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背景下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浙江经验

2022-03-24 13:20孟卫军陈海盛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开发区园区企业

孟卫军,陈海盛

(1.浙江省信用中心 a. 应用服务部;b. 综合规划部,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发源地,是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化为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率先实践地。多年来,浙江通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全省上百个园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浙江省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牢牢抓住“空间布局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链构建循环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物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共享化”这条主线,按照园区 “两链”(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要求,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循环化改造新路。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通过开展循环化改造,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提高了用地效率。例如,丽水经济开发区围绕“一江双城”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优化区域功能布局、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深化开发区“三改一拆”,打造了“一心、二区、三片”的空间结构。南浔经济开发区加快中国节能电梯产业园、木业产业园建设以及电梯整机及配件项目建设,促进木业、电机产业集聚,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江山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江东特色工业园、莲华山绿色产业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高新技术园和城南商贸物流配套功能区等五大特色功能区。永康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以永康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西托管区、石柱镇工业功能分区、古山镇工业功能分区和龙山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园为重点的“一核心四托管区”空间形态。

(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在优化调整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重点推进医化、印染、造纸三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烘包转变;推动医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进医药产业朝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大型高端装备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批量制造能力,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一定集群规模。衢江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特种纸生产高端化、产品多样化、产业链纵深化,大力发展水松纸、装饰原纸、食品纸等产品,打响“浙江省特种纸产业基地”“中国高档特种纸生产基地”品牌,争取将高档特种纸行业列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纸发展集群。南浔经济开发区积极构建以地暖实木地板为主体,实木复合、强化地板为两翼,木门、楼梯及其他装修装饰辅料为补充的智能整木家居产品体系;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信息机电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走“整车带动、配套驱动”发展道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装备制造业朝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纺织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循环经济链条,完善循环产业体系

各园区不断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主产品和副产物等资源,构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链条。依托主导行业,朝产业接续、节约能源、产品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发展产业与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形成多条循环产业链,扩大产品循环利用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充分挖掘行业间的产业关联性,鼓励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物质和能量利用以及产业链耦合,形成一批园区产业链示范工程。江山经济开发区在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方面,完善“原木进口加工—板材生产—木制产品生产销售—废旧木材回收—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构建了“工业生产—废渣—建材”“建筑废弃物—建材”“水泥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粉尘—水泥”“煤炭—电力—粉煤灰—水泥”“煤炭—电力—粉煤灰—新型墙体”“煤炭—电力—脱硫石膏—石膏板”等循环产业链。诸暨经济开发区针对开发区的内需重点,持续推进印染企业定型机煤改气(汽)、工艺节水节能(低浴比染色机应用)、中水回用等循环化改造项目,全面推进开发区层面中水回用、供热等集中治理项目,初步打造了印染循环经济产业链。松阳工业园区通过在企业间形成产业耦合实现园区“中循环”,依托不锈钢污泥中温还原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工程等项目,将不锈钢产业末端污泥作为制造新型环保墙体的原材料,“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不锈钢污泥的处置问题,形成产业闭环。

(四)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节能减排

各园区充分利用副产物、废弃物,变废为宝,改善了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丽水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水阁区块供排水主管网等设施的改造,在提高污水收集率的同时降低了制革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切实减少了整个园区的污水排放。杭州经济开发区出台节能减排奖励政策,加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支持力度。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治理医化恶臭的成效显著,有机废气、废水排放量明显减少,化工恶臭发生率同比下降了81%。南浔经济开发区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断提高园区内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比例;加快推进南浔热电联产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成淘汰小锅炉目标任务,确保全区供热管网尽快实现全覆盖。桐乡经济开发区以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绿色照明为重点,启动一批效果显著、示范效应强的节能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诸暨经济开发区全面拆除各类燃煤小锅炉,持续推进八方热电联产项目,将更多的企业纳入集中供热的范围;普及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在企业全面推广绿色照明工程;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节水工程。松阳县工业园区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小循环”,依托纺织企业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水资源回收率超过50%。永康经济开发区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五)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各园区集中建设可共享的基础设施,对区内产生的余热、蒸汽等进行集中、梯级利用,集中建立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实现分质供水。丽水经济开发区加快水阁工业区、城中村的雨污水管网改造和新开发区块的道路网建设,提高了园区整体运行效率;加快园区集中供热和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杭丽热电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建设工程。南浔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南浔大道、联谊路、外环北路和塘北污水管网等10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共打通向阳路、联谊路和外环北路等断头路,推进南浔开发区污水管网工程项目等重点项目实施;着力打造省级木地板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建了国家木业检测中心。桐乡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科技创业中心平台,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全力构筑“专业孵化器”平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开发。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较完整的科技研发、监测检验、电子商务、金融资本等科创及配套支撑平台体系。松阳县工业园区通过实施赤寿生态工业区块(近期)基础设施工程、北山绿色物流项目等,完善了工业园区道路交通网络、供排水管网、环保公共设施、物流运输网络、绿化亮化系统等。

(六)“一园一策”,因地制宜开展循环化改造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建立以污染源总量管理为核心的相关体系,水、气、渣、声等主要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环保天眼”环境在线管理系统,环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开展污染源“第三方监督”,提高检查能力,实现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精细化监管。江山经济开发区强化精准管理,对列入循环化改造的重点项目,采取“一个表格管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月进度通报”的管理模式;强化舆论宣传,通过召开园区循环化改造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意义,同时在衢州、江山等地区的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中鑫毛纺中水回用、中机国能热电联产、伦宝钢管冷凝水回用等典型示范项目的经验和做法,营造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浓厚氛围。永康经济开发区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调查和资源产出率核算工作,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为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资源产出率核算框架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面临的难题

浙江省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问题,既有行业整体等面上的问题,也有技术因素等点上的问题。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循环化改造难度较大。部分园区原有工业空间分布较零散,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的提高。同时,较高的地价成本导致大部分配套企业只能在区外的乡镇工业功能区中选址,增加了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链的物流成本。此外,传统生产方式转型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的难度较大,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循环化改造的进程。第二,循环经济统计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园区内循环经济基础数据监测和统计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由于缺少独立的统计评价体系,现采用的数据大多是在当地部门提供的数据基础上估算的,统计部门所掌握的数据与信息仍不够全面,数据更新缓慢,直接影响对循环经济建设进程的评估,不利于整体的统筹规划。第三,土地供求不平衡制约循环经济发展。部分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有限,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补链项目实施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相比,仍存在一定缺口。此外,土地要素指标与前期规划紧密相关,在争取增量土地供给上存在较大难度,不利于重点项目的铺开扩面。第四,循环化改造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部分园区企业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存在技术支撑和改造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技术短板是制约经济园区企业中长期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行业不景气导致转型升级困难。部分园区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市场环境变差,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整个行业转型遇到许多问题。

三、提升园区循环化改造质量的政策建议

浙江省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以打造全域大花园为价值追求,聚焦问题、紧盯目标、着眼效果,继续推动园区(开发区)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技术体系。

(一)突出“循环”主题,完善企业小循环和园区中循环体系

一是着眼于产业提升和污染减排,通过对生产环节中的回收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引导产业链延伸发展,促进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循环利用,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以及基地企业之间的循环产业链,进而通过园区整体产业的循环化升级倒逼微观企业进行生产设备升级。二是通过改进局部设计或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下脚料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同时,强化资源的二次利用能力,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减轻生态保护压力。三是充分挖掘产业间的关联性,鼓励产业链耦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地企业之间、园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形成产业分工协作的循环产业链。四是打造合理的循环补链环节。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对园区循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引导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信息化、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减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走工业新型化、循环化道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借势“创新”力量,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循环化改造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形成既有激励性又有约束性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同时,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园区及区内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示范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园区循环化改造经验。

第二,依托既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园区比较优势,发展节能机械电器制造、智能成套装备制造、环保处理设备制造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加快水性或其他生态革替代技术以及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从生产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特种产品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发展,创新金融制度及产品,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便利。

第三,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园区企业用地、用能(用电)等资源占用和污染排放与产出效益评价工作,每年对企业的能耗、资源消耗作出绩效评价,并划分类别,在用地、用电、用能、排污、融资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倒逼式”改造,实现资源要素使用的合理高效配置,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调整空间布局。围绕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用地少、效益高、结构优、创新多、环境好、增长快”的开发原则,打造绿色经济导向的产业发展体系,加快优化区域功能布局、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和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家园。通过科学引导,促进循环化项目的实施。根据区域内的构成主导要素、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营造高效的生产要素和组织环境的要求,构建集约有效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完备的园区产业集聚区。

(三)善用“技术”手段,利用科技促进循环经济高端化

突出技术支撑,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延伸等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政府搭台、院企合作、优势互补”,为园区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循环化改造及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重点吸引国内外科研开发机构落户园区。推进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重点开展园区新兴产业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方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按产业链分工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进行联合创新,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引进专利技术、专门人才和先进装备,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机器换人,推动产业朝高端、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科技含量。

(四)引入“监督”利剑,扎实开展污染源监督治理

第一,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参与环境监督,对医化、拆解等重点监管企业的环保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产污治污情况开展定期检查。第三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指导企业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协助企业优化治污工艺技术和运行参数,切实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清洁生产能力。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企业及项目发展,壮大环保装备产业,为循环化改造提供有利条件。通过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有效发挥环保装备特色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

第二,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首先,建立初始排污权核定制度,试行总量亩均配额管理办法,确保区域环境容量可控。其次,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放开排污权二级市场,业主可以通过拍卖、租赁、转让等形式实现排污权流通。最后,重新定位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以强化污染源管理为立足点的排污许可制度,把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等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归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实现“一证式”管理。通过改革,基本建立以污染源总量管理为核心的相关体系,有效控制水、气、渣、声等主要污染源,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完善园区内物流、供水、供电、供气、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步伐。重点推进园区供排水主管网等设施的改造,减少污水排放。推进企业研发应用废气处理技术和设备,对废气进行全面治理,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展企业环境体系认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完善环境监管技术手段,针对重点企业排污口等,采取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和验收等措施,实行超标留样改造,初步实现“出水必达标、超标必回流”的目标。

(五)强化“数字”赋能,利用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依托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打造环保信息化软件应用系统、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管系统、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控预警指挥中心一体化的信息中枢,对园区企业实施全流程监管。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资源优势,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服务平台。比如,建立专家人才库、管理人才库、技术人员人才库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立先进、高效、稳定的产业信息中心,及时发布行业内的市场、技术和人才信息,搭建开发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零距离”外贸出口经营活动,提供涵盖贸易咨询、海运代理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物流服务平台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项目报批、企业报税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吸收社会中介机构,组建专业咨询队伍,提高科技、经济、人才、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平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通过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园区绿色产业集聚和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开发区园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