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婷,李宝宏,李庆辉
(1.西安理工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2.火箭军工程大学 保障学院,陕西西安 710025)
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五项能力,首先是自学能力,其次是审辩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是合作能力[1-2]。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的是个人凭借自身的努力,能够独立获取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自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各学科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也更为出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不足以将所有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讲授完毕,而书本外的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只能提高自学能力,依靠自学来完成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第二,审辩思维能力。大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就是面对问题时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能力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创新型人才也是社会发展所亟需的人才类型。同时,创新能力也赋予了人才较强的竞争能力,使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极为重要的。
第四,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沟通能力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可以更加顺畅地与同学或教师分享各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学习经验,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第五,合作能力。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以个人为主的学习习惯,认为取得好成绩的主要途径就是自身的不懈努力,导致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团队间的合作学习与合作能力。事实上,合作能力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对分课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第一,对自学能力的提升。对分课堂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在自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长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已经逐渐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并熟练地掌握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使学生能够自行学习,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
第二,对审辨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会涉及很多关于问题的设计、解答与讨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问题设计与解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辨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由于自学时间的增加,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的时间也随之增加,从而锻炼了自身的独立意识,并为审辨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三,对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分课堂教学的小组学习方式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沟通时间与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样为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持,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话题进行沟通。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安排,扩大了学生沟通的范围,不仅可以开展组内沟通,还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沟通。如此不仅使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密切。
第四,对合作能力的提升。对分课堂安排的学习小组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了条件。合作能力同样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分课堂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合作学习。在对分课堂教学体系中,学生除了自学外,其他的学习行为均会涉及合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五,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分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同样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果缺乏主动意识,创新能力也无从谈起。在创新思维能力中,复合性思维能力是极为关键的,而学生在梳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整理自己的学习框架时,复合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3.1.1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是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核心部分,课堂讲授和课后的消化吸收都为课堂讨论做了充足的准备。课堂讨论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深度的学习,使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可以相互促进,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3-4]。虽然课堂讨论在对分课程教学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地安排课堂讨论的时间与频率。为达到课堂讨论的最佳效果,通常会根据教学经验将课堂讨论控制在每周一次,并采用隔周讨论的方式。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环节大多集中在课后时间,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教材理论知识,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使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论成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理论。
3.1.2 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指出,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健康生长,即教育的切入点就是以人为本。受教育人员要能从教育活动中汲取养分,促使个人健康成长,由此来理解,针对学生精神世界所开展的培育和理论知识的传输同等重要。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为引导者,容易出现“一言堂”的教学情形,教师尽可能细致全面地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该做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语言知识和掌握技能,但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核心素养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改变落后教学思维模式的同时,由注重理论知识传输转变为立德树人育人,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出科学育人的合理途径,由此使核心素养的实施贯彻落实,避免流于形式。在实际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师只有在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理解、准确概括的基础上,所讲授的内容才可体现出精品特点,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并遵守课堂秩序。通过导读式的讲解,为学生扫清障碍,帮助学生领悟单元的框架内涵、知识点结构,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促使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
3.1.3 英语学习活动观
对分课堂重视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并能准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想的交锋碰撞中实现观点的检验、修正,强化思维的逻辑性和客观性,这些均是实现批判思维的核心重点要素。英语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需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以语篇为单位,充分深入挖掘语篇内的主题思想,并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相关联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设计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个人经历的同步,以语言知识的学习训练为切入点,促使个人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的强化。在对分课堂上,教师首先进行客观的讲授,学生在跟随教师教学思路的同时[5],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和充分消化理解。此时学生充满信心,在小组探讨和课堂交流过程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系统化梳理,不但可以强化合作精神,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实现个性创新。
3.1.4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只要重视最终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实现最终结果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对分课堂摒弃传统教学的单一终结性为主的考核思维,尊重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得到了有效应用。在学期初,教师和学生明确讲解本学期的成绩构成和占据的比例,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能以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中,教师更重视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刻苦努力程度,通过此种考核模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精力分散在小结和课堂学习作业完成之中,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是较为丰富的。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参加英语竞赛、英语活动、英语考试等,也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使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英语学习,还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英语教学。学生要下载相关的学习APP,并进入线上英语课堂进行学习,完成线上学习平台所布置的相关作业和考核;教师则要通过平台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教师应当为学生确定所使用的学习APP 的具体程序。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统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英语的授课进程。教师要熟练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线上教学资源,利用学习APP 发布英语课件、教学大纲和相关的教学视频,以及调查问卷。
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对分课堂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效果,需要先了解学生当前的核心素养水平。因此,教师向学生发放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想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调查问卷设计了五大核心素养的选项,每项核心素养能力又有多个选项,每个选项的分值从高到低分别是5 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为100 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
调查问卷回收后,教师可以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使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想要提升的核心素养主要有5 项,分别是自学、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和合作能力。其中,多数学生想要提升的个人核心素养是自学能力与审辩思维能力,这部分学生在调查总人数中分别约占40%;想要提升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学生则相对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10%左右;而想要提升合作能力的学生人数占比最少,仅占总人数的0.5%。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与自身相关的核心素养,而对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兴趣相对较低[6]。
近年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受到我国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的效果是连锁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各个专业学科的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教学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调和了教学关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深刻理解其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重视课堂讲授与课后吸收,组织好课堂讨论,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