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朝怀古诗研究
——以《东文选》所录怀古诗为中心

2022-03-24 19:48尹允镇梁旭
东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罗怀古高丽

尹允镇,梁旭

怀古诗往往和咏史诗并称“咏史怀古诗”,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在借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古迹抒发情感和心境等方面相差无几,但怀古诗侧重在历史现场,借用逝去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发出慨叹,表现的是对逝去的辉煌历史和岁月的惋惜,有触景生情、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方虚谷所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78)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新罗后期是朝鲜半岛怀古诗的滥觞期,留唐参加宾贡科考试的崔致远、崔匡裕、朴仁范、崔承佑等人的怀古诗就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朝鲜半岛最早的怀古诗。很显然,朝鲜半岛的怀古诗和中国怀古诗有密切的关系,准确地说,它是在中国怀古诗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怀古诗和咏史诗均在东亚汉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以收录在《东文选》中的怀古诗为中心,拟探讨朝鲜半岛怀古诗的发展脉络,以及这些怀古诗与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人物和中国怀古诗之间的关系,相信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朝鲜半岛古代怀古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怀古诗及其东传

怀古诗是中国古老的诗歌题材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现在很多学者把《诗经》中的《王风·黍离》看作中国第一首怀古诗,它虽然没有讽古喻今、以史为镜的目的,但仍属于“见古迹,思古人”一类,可谓具备了怀古诗的一些特征。东周迁都后,朝中的一个士大夫去看西周的旧都镐京,但这个所谓的“宗周”早已不见昔日的威严,往日的繁荣景象和风采荡然无存。不仅如此,由诗中所描述的遍地的黍苗,时而传来野雉的哀鸣等景象可知,此诗是对昔日城阙宫殿借景抒情、吊古伤今的充满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品。《毛诗序》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2]既然这个《黍离》是“闵宗周”的,那么“宗周”又是什么呢?据郑笺的解释:“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2](95)可见,《王风·黍离》属于见古迹、抒兴亡贤愚的怀古诗。

到汉代和魏晋南北朝,中国的怀古诗和咏史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谓进入了成熟期。班固的《咏史》是其代表性作品,它和左思的《咏史》八首一道开了中国怀古咏史诗的先河。到唐代,中国的怀古诗和咏史诗开始分化,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诗歌题材,很多人开始写专门的怀古诗,著名的有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杜牧、皮日休等。这些文学巨匠的加入使中国的怀古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此,怀古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歌题材,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中国的怀古诗何时传到朝鲜半岛现在难以考证,但从《诗经》《文选》等中国文学经典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行情况看,最晚也是在7世纪,甚至可以说更早一些。据记载,神文王二年(公元682年),新罗仿唐制设立了“国学”,而这个“国学”的“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3](255)这说明中国的“四书五经”包括《文选》最晚在7世纪已经传到朝鲜半岛,成为他们教书育人的主要工具。而《诗经》里就有如上所述的中国第一首怀古诗《王风·黍离》;《文选》卷二十一整体就是咏史诗。《文选》成书于6世纪初,人们对它的文学价值时有褒贬,但它历来都是文人写诗作文的重要范本。尤其是在古代韩国,它成为教书育人的工具和文人的必读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录在《文选》里的咏史诗是韩国人喜爱的题材之一,成为他们的仿效对象。新罗和高丽朝时期出现的许多怀古诗包括咏史诗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取材于中国历史的高丽朝怀古诗

韩国古人接触或者说学习中国文学包括怀古诗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在中国留学期间直接接触中国诗文,学到了包括怀古诗在内的各种诗歌。新罗时期尤其是新罗后期在中国留学并在中国参加宾贡科考试的那些新生代诗人如崔致远、朴仁范、崔匡裕、崔承佑等就属于这一类,现传的新罗时期的韩国怀古诗,如崔致远的《汴河怀古》和《姑苏台》,朴仁范的《马嵬怀古》和《九成宫怀古》,以及崔匡裕的《商山路作》、崔承佑的《镜湖》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二是通过上述的《诗经》《文选》等文献在其国内学习中国文学的。高丽朝怀古诗大部分由后者构成。

纵观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大部分继续沿用新罗怀古诗的传统,在中国的历史现场以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但高丽朝后期开始出现以本国的历史古迹和历史现场为题材的怀古诗,因此,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由借用中国历史和抒写韩国历史的两部分构成。

以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场为题材的高丽朝怀古诗有朴寅亮的《伍子胥墓》、安轴的《登州古城怀古》、辛裔的七绝《金陵怀古》、李崇仁的《沙门岛怀古》和权近的《蓬莱驿怀古》等等。其中,李崇仁的七言绝句《沙门岛怀古》和权近的《蓬莱驿怀古》堪称高丽朝时期最重要的怀古诗。

《沙门岛怀古》是李崇仁在1386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所作,由三首绝句构成。下面是其第一首。

凭高欲望蓬莱岛,渺渺烟波接苍昊。安期空有枣如瓜,斜日茂陵生秋草。[4](726)

李崇仁(1349—1392)是高丽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和牧隐李穑、圃隐郑梦周一道,被誉为高丽朝末期的“三隐”。1360年他14岁时,李崇仁国子监试及第,24岁时,在选拔赴中国参加科举之人时,高中魁首。但由于年龄关系,他未能前往中国参加考试。后来任艺文应教、典理总郎等职。禑王登基时,他被当作 “亲明派”流放,四年后回来,历任成均事丞、典理判书、密直提学等职。1386年作为贺正使出使明朝,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的。

诗歌中的沙门岛位于胶东、辽东半岛之间,在黄海渤海交汇处,即现在的庙岛群岛。它东临朝鲜半岛,是当时韩国人赴南京的必经之路。据有些学者的考证,李崇仁第一次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由于天气原因多日停留在沙门岛,这首诗就是在当时写的。[5](41-44)作者首先由远及近地描写海天交融的沙门岛和蓬莱仙境。第二联由神秘的蓬莱仙境联想到安期和汉武帝,把历史现场和有关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诗中的安期就是安期生,亦称安其生、千岁翁、安丘先生。他是黄老道家的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传说般的人物,据传他羽化登仙,驾鹤仙游,吃的大枣有瓜那么大。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6](449)在李崇仁的诗里,这一段可以解释为神通广大,具有非凡的才能。下一句中的“茂陵”指的是汉武帝的陵墓,在陕西咸阳市,它是汉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那里有汉武帝求仙未成土葬的传说。可见,诗歌的后两句叙述的都是中国历史上求仙未成的人物。安期生行迹难以捕捉,因此,他再有能力也指望不上,解决不了长生不老的问题。“空有枣如瓜”中的“空”就是由此而来;汉武帝更是一无所获,死后仍然葬在土里,长生不老成为了虚无缥缈的传说。在这里,作者以他们的求仙故事作引子,把这两个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并对这些人的无为、愚蠢行为提出批评。望着仙界般的蓬莱山水,作者想到了曾经在这里追寻美好生活的人们,并对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发出深深的感慨。

下面是七言绝句《沙门岛怀古》(其二)。

八仙当日访壶瀛,云间旌旄拥飚辇。令人怅然欲从游,且问弱水今清浅。[4](726)

首联的“八仙”来自“八仙过海”的典故。诗歌中的“壶瀛”为“方壶”和“瀛洲”。古代人认为海上有五座神山,分别为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载:“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7](168)久而久之,前两个山飘走不知去向,只剩下后三个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了。结句中的“弱水”指的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极其险恶很难渡过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渡过的河海。《海内十洲记·凤麟洲》记载:“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8](12)苏轼《金山妙高台》诗曰:“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可见,自古有蓬莱仙境可望不可及的说法。在这里,作者站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怀念那些传说中的人们,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再看《沙门岛怀古》(其三)。

千古之罘一点山,鸦鬟倒影沧波间。祖龙遗迹复谁记,食客剥落苔纹斑。[4](726)

起句中的“之罘”,事实上就是“芝罘”,是古代传说中的之罘岛,也可指古代的山东蓬莱地区。承句“鸦鬟”亦作“鵶鬟”,指“黑色如鸦的丫形头髻”。这说的是传说中的之罘山在海水中的黑色倒影。转句中的“祖龙”为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9](153)在特定的场合,“祖龙”就指秦始皇。沙门岛有秦始皇的刻石,典故“鞭石入海”就与之有关。在诗歌中,作者怀念秦始皇,即便是一代英豪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权近的《蓬莱驿怀古》也是高丽朝时期重要的怀古诗之一。

祖龙鞭石竟无功,谁见神仙不死翁。三十五年真一瞥,从教鲍臭满车中。[4](731)

权近(1352—1409)字可远,号阳村,丽末朝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18岁文科及第,任艺文馆应教、左司议大夫、成均馆大司成等职。1389年,因咨文问题遭到弹劾,后被流放;1390年,流放生活结束后便开始了隐居生活。权近一生两次出使中国。第一次是高丽朝昌王元年(1389),作为尹承顺的副使来到中国,为刚刚继位的昌王向明太祖朱元璋提出觐见的请求。第二次是朝鲜王朝太祖五年(1398),为新建立的朝鲜王朝解决“表笺”问题出使中国。上面这首诗是他第一次出使中国时写的。权近的这首绝句原标题为《宿登州蓬莱驿咏怀古迹四绝》,是一组组诗,由一题四首绝句组成,这里引用的就是其中的第二首,《东文选》收录它时改题目为《蓬莱驿怀古》。[4](731)高丽朝使臣绝大部分都通过胶东半岛到达中国,因而蓬莱、登州、莱州、即墨、文登、方丈、瀛洲、呜呼岛、沙门岛等等就是这条路的必经之地,所以,高丽朝诗歌中经常出现这些地名。权近的这首诗也是这样,这里的登州就是当年在胶东半岛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和交通要道。蓬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等几个神仙居住的地方据传就在蓬莱东部的大海中;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的长生不老草、三千童男童女和徐福、八仙过海等等也是蓬莱的文化名片,如果加上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挽歌等等文化内容,这个蓬莱的文化价值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从诗题看,此诗是作者住在蓬莱驿站时创作的,作为一个异邦人初来乍到这一传说中的地方,肯定感慨万分、激动不已。这使他想起了这些与古迹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这是诗歌中的中国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将相非常多的原因之一。第一首诗的“陶唐”指的是尧,由于他初封于陶(今山西襄汾县),后徙于唐(今山西太原),因此又称为“陶唐氏”。在这里权近称帝尧为“圣神”,赞扬他的仁德“如天大”。第二首诗也就是上面引用的诗,是作家对秦始皇进行的评说。诗句里的“祖龙”就是秦始皇,相传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前往东海三仙山寻长生不老草,这一行人一去不复返,于是,秦始皇便决定在东海边修筑石桥以便亲自去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草。秦始皇筑桥得到神人相助,这位神人用鞭子抽打行动缓慢的石头,催其入海,石头在神人的鞭打下竟流下了鲜血。[8](12)在这里,权近借用这个故事来批判秦始皇的苛政和草菅人命的荒唐行为,同时也讽刺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愚昧和无知。诗的后两句讲述的是秦始皇死后的悲剧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10](579-580)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然而李斯与赵高隐瞒了这个消息,又假造诏书令扶苏自尽,帮助胡亥继位。但由于暑天闷热,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发臭,他们为了掩盖气味,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迷惑了众人。权近在这首诗中批判了秦始皇的暴政,认为秦始皇因暴政最终招致不幸,得到了报应。第三首诗中出现的帝王为汉武帝,他也曾受到方士的蛊惑,到登州祭祀求仙,寻找仙山。权近在这首诗中写道:“方士纷纷竞骋邪,汉皇何不鉴秦家”,感叹汉武帝不能以史为鉴,重蹈覆辙。第四首诗中出现的帝王为隋炀帝。杨广生活骄奢淫逸,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在各地大修宫殿,后又修大运河,滥用民力,劳役不断,最终引起民愤,导致了隋末起义的爆发。诗中“手脚生蛆众力疲,人心天命已离隋”描写了备受劳役之苦的百姓“手脚生蛆”精疲力竭的惨状,揭露了隋炀帝因此失去民心的事实。权近在这组诗中分别回顾了有关帝尧、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的史实,并赞美帝尧等圣贤们的贤明与仁政,批判了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的苛政与暴政,以此来警示后人。

除此之外,高丽朝时期还有不少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怀古诗,这些诗歌在抒发自己情感时,也利用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使诗歌呈现出含蓄、形象的特点。这也说明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仍然离不开中国历史和文化,仍然沿用取材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怀古诗的历史传统,表现出其与中国怀古诗的同根性特点。

三、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高丽朝怀古诗

在苏轼和他的《赤壁怀古》的影响下,高丽朝后期的怀古诗有了一些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怀古诗。说明这个时期的怀古诗开始分化,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发生了和中国怀古诗“同根多支”的现象。

综观这一时期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怀古诗,大都以历史上的首都扶余、庆州、平壤、开城等为历史现场,回顾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抒发作者由此而来的情感。例如下面的李谷《扶余怀古》是在百济的都城扶余缅怀百济历史的诗作。

青丘孕秀应黄河,温王生自东明家。扶苏山下徙立国,奇祥异迹何其多。

衣冠济济文物盛,潜图伺隙并新罗。在后孱孙不嗣德,雕墙峻宇纷奢华。

一旦金城如解瓦,千尺翠岩名落花。野人耕种公侯园,残碑侧畔埋铜驼。

我来访古辄拭泪,古事尽入渔樵歌。千年佳气扫地尽,钓龙台下江自波。[4](637)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李谷(1298—1351),高丽朝后期的政治家、文学家,高丽朝末期著名学者李穑的父亲。1317年举子科及第后,当了艺文官检阅,1332年征东省乡试首席通过,殿试第二名,后任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开始和元朝文人交友。1334年他受诏回国,任密直副使、政堂文学等职。1350年元朝任他为征东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第二年去世。

《扶余怀谷》是李谷的一首七言古体诗,取材于百济史。百济是公元前18年由温祚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一个古代国家,和胶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近肖王时期它凭借优越的海上地理条件,大量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使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奢华,政治腐败,经济每况愈下,公元660年百济在新罗和唐朝联合军的夹击下在扶余灭亡。扶余位于忠清南道西南部,1500年前就是百济的首都,百济最终灭亡在这个扶余的扶苏山上。传说中的落花岩就在那里,传述着百济的兴亡史。

诗歌第一句借用的是中国古老的传说 “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8](13)在这里,作者就借用这个传说和下面的“奇祥异迹”来表现百济诞生的必然性和百济王权的神圣性,是顺应天意和历史潮流的。下面第七句开始叙述由于奢华带来的百济的灭亡过程和灭亡原因。其中“金城如解瓦”“翠岩名落花”“耕种公侯园”“侧畔埋铜驼”等句子形象而含蓄地展现了百济灭亡后的惨淡现实。最后作者抒发了访问这个历史现场的种种感慨。尤其是最后“千年”句令人心痛,发人深思。在这里,作者由历史的兴亡与浮沉的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李谷的这首诗歌所写的是韩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回忆百济兴亡盛衰的怀古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后来很多人所写的与百济或者扶余有关的怀古诗,或多或少地受到李谷此诗的影响。

和李谷的这部作品不同,洪侃的七言排律《次韵李蒙庵西京怀古》则是描写西京,即高丽朝时期的三京之一平壤的。

镜里山光菡萏斜,古人常使后人嗟。始封箕子名空在,远徙秦人迹转赊。

鳷鹊观倾松栎暗,凤凰台没草莱多。时时峡雨飞成雹,岁岁江槎卧放花。

觳觫拖春耕野烧,钩辀隔叶和村笳。隐儒能说红绫餤,桑女犹传玉树歌。

洪侃(?—1304),高丽朝后期的文臣,号洪崖。1266年科榜及第,经秘书尹,任都佥议舍人知制诰,任原州州官,其间贬为东莱县令,在那里去世。他善诗歌,诗歌以清雅著称。李齐贤在《栎翁稗说》中说:“洪平甫侃每出一篇,人无贤愚皆喜传之。”[11](151)洪万宗在《小华诗评》中说,明朝的使臣朱之蕃读许筠的诗选后认为,“李仁老、洪侃最好”。[11](2318)在当时高丽朝诗人都学宋诗的时候,洪侃却学唐,这一点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许筠在《惺叟诗话》中评他的诗歌“浓艳清丽,其嬾妇引孤雁行篇最好,似盛唐人作”,[11](1475)洪万宗也说“独洪崖先祖深得唐调,摆脱宋人气习”。[11](12)

此诗诗题中的李蒙庵(1252—1312)是高丽朝后期文臣,名混,号梦庵,1268年科举及第,任国学学正同知密直司事、判密直司事等职。据传他为人宽厚,善诗文,尤善长短句。从洪侃的《过龙兴溪有感呈李蒙庵》里“忆昔前游二十年”的句子看,[4](697)他和梦庵是故交,经常写诗交流,这首诗歌就是次李混的《西京怀古》的。诗歌前几韵是引子,可以看作是起句。这里所说的箕子指的是传说周朝“箕子朝鲜”中的那个箕子;“秦人”指的是逃避秦始皇的横征暴敛逃亡到朝鲜半岛的人。下一部分是承句,是描写荒废的西京的现实情境,是铺垫。再下一段是转句,描写了还能讲出“红绫餤”的隐居的高人和还唱“玉树歌”的桑女们。最后是结句,在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利用比兴的手法,对西京的兴亡盛衰发出慨叹。在转句中作者接连用唐僖宗的“红绫饼餤”和“玉树后庭花”以及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可见,高丽朝文人即便是写取材于自己历史的怀古诗,在遣词造句的时候,还是借用中国的故事,形象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说明到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仍然和中国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诗情也在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中得以展开。

和洪侃不同,印份的五言律诗《东都怀古》是写庆州的。

昔年鸡贵国,王气歇山河。代远人安在,江流水自波。

旧墟空草木,遗俗尚弦歌。崔薛无因见,嗟嗟可奈何。[4](667)

印份,字封若,号草堂,生卒年月不详,是高丽睿宗(1105—1122)、仁宗(1122—1146)、毅宗(1146—1170)时期的文人,现传的诗歌不是很多,但《破闲集》《东人诗话》等集子里都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可见,他当时是一个颇有才华和名气的诗人。

这首诗歌是印份在新罗的千年古都庆州写的。诗歌首联表现的是对旧都庆州的感慨之情,其中的“鸡贵国”就是新罗,其名来自拜鸡神,由头上装有鸡冠的习俗而来。据记载,当年天竺国人称新罗为“鸡贵国”。[12](291)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新罗的别称。颔联和颈联描写庆州这个古都的昨日和今日草木横生的现实;尾联中的“崔薛”就是新罗时期著名的文人崔致远和薛聪。崔致远是新罗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文人;薛聪则是新罗著名的僧侣学者,传说借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朝鲜语的“吏读文”就是由他完成的,可以说他也是新罗千年灿烂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这里作者慨叹,自崔薛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如此伟大的人物,终于导致了新罗的衰退和灭亡。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歌中看不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换言之,取材于朝鲜半岛历史的李谷的《扶余怀古》、洪侃的《次韵李蒙庵西京怀古》等,诗歌中还是用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展开诗情。但这首诗歌不同,它不仅取材于朝鲜半岛的历史,而且抒情过程中几乎没有使用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说这是朝鲜半岛的怀古诗中第一首没有利用中国故事的怀古诗,这说明从这时开始朝鲜半岛的怀古诗有本土化的鲜明特点,开始显现出“同根多支”的特点。

除这些诗歌之外,高丽朝后期的怀古诗还有张镒的《东都怀古》,释达全的《次韵李正言混花山怀古》,李混的《西京怀古》《花山怀古》和赵浚的《安州怀古》等等。综观这些诗歌,有的是取材于韩国历史,和上述诗歌一样,开始呈现出本地化的倾向,同时表现出其与中国怀古诗,以及东亚汉诗与中国汉诗的“同根多支”的文化特点。

高丽朝后期大量出现怀古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时人开始意识到历史在民族发展过程之中的重要性。高丽人不仅开始重视自己的历史,而且还重视中国的历史,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对象,这是这一时期出现大量怀古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考察了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创作。通过考察我们发现,高丽朝时期的怀古诗是在中国怀古诗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多诗歌还是借用中国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也有部分诗歌取材于历史,呈现本土化的趋势。由此,古老的怀古诗这一题材广泛流行在东亚各国,成为人们讽古喻今、以史为镜的重要文学工具。历史在这里重新得到观照,历史古迹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提升,成为联系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文化载体。

猜你喜欢
新罗怀古高丽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中山城怀古
高丽莉作品赏析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母与子
上都怀古
娄新罗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