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张觉一 ,黄紫凌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长沙市实验小学,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国现当代文学(1)”是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917年至1937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两大部分。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课程重“知识教育”轻“思政教育”,重“灌输式教育”轻“自主式学习”,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等。综合来看,该课程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影响了课堂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须调整与改进。湖南科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会选择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种职业选择倾向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引。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的改革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改革遵循师范生的成才规律,对标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力图借助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为激发课堂生机与活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团队基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和一流课程的建设经验,从直击课程教学痛点、创新课程教学举措两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如图1所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国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既是连通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纽带,也是众多中文专业课程中与中小学语文教材衔接最紧密的部分,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品格塑造、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对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充分激活课程,课程团队秉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考量学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以学习产出驱动课程改革,重新设置教学目标,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图1 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教学改革技术路线图
课程目标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1)思政层面。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强化爱国主义情感。(2)知识层面。要求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熟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相关文学思潮、创作流变和学科前沿成果。(3)能力层面。要求学生以文学史的眼光科学分析、鉴赏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重要文学现象、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能结合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要求将所学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也主要围绕思政、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痛点展开。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要服务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思政要素在课堂中的呈现。
文学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和精神,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脱离学科的生硬灌输会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审慎思考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课程一改以往重“知识教育”轻“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着力探索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是多方面的。从发生语境考量,中国现当代文学诞生于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期,是觉醒时代的伟大产物,是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重要艺术形式。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寻觅救国救民良方的艰难历程,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发展史。从教学目的观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梳理文学的发展轨迹、传授作品的研读方法,还在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学生关注和探索民族文化命运的热情,引导他们树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远大志向。从具体内容看,“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涉及的内容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其中既有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的著作,又有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人生始终的闻一多的情思;既有开启一个时代的“新青年作家群”,又有促动左联成立的创造社和太阳社;既有对旧文学的批判,又有对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探索。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
为实践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有效推进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精讲和讨论五四运动与新文学的发生、梁启超的“三界革命”与新民思想、鲁迅的批判意识与反抗精神、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爱国激情、郁达夫的感伤文风与忧患意识等问题,同时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
文学课程注重知识积累和材料耙梳,这一课程特点使教师习惯以满堂灌的方式组织课堂。课堂虽然信息饱和,却容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要么机械接收、要么分心走神,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针对重“灌输式教育”、轻“自主式学习”的痛点,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化身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线上资源预习、课内参与课程研讨、课后完成课程复习与反馈,避免知识的单向传递。通过提升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打破沉寂式课堂,构建争论式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将学习的主动权与决定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还重视协调课堂内、外的时间,以“一课三会”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一课三会”即以“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为主阵地,以现代文学专题读书会、论文研讨会和授课技能交流会三种课余研讨会为补充渠道的课程模式(如图2~图4所示)。该模式提升了课程的挑战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才能和科研意识,促进师生间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
提倡“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性一度”为本科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课程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更细致地设计课堂,学生也需要花更多时间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课程教学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既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又要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1]。
图2 授课技能交流会图片
图3 现代文学主题读书会图片
图4 论文研讨会图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课程改革需要攻克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痛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不设方向。专业的师范技能课,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略晚于与中小学语文授课内容交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课程间的时间差不利于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教学实践能力。注意到这一问题后,课程建设着重围绕师范人才培养,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授课技能和实践能力。除借助“一课三会”鼓励学生进行授课技能展示外,课程团队还将师范生培养端口前移,选择、打磨、制作了包括《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边城》等在内的教学案例20个,供学生模仿与参考,为学生之后的授课提供指引。
在此基础上,课程改革着眼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终身性要求,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省师范生教学竞赛和省大学生写作竞赛以及申报创新创业课题、挑战杯等科学研究项目,通过竞赛驱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性。
课程建设方向的确定需要建立在综合考量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策略的制定则需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中文师范类专业人才,力图通过扎实的专业学习和充分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兼具专业知识、文艺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创新型教学思路与成果运用于课程建设,遵循“活起来”“忙起来”“优起来”的教改思路,探讨课程建设举措。
“中国现当代文学(1)”既是专业核心课程,又是学生储备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课程不能停留在教材解读和作品介绍方面,应着意于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既强调对文学文本和教材内容的细读,又注重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拓宽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在讲授文学革命的发生时,课程团队吸收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论述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理解文学革命的目的和发展过程;在教授老舍的《骆驼祥子》时,要求学生对《骆驼祥子》展开文本细读,并将近年来学界对《骆驼祥子》各版本差异的考察结论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祥子的悲剧命运。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展开独立思考与深入研究,重读、重思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为毕业之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体系方面,通过对预习与复习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课堂内、外学习任务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增进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例如,在讲授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时,要求学生先阅读《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等著作,加深对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了解;在讲授郭沫若及创造社相关作家的文学创作转型时,要求学生先阅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通过对比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引导他们思考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讲述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之时,要求学生先细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由此产生的异化,使学生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弱点,加深对《子夜》等小说的理解。
课程团队力图使“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成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纽带,使学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核心构建起古今中外的文学版图,为文学学习与研究提供方法的指引和案例的支撑。
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新型教学方法激活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研讨型、项目式的方式拓宽课程,聚焦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课程主要借助“一课三会”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以交互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通过新媒体交互教学、课堂研讨、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交互形式,丰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如图5~图6所示);坚持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构建争论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个‘狂人’”“如何理解郁达夫的忧郁”等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授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文学评论和教学案例,并在读书会、论文研讨会和授课技能交流会中分享、展示,在各教学细节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5 现代诗歌朗诵会图片
图6 现代话剧《雷雨》表演图片
“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2]课程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需要,注重因材施教,以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模式取代模式化、概念化教学。授课老师具有教学热情和奉献精神,愿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程的“一课三会”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使教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规划发展方向。
课堂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第一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文学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做出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划分为科学研究型、教学研讨型和文学创作型三个类型,再针对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科学研究型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如将他们纳入课题研究团队、鼓励他们申报科研课题、指导他们撰写与发表论文等。教学研讨型是指表达能力好,学习态度好,对教育教学有热情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着重塑造的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如给他们布置具体的课程作业,鼓励他们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辩论与讨论,让他们带着任务学习。文学创作型是指对文学创作有热情和才情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着重培养的是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与创意写作能力,如要求他们参加读书会、研讨会和交流会,从文本分析、笔头写作、话语表达等多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在读书会、研讨会和交流会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培养其科研能力,或提升其授课技巧,或夯实其写作功底,使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
这种学生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又能促进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学生品德提升、学业进步和人生规划方面的作用”[3]。
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适应与对接是高校课程改革考量的重要方面。“源于新形势下对传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新文科”概念应运而生。“新文科意在通过突破传统学科的自我设限,加强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4],对高校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学科独特性的同时还要承认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5]“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以文学史概述和作家、作品介绍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课程模式。这一课程模式与“新文科”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与优化。首先,文本是文学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建立在了解经典作家、细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细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和各名家的代表作品,为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文学研究强调对中外文论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研读文学理论教材、理论著作和文学史论著作,并尝试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文学批评与研究。再次,中国现代文学是中西方文化交融后的产物,需要从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民族化和现代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组基本矛盾。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既要系统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又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中西方文学发展史。为此,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系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展开比较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最后,文学与多种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核心,另一方面则强调对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学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历史的艺术化表达,是哲学思想的闪光。文学与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甚至是信息科学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课程要求学生以文学学习为轴心,串联起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辩证、发展、联系的眼光审视文学问题。
课程团队希望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助推“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与其他课程、中文专业与其他专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时代新人,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自2018年实施上述创新举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首先,学生课程成绩有所提升。尽管课程采用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但期末总评成绩仍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从2018年到2020年,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为良好的学生比例提升了32%,优秀学生比例提升了5%,中等及以下学生人数呈递减趋势,良好及以上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学生课程成绩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其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专业文献阅读习惯的养成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受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刷题、备考上,对专业文献的阅读非常有限。可是,文学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大量文学作品与理论书籍研读的基础上。课堂互动和“一课三会”模式催生出的倒逼机制,使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量显著提升,同时,使学生养成了撰写读书报告的习惯,并催生出十余篇由本科生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成为学生考研和就业时的加分项,初步培养起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与信心。
再次,课堂氛围日益融洽,课堂互动显著增加。经统计,教学创新措施实施之前,每学期课堂互动的生均参与次数在1次左右。教学创新措施实施之后,课堂互动大量增加。2020年下半年,课堂互动(包括线上线下的讨论、投票、课后师生互动、授课技能展示、读书报告分享、论文研讨等)的生均参与次数已提升至10次左右,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对话的学风逐渐生成。
此外,学生中形成了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竞赛的风气。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创作文学作品,研课、磨课,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显著增强。自教学创新措施实施以来,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的水平逐渐提高,学生选择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的意愿显著增强,以赛促学成效明显。
伴随着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也随之增强,形成了以教促研的风向。课程负责人获得了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主持省、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四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校挑战杯特等奖项目一项;课程团队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两次,主持、完成省教研教改课题三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二十余篇。
在取得建设成效的同时,课程团队在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也明确了课程下一阶段持续改进的方向。
首先,课程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文以载道,文学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文学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6],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的人格养成与价值引领作用,课程团队应进一步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使命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一方面继续研讨教学内容,在保证专业知识有效传输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继续主动和学生交流,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文学学习为契机,将思政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抱负与理想。
其次,课程团队需要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开展。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围绕培养目标建立各单位间的合作关系,能“为构建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充足条件保障,有效提升师范生培养成效”[7],对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湖南科技大学与两百余所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团队并未直接与中小学建立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实效。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课程团队可以通过邀请专业研究者、作家、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来校讲学,以及送课下乡等方式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
再次,课程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师范专业认证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要求课程改革遵循师范生的成才规律,对标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借助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这要求课程成绩评定注重非标准化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就“中国现当代文学(1)”而言,学习效果的客观评判需要综合考量学生在课外自学、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和课程测试等方面的表现,避免唯分数论造成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评价方式对评价方法和统计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2020年下半年以来,课程团队开始尝试借助线上教学技术和手段服务线下课堂。一方面,借用线上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服务学习效果的评判工作;另一方面,借用线上平台的教学资源和文献资料辅助线下教学的开展,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程进一步推动课程创新与改革。借助多种方法与途径服务“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和中国未来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