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利,李增安,孔令广
(1.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从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对新农科建设总体部署,到2019年月19日“北大仓行动”推出新农科建设八大举措,再到2019年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发出,我国的高等农林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3]。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新任务、新使命,如何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农林高校的新使命,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4,5]。各涉农高校都在围绕新农科理论内涵,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思考和探索。
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树立“无思政,不教育”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耕读精神砥砺学生品质,红色教育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教育学生担好强农兴农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将爱国教育贯穿理论和实验教学全过程,强调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身之本。教育学生要时刻胸怀祖国,砥砺报国的精神,主动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是谁,都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始终紧密相连。教育学生要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教学中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传输给学生,教育学生要对自然深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来在工作中用自己所学知识,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使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涉农高校教师要结合自己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案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继承发扬老一辈农大人胸怀祖国,服务农业农村的优秀品质。山东农业大学一贯坚持“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老一辈农大人多年一直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比如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获得当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这是老一辈科学家不断追求探索和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取得的。
注重教师育人主体功能,教师不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更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品格的塑造以及未来成才产生巨大影响。加强涉农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正气,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发展与成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山东农业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每位教师都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将师德师风培训常态化,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不少于4 学时的师德师风理论学习,把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和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各学院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学习、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宣传教育、新时代师德规范学习教育等专题讨论学习,形成了全体教师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健全师德考核办法,引导了广大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
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增强育人本领。涉农高校积极调整、优化、升级、换代一批涉农专业[6,7]。对传统农业知识领域进行改造和更新,打破学科固有的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积极打造和新建农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专业[8],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应对多重挑战的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起课堂革命,将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突破传统,以崭新的形式重组优质教学资源,大力开发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和教学成果,着力打造一批“金课”,淘汰一批“水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改变教学模式。对传统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森林保护、烟草学、蚕学、动物医学等涉农专业课程,借助“互联网+”、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实现时时学、处处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互联网+”技术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合作与交流,互联网平台将本校和全国范围内农学相关领域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进一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专业素养奠定基础。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学校坚持“教学任务不变、质量标准不变”的原则,通过积极引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共享平台(实验空间)等优质课程资源,统筹推进线上理论和实践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严格按照课表的时间和地点上课,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或随意改变上课地点。学校安排教学督导组不定期的检查和督导。督导专家把课堂督导工作和学校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集思广益,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针对课堂上“低头族较多”这一现象,山东农业大学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学校实施课堂手机入袋规定,每个教室和实验室安装手机袋,学生上课前将手机放入自己编号的袋子。上课教师严格执行,学生认真遵守,心回课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对学生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山东农业大学加强论文查看和抽检,建立健全盲审制度,论文审查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严格把关学生培养质量。
对学生因材施教,采取分类培养,对学术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农科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方法上进行必要的区分[9]。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教师要以乡村发展作为背景,将课堂开在田间突出教学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农林教育实践短板[10]。对于喜欢科研的本科生,着力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人才;公费农科专业学生则主要系统全面学习农业基本知识技能,以实践为主,培养以种植、生产管理、农业企业家为主的实用型人才。选拔在专业领域有特殊兴趣和突出才能的学生,按照本硕博培养模式,从大二开始实行小班化、个性化培养,配备高水平指导教师,全程实施一对一导师制,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可自主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修读课程。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提升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将其培养成为未来相应学科领域内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了优势学科的办学资源,促进了优质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解决了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困难的问题。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优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RT 和毕业课题,通过对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中未知问题,结合现有专业知识优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1]。另外,山东农业大学还借助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大学生“双创”实践新模式,为学生提供空间基地、专业培训、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帮着学生注册公司,申请专利,转化成果。学校以各类大赛为抓手,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年刚毕业的毕业生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到乡镇一线工作,有接近5%的毕业生选择了回到农村创业,服务当地发展。
新时期涉农高校的教师要把初心使命落实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切实培育更多的卓越农林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教师通过教学改革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一批学生喜爱且具有农林特色的一流思政、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使学生在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更好服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12]。涉农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要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努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