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张捷
(湖南科技大学 潇湘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倡导教研互动的已有研究表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时效性,还有助于教育水平紧跟时代,培养学生整体社会素养与能力,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战略要求。《教育部科技司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进教材、上课堂。探索用科研计划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挖掘科研项目的育人功能。支持课程、教材更新。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成立学术联盟,产学研联合育人。”[1]
随着媒介科技的日新月异,传媒市场对新闻传播学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如何适应传媒市场新的需求,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能够满足新市场需求的全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关于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实践及其相关研究还为数不多。因此如何兼顾科研与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任重而道远。作为省属高校,湖南科技大学现有98个本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学生人数近4万。根据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65%以上的毕业生隶属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2]。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不断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传媒领域逐渐深入的运用,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遭到空前的挑战,这也对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科研与教学并重,甚至更侧重科研的情况较为普遍。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高校自身水准的重要标尺,但教学质量也不容忽视,而且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科研成果的转化。高校教师需要通过科研活动吸收、消化并创造新的知识,拓宽教学资源,为保障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奠定基础。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整体教育体系,还能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掌握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能,适应融媒体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新闻传播学学科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非常浓厚时代气息的学科,是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沿学科。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中,新的现象和技术如雨后春笋,因此新闻传播学的教学需要前沿的科研成果。当前新闻传播专业教材更新速度落后于媒介技术与理论的更新迭代,学生很难有效地深入学习新理论、新技能。随着传媒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更加大了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将反映时代前沿的新知识、新观点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弥补教学资源落后于时代的缺陷,促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生动有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缓解就业心理焦虑。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两翼,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播,后者强调知识的创造[3],两者的特征差异造成了教师队伍职能发挥的不平衡。有些教师偏重科研,轻视教学,科研成果突出但上课质量较低,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学生评价不高,对教师的认可度和信赖度下降,造成不良影响。长此以往阻碍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导致科研成果不能被学生吸收,使得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打折扣。因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整合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教师的教学价值,提升教师影响力。
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青年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只注重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新现象、新问题,由于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研究,对相关知识或观点一知半解,使其很难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回答,削弱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因此这类教师需要加强学术研究水平,可以通过发现科研问题、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等形式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然后回馈于高质量的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科研活动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拓展专业知识,为教授新知识、新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将教学与科研相长互济,是高校学科建设、发挥专业师资队伍力量的重要环节。科研是高校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高校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学科建设,能真正发挥先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力量。
之所以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因为科研成果是经历了一系列论证形成的,本身蕴含着教育价值,能够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新闻传播专业利用前沿的科研成果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教师通过教授新观点,产生新结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对应性,容易形成教育资源的转化。如“传播学教程”课程,教师将自身对于保罗·莱文森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入课堂,结合自身撰写的学术专著《媒介竞人择适人需者存: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研究》[4],有助于学生更深度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常规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撰写论文、开展读书报告等。但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将科研型团队合作的方式引入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如教师讲授“文化创意产业营销”课程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文化产业营销团队,要求学生结合湘潭本土特色与自己创业设想,研发“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让学生对文创产品进行品牌策划、营销沟通与实践,掌握、消化该门课程中诸如“发现市场机会”“品牌战略规划”以及“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等相关理论知识。最后,通过学生团队的创新科研,成功设计了湘潭莲子品牌“莲莲看”“莲莲相扣”;湘潭槟榔品牌“盐妹”“相敬如槟”等文创产品。让学生在科研中感受教学的新魅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直以来,高校都非常注重科研与教学比翼齐飞,大部分高校都大力支持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提供了重要保障。如湖南科技大学出台了一系列学术水平研究管理办法,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主动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推进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一是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在新闻传播专业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传授最新科研成果,展示课本教材里没有的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如“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讲授,国内相关的教材很少,而且由于教材编撰出版的滞后性,教材里提到的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很多已经过时。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了最新的网络视听产业政策,并发表论文《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双重视角的我国网络视听产业政策分析》[5],随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同学进行最新的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有效避免了相关教材知识点滞后的问题。
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新闻传播专业课讲授“舆论学原理与方法”,国内最初的相关教材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涉及较多的是现实舆论的一般特征、形成过程。虽然之后有改版,但是基本框架没有大的改变,很少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相关问题讨论。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发表了《舆论反转事件中的污名化反转现象与网民群体身份认同危机》《从新闻反转剧看媒体官方微博报道的失范与规范》《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及其负面效应》等系列论文,对“反转新闻舆论”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但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网络舆论相关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专题讲授,深入挖掘了新现象新问题,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其新闻传播专业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等相关专业能力素养。在当前媒介融合大趋势下,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使用新型媒介工具,知晓其使用方法等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新闻理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致力于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专业任课老师观察到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十分流行,学生们也喜闻乐见,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发表了《短视频对网红城市形象构建的研究》《从大学生“抖音”使用体验看移动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策略》《UGC模式下大学生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微信公众号转载侵权责任判定与对策研究》《新闻传播学考研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等相关论文,来探讨大学生是否以及该如何正确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问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先后指导学生开创了校园新闻传播学考研辅导公益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帮帮研”、湘潭形象抖音短视频号“湘潭十八总”等,最后由于运营较为成功,学生分别获得了2019年校级和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脱贫攻坚信息传播研究”更是获得2020年国家级立项。
毕业生的论文指导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促进教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学生更有效的解答自身专业问题,形成师生的高效互动。如有教师长期研究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如2020级毕业生田杨眉同学撰写的《从“央视频”抗疫慢直播看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又比如教师依托自己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的市场结构矛盾与供给侧改革研究”,指导潇湘学院2020级毕业生赵海铭同学撰写的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地面频道的供给侧困境与解困之道》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首先需要加强高校教师思想认识教育,改变教师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不少教师错误认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势必会减少对科研活动的投入,从而导致科研产出的下降。而高校一般以科研成果来评定教师的职称晋升等,这样教师就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意识。然而,实际上研究证明,科研与教学并不尖锐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6]。科研成果的产生除了科研人员时间的投入还需要科研课题角度新颖、思维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启发式引导,引导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最新现象或问题进行理性讨论,这种良性的教学互动更容易激发出师生们多元的视角和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激发教师创新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除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更多的是需要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资金支持,激励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只有通过调整二者关系,统筹教学与科研,让高校教师不再被难以兼顾的窘迫所挤压,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注重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共同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释放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提升教学水平。
针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对教师的不同要求,导致教师工作内容倾向严重,科研动力不足的问题,组建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团队是高校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根据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可以对成员比例进行合理匹配。依托团队进行科研课题规划,同时以教学为中心关联相关课程。当前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合理配置教师研究方向与其任课教程,使其有相互促进的可能,防止教师科研与教学脱节;二是在教师课程安排上,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其适合的课程;三是要积极建立教师团队,依托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其高效率地融入教学过程,防止个体教师的单一、片面性难以与形成系统的复杂教学内容产生关联的问题。
高校制定相关办法,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工作纳入绩效奖励,作为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项目指导费之一,以此来提升教师主动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7]。如湖南科技大学出台了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激励学生参加教师项目,同时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让科研成果真正使学生受益。还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核范围,将评价结果与晋级、奖励等教师自身利益挂钩,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转化热情[8]。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科专业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发展,进而缓解教学缺乏前沿性的困境,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保持新闻传播专业的“年轻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工作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双向互动机制形成科研教学平衡化团队,同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提升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