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萱,林梓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财经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职业教育一直承担着为经济持续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如何提升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懂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更需“懂技术”“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表现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学生持续奋斗、创造价值。职业精神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引导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精通职业技能,而且能够激发他们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意识,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改进已有的技术,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只有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贡献度。
职业教育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育职教学生综合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旨在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理论知识的职业能力。现阶段,大部分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都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课程教学以业务技能训练和基础操作技术训练为主,呈现出“重技能,轻精神”的局面。职业精神培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养成,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实训课程,必须重视职业精神培育,将其融入职业技能教学中,提升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从职教毕业生就业企业得到的反馈中发现毕业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校时职业精神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新单位的岗位上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差,而且后者问题更为突出。基于这样的问题,用人单位需要开展毕业生的入职培训,也需要人才后期晋升的培训,然而这样的培训成本太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不足又反过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学生没有职业精神指导具体工作过程,直接影响了职业品质体现、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表现。
实训课程是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职业岗位演练,使学生系统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理解劳动制度、熟悉设备性能、掌握工作岗位操作流程的有效手段。实训课程一般包括系统理解职业岗位,内化理论知识,履行岗位职责,掌握职业技能,以及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现阶段,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联系,实训课程呈现出“重技能,轻精神”的现象。张煌强(2021)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度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关注度较低[1]。曹照洁(2021)认为,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构建德技并育的新体系势在必行,推行新体系,才能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实现“以技强德”的育人目标[2]。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其实也是职业分析的过程,教师培育学生职业技能时要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联系。即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理论知识,熟悉职业技能的具体操作流程,也不等于学生具备了专业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职业精神的培育,他们只有在某个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参加职业活动,才能形成并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职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将常规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整合,形成职业素养,指导职业行为,最终达到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职教20 条”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提升实训课堂实效性,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这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提高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有效性,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也要实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将岗位职业要求与专业技能课程进行高度融合,做到课岗融通,才能培养更多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让职教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融入职业精神培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养成严谨细致、刻苦钻研的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恪尽职守的职业规范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而且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完善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方法,才能培养德技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使“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
实训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简单结合,而是要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更多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各种问题[4]。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就业技巧等基础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而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三者之间存在迁移作用。因此,职业精神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时应融入职业精神培育,将职业精神内化于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等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身潜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的实训课是学生形成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工学结合,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5]。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技能教学中,进行融合培育,提升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敬业的工作态度,重视工作品质,牢固树立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的培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教师要构建仿真职业管理的实训环境,在真实的职业实训环境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仿真的职业管理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灵活多变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职业规范,爱岗敬业、主动学习的职业态度。让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熏陶,感受真正的职业精神,真实地体会到践行职业精神的价值,更加直接地感悟职业管理环境下所要求的职业态度、工作作风以及职业规范[6]。职业精神是意识品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职业院校实训课堂在开展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时,必须创造真实的职业管理环境。当职业精神与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相关联时,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将各工作环节所需具备的职业精神内化于职业素养中,成为一种优秀的职业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产教融合政策引导力度,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各方面共同推动动态实训课程优化。激发创新动力,构建以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为基础,能和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社会技术服务有机融合,具备引领、辐射作用的优质实训课程教学案例库。探索实训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育的新模式,提升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案例的收集要以每项具体职业技能训练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为主线,如:理工类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责任感和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尝试新技术的职业信念;经管类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培育学生诚实守信、严谨细致的责任感和经世济民、强国富民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坚守底线、追求卓越的职业信念;教育学类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培育学生终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信念。收集相关案例,构建实训课程职业精神培育教学案例库。教师在教前准备环节,可以从案例库中选择与本次教学的职业技能相对应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精神的理论内涵以及与职业技能的具体联系,提炼出案例中的职业精神,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践行职业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态度决定行为,教师在实训课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育,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正向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提高职业道德品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应把职业精神考核纳入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都是以课程考核成绩为主,而课程考核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实训课评价体系的侧重点是以职业技能为主,缺少了与职业精神相关的考核指标,不利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职业院校必须将职业精神的考核融入实训课程的过程考核中,完善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职业精神的评价指标要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例如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活动参与度、应变能力、自律能力等,能够体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和甘于奉献等职业道德规范的细节,都应纳入实训课程的过程考核,形成全面细致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评价主体也要从由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转向由学生自评、学生组间组内互评、教师总评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这样可以避免考核依据的单一性和考核结果的片面性,促进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将职业精神的考核结果纳入课程的期末成绩,促进学生及时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为形成优秀的职业习惯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评价必须将职业精神考核融入实训课的过程考核,设置全面细致的考核指标,采用多元主体的考核形式。完善实训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育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精神的导向性作用,促使学生领悟职业精神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而言之,职业精神是推动技术升级改造的动力源泉,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育要成为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主旋律。实训课程是学生进行职业活动演练、习得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形成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授职业技能时必须融入职业精神的培育,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最终完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德技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