入城市文化发展,促进文化消费,赋能文化产业,对于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任何一种文化产品是否有市场,艺术表现形式固然重要,但决定其生命力的却是自身的文化内涵。从长远角度看,小剧场有助于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助力夜间经济消费提升。

二、小剧场的作用与价值

根据《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沉浸产业总值达51.9亿美元,涵盖12大细分行业及258种沉浸式业态。其中,中国的沉浸产业总产值跃升到48.2亿元。

沉浸式体验重置了场景形态,这也意味着文化旅游具有更多跨界融合与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将目的地文化融入到产品,打造与目的地相似的建筑风格,构建虚拟世界,加深游客对目的地的理解,从而带来更高效、更自然、更极致的沉浸式体验,这在很多先行入场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中已经生根发芽。

利用小剧场打造沉浸式体验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作为城市的人文风景,小剧场的多样性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独具特色的文艺地标。比如南京博物院非遗展示馆中的老茶馆就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样板之一——十元钱的茶水套餐惠及大众,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院团天天精彩不断。在这里登台上演的剧种除了昆曲、京剧,还有江苏地方戏,以及晋剧、秦腔等省外非遗剧种。

小剧场演出灵活多变,可以存在于商业体,也可以存在于景区,甚至存在于社区街头。纵览全球,知名的文艺之都诸如巴黎、罗马、伦敦、米兰等地,均不乏散落在城市一隅的小剧场。这些小剧场融入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同样,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小剧场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并各自发扬光大。

相较于同样热门的密室逃脱与剧本杀,小剧场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好地融入旅行目的地,针对不同客群划分不同的定向产品,吸引游客停驻时间更长,带动目的地客流量更大,对于发展和繁荣文旅市场大有裨益。

围绕文博场馆、园林景观、历史街区等载体布局小剧场,或在城市的核心居住区、商业综合体与综合性书店等区域发展演艺聚集区,资本投入小,演出形式丰富多元,也更易于推广和开拓新的文艺空间,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民众文化审美和精神需求、满足多元化文化消费需求大有裨益。

以往的小剧场大多以先锋戏剧为主。自2005年以后,小剧场演出逐渐趋于大众化,以娱乐大众为主。诸多新文艺群体以此为根据地,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演出信息,向大众传递文化时尚新生活。小剧场不再拘泥于戏剧或戏曲,时下流行的脱口秀亦备受欢迎。

空间的狭小并不能限制小剧场的大作为。降低了门槛的小剧场演出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舞台形式,都更具现代气息。从人才培养角度上看,青年演员可以通过小剧场的历练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力和舞台应变能力,创作者可以通过小剧场这块“试验田”注入自己的新想法进行作品创新;从观众角度上看,小剧场吸引了更多文艺爱好者,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在艺术的陪伴下陶冶情操,荡涤心灵。

三、小剧场的发展前景

作为旅游大省,黑龙江既有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也有充足的冰雪旅游资源。而以农耕为主的满族、朝鲜族,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和以牧业为主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都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亦可打造彰显主题特色文化的剧场和舞台。根据统计,全国旅游演艺产品70%以上依托4A或5A景区,借势市场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然而目前省内许多旅游目的地均存在夜间观赏性、体验性和休闲性项目不足的现象,没有挖掘夜经济的潜力,形成成熟的夜间消费模式。相关统计数据说明,夜间是重要的消费时段。因此,发展夜间经济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宽旅游消费领域的重要抓手。以中央大街为例,每逢夏日夜晚,马迭尔宾馆的阳台上会有音乐表演,游客驻足观赏的同时,也会随机进行消费。然而能够促进消费的夜场景还是太少,如果打造一些小剧场演出,给游客和市民更多可选择的文化空间,相信对于提高旅游消费将大有裨益。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网络视听、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文化消费新主张逐步走向数字化、交互化和线上线下的联动化,利用“科技+”赋能文化产品,有效推进文化消费的普及,新常态下,小剧场俨然成为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的新路径。

从市场开拓角度上看,“小剧场+”让文艺跨界融合多种行业,也逐步成为重要的文化创意资本,选择具有特色的小剧场演出嵌入博物馆、商场、景点等地,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文化。艺术普及乃至推广文创产品等配套产业链的延伸,可以为城市的文化生态带来巨大影响。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更能从多维角度推动城市发展新动能。比如打造出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讲述黑龙江历史风貌或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小剧场演出,让大家在短时间内记住哈尔滨“东方小巴黎”这个城市品牌形象,不但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还能吸引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提高对小剧场演出背后的文化价值认知度,将小剧场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剧场演出定能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新地标。

猜你喜欢
小剧场戏剧消费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小剧场
看天下(2016年9期)2016-04-15 22:46:15
小剧场
看天下(2016年8期)2016-03-29 22: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