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瑕,任洪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创新是国家前进的力量源泉,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动力。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岗位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推手。推动创新创业,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将素质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线,将创新型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手段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将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已开展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课程模式上,没有形成系统、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为此,本研究结合笔者所在的应用型高校,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改革,分享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型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情况,笔者调研了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13 所应用型高校,其中,理工类4 所、医科类3 所、师范类3 所、综合类3 所。13 所高校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其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或必选课,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设,3 所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10 所高校在第二学期开设,覆盖所有专业的学生。13 所高校对该课程均设置为1学分,大部分高校设置为18 学时,个别高校设置为15或24 学时。
在课程设置上,13 所高校均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或学生讲),以社会调研、实践为辅。在成绩评定上,13 所高校均以平时成绩加理论成绩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考勤、课堂互动等,而理论成绩包含学生在线学习和申报书(策划书、总结报告、分享报告)等。在教学内容上,13 所高校均设置一定学时的课堂讲授内容,所占比例大部分为总学时的30%-60%,内容包含创新创业概念及性质、创新创业背景及意义、创新创业方法与技巧、创新创业政策及精神等。另外,课程还设置社会调研等学习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广泛调研,积极思考。
在教学手段上,课程几乎都使用讲授法,包含教师讲授和学生分享,个别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总体来看,课程较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讲授的知识不够重视。在课程师资上,13 所高校的课程教师大部分来源于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少的创业经历,但部分课程邀请专业教师或校外兼职导师为学生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课程实践基地上,13 所高校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心),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大部分高校还设置校外实践基地,以所在市(区)的“双创”中心、兄弟院校的“双创”基地为主,能较好地承载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
在课程质量保障上,13 所高校均未对创新创业课程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其具体原因为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偏重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的新兴课程,着重强调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用定量和等级评定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效果开展评价。
在教学改革上,笔者在CNKI 网站搜索了13 所学校近3年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改文章,检索到4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文章,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成效还不明显,高水平成果较少。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开设的最基本内容是社会实践活动[3]。在笔者调研的13 所应用型高校中,深层次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大部分以社会调研活动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某高校附近奶茶店调研、高校自助售卖机可行性分析等,这些社会调研活动往往存在调研事项略显简单、问卷设计不够科学、调研对象不够全面、结果可信度有待提高等问题。而深层次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创新调查和创业实践活动较少,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创新创业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占比少,会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到位,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为此,社会实践占比少的创新创业课程,势必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在笔者调研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13 所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超半数的高校占比不足25%,且有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高级职称还存在挂名的现象。另外,从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大部分为创新创业部门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兼任,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还不够扎实[4]。另外,由上述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研室,也存在“兼职”现象,教研室的教研活动难以定时定点开展,大部分教研活动为安排教学任务或者商讨教学内容,对教学改革涉及较少。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导致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不高。
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在笔者调研的13 所高校中,考核方式大多为线下加线上的模式,仅1 所高校为线下模式。考核方式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加学生活动成绩,这类型的考核方式虽然体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体现了课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目的,但方式却有待改进。笔者所在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由从学生中抽取的评委评定,但学生评委对创新创业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实践活动成绩差距不大,考核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考核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部分学生还未理解创新创业课程的真正意义及内涵。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创新创业思维解决难题。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还需持续发力,要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内涵,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是以服务社会、具备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进行培养,主要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现状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结果,其课程内容除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应以深入社会为基础开展课程教学。具体来讲,基于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是在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意义后,在社会中历练,从而充分感受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社会类教学活动,务必使学生广泛深入社会,通过科学、合理的调研活动,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课程教师应将思想引导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思想引导,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的比例应占到课程总学时的60%左右,让课程融入社会,让社会融入课程。
当前高校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为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和实践经历。为此,要改革师资队伍,应广泛寻求社会力量,课程来源于社会,师资也来源于社会。改革课程师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社会聘请符合相关要求的师资人员,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和导师库。其中,创新创业教师库的教师应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基础,能完成创新创业课程讲授,同时该库的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与创业经历,能结合自身创新创业实际,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导师库可将导师分为培训型、实践型、技术型和评审型。其中,培训型导师主要是具有创新创业大赛或项目孵化与培养经验,或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经验的导师;实践型导师主要是知名企业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人,或具有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人士;技术型导师主要是有关部门、高校中熟悉创新创业政策的专家学者、咨询机构专业人士,或已获得创新创业技能资格的导师;评审型导师主要是具有创新创业大赛或项目评审经验,或对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有投资遴选经验的导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选派导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何种考核方式,都应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考核方式来看,考核应以素质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从考核人员构成来看,评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成效应由授课教师、创新创业导师、学生三方组成;从考核方法来看,学生成绩应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突出学生学习效果的等次和梯度;从考核程序来看,考核应公开透明,当场公布阶段性成绩,使学生认识到差距、看到不足、了解努力方向;从考核关注点来看,考核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以及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国家、社会、行业、自身的认识,另外,考核应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手段予以特别关注。
上述罗列了5 项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的改革点,将5 项改革有机结合,同时严格管理考核过程,形成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改革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的效果,提升教师“教”的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所谓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使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法;从狭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的能力[5]。明确了创新创业课程内涵,再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创业课程才是创新创业课程内涵建设的核心要义。结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内涵建设应由上而下,统筹发展。具体来讲,创新创业课程内涵建设应从学校层面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从制度层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实现;另外,还应广泛宣传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课程、讲座、新闻、报纸等方式使师生了解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创新创业文化,从而加强创新创业内涵建设,只有师生了解并认同创新创业精神,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事半功倍。
近几年,笔者所在高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改革,上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改革中的4 点改革措施均已实施,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一流课程,是我校社会实践类课程唯一的省级一流课程,另外,创新创业课程还是校级课程思政课程,课程获得的两项荣誉充分说明了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思政方面的成效。二是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助推学校就业率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就业率稳步提升,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就业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突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三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立项数量增加,学生发表研究论文,特别是高质量研究论文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位列同类型高校前列。四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教研教改成果丰硕,获2022年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所有教师都参与课程教研教改,大部分教师发表相关论文,成熟的教研教改成果广泛应用于学生,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
综上所述,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已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是决定大学生未来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6]。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形成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培养可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