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芳,张二凤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宜春 336000)
PDS 即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由美国霍尔姆斯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主张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实践条件和机会。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伙伴合作,推动并改善大学与中小学的办学方式,促进大学教师走近实践,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同时,发展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大学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这种教师教育体系灵活又开放,给我们不少启示[1]。将PDS 理念在我国进行本土化实践,运用到高校与幼儿园等的合作中是极其有益的尝试。
构建PDS 理念指导下的学前教育教学研共同体,符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精神,也是践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问题,需要抓内涵,抓可持续发展,更实实在在地帮助幼儿获得良好发展。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幼儿园师资。与幼儿园规模快速扩大相对应的是学前教师缺口仍然不小,教师素质仍需大幅提高。因此,加强培养,提高准幼师和幼师的数量与质量是当务之急。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3]。
PDS 理念指导下构建学前教育教学研共同体正是践行《行动计划》和职教改革的好方式,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举措。教师下幼儿园实践、科研,培养双师能力,聘请行业一线教师到高校教学,双导师辅导,即为教师改革;与幼儿园和其他相关科研或行业单位共同开发教材,补充教材,建立资源平台即为教材改革;加大实训实践,开展问题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临床真实情境教学和远程观察、模拟情境教学即为教法改革。
组建教学研共同体,能更好地利用幼儿园、政府、高校多方优势共同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从而达到为幼儿园提供优质师资,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对于幼教机构来说,师资不足、流动性大是常态,而且现有教师的专业性也有进步的空间;另外周边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多方参与的学前教育教学研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一线幼儿园获得更优质的师资,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专业训练,实现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高校与幼儿园等建立伙伴关系,有利于克服“院园分隔”和“学用脱节”的问题。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研实践,能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科研的针对性。教学研共同体内成员共同研讨开发教学资源并共享,有利于扩充双方的教学资源。师资互派,共同指导,一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另一方面促进幼儿园将科学教育理论融入一线教育实践,也有助于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研训一体化,提高整体素质。
建立伙伴关系,通力合作是共同体成立的前提条件。各类高校据此尝试探索以PDS 理念为基础的高校-幼儿园合作模式或者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实践共同体模式。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政府、幼儿园合作组建的“学教研共同体”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成效[4];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政府)、幼儿园、妇幼保健院等结成伙伴组建教学研共同体,深度合作,取得初步效果。
从各地教学研共同体的具体运行模式来看,其运行机制主要是通过优势互补来推动共同体内部的共同发展。如三位一体的政府-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运行得益于来自三方的共同参与和保障,一是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动,教育部门欲推动当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必须保障幼儿园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质量提高,同时教育部门又可作为中坚力量推动高校-政府-幼儿园共同体的建立;作为基层的幼儿园,扎根于教育实践,这种优势是高校所缺乏的,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高校-幼儿园的合作正是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互补。同时,针对幼教机构缺少教师的现状,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顶岗实习,缓解政府和幼儿园的燃眉之急。
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契合点而实现的。教学研共同体的构建,一方面,可以给幼儿园带来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多方频繁而有效的互动提升幼教机构教科研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层次,推动其改革与发展,通过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更符合需求的职前幼师。另一方面,共同体的成立可以解决高校见实习过程中实践指导不足的问题,通过高校教师下园实践,有助于提高见实习实效,有利于提高高校学前教师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好地结合实践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如川北幼专通过构建园校合作共同体,为高校拓展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园-校互动研讨共同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践水平,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5]。与此同时,高校利用自己的理论优势和当地各类幼儿园进行课题共研,特色共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6]。
本文所指的不是开办PDS(教师发展学校),而是将PDS 理念运用到高校与幼儿园等机构的具体实践中来。
这种教学研共同体应是非营利性的教育公益团体,模式灵活多样。可以是U(高校)-K(幼儿园)模式、U(高校)-G(政府)-K(幼儿园)模式,也可以是“U(高校)-T(教师培训教研机构)-K(幼儿园)”模式或U(高校)-G(政府)-R(教研机构)-K(幼教机构)模式,可以加入与幼儿卫生保健有密切关联的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以及部分相关科研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甚至还可以吸纳部分儿童产品相关制造商或企业。可在此基础上组建幼教联盟、行业产业学院,共建托幼机构、幼教研究院,深入进行职教改革。
共同体以“伙伴关系,合作互助,共享共赢”为目标,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以互动为方式,以教、学、研为内容,充分挖掘各方优质资源,依托各方优秀人才,互助合作解决成员单位发展问题,努力使成员在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得到最优发展。共同体成员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形成合力,助推各方发展,最终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1)多位一体培养人才,共同体成员签订协议,结成伙伴关系,其中高校与幼儿园是共同体活动的最主要单位。
(2)形成章程和制度,成立由共同体各方参与的理事会,明确理事单位和其他会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组织机构,下设负责共同体学术研究与教学指导的专家学术委员会,还有负责会议召集组织与文件起草等的秘书处;建立各种运行制度。
(3)发挥合作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开展共同体活动。以大型主题教学研活动为例,可以包含以下环节:落实主办单位、参研教师—遴选主题—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设计活动—磨课—修改—再磨课—说课—现场展示—反思—参与式研讨剖析—专家点评—主题相关讲座等。
(4)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由共同体多方研讨,课程开设可以高校为主,多方参与,专业课程与实践有机结合。
(5)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双导师,专业理念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指导贯穿全过程。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实习场实训,双导师适时指导,助力学生成长。
(6)教师互派互融,共同指导学生,也互帮互助,互相开展讲座和教学、指导、交流,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研发课程,积累资源,完成国培省培、各类师资培训等任务,共同成长。
(7)资源资讯共建共享。高校资讯发达,与国际接轨,把握政策能力强,可及时将国际国内最新的幼教信息传递给共同体成员;高校的图书资料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及设备设施方面的资源,可以向共同体成员开放,也可以共同开发资源,利用网络建设共同体平台。
(1)尽量得到政府的支持,多发挥政府的作用。
(2)选择共同体成员可以大视野,宽思维。不一定只局限于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可以将PDS 理念拓展,可以多元,但宁缺毋滥。选择成员也要考虑各方的意愿,自愿是前提,强迫不可取;要考虑成员的条件实力,教育理念、地理位置等。
(3)伙伴平等关系的维持是关键。这种关系会影响共同体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由于高校与幼儿园的文化差异、学术差异等原因,高校更容易占主导,幼儿园没有代入感、存在感,高校教师要放下姿态,主动融入,其他成员也要积极参与,主动对接,提出思路,组织活动。
(4)加强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高校与幼儿园双方在师资互派、主题教研、学生实践、课程建设、教改与实验、课题共研、资源建设与共享、师训任务承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共同体活动应贴近幼儿园实际,将活动内容从集体教育活动拓展到主题活动,拓展到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和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拓展到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析,拓展到幼儿园管理和园本教研与园本课程建设等。
(5)制度做保障,建立各方认可的符合实际的激励制度、评价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教学研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次性的,而应当是一个持续跟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用PDS 理念指导,将PDS 中国化、本土化,并不断拓展延伸,学前教育教学研共同体必将进一步生根发芽,赋能各方,助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