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刚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五育并举”的地位。2020年3月,为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7月,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贵州省各市(自治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定了各自的行动方案。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指引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由动物状态向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意义重大,剩余价值学说、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等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根源,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的锐利武器。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指导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们通常将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是以脑力消耗为主的劳动。体力劳动是指工人、农民和一切以体力消耗为主的劳动。实际上任何一种劳动都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任何一种劳动都包含脑力和体力,是两者的复合。例如,学习一般来说是脑力劳动,但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学习效果是很难保证的。也就是说,学习这一所谓的“脑力劳动”需要体力的支撑,学习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再譬如我们一般将种田当作体力劳动,但种田也需要讲究方法,也要思考一块田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种田这个“体力劳动”也需要动脑筋。脑力劳动和体力相互交织的复合劳动将成为我们对劳动的新认识。我们既需要体力劳动也需要脑力劳动,一切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和鼓励。在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从事高科技工作还是种养殖业、“外卖小哥”等,只要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不管在何种岗位上从事何种劳动,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摒弃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认识的偏见。
热爱的含义是热烈地爱,形容爱的程度很深。热爱劳动是指对劳动的态度,是一个人内心对劳动的深厚情感,揭示了一个人对劳动的认同感、尊严感与实际践行的统一。它体现的是劳动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遵守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态度决定一切。每一个人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首先就要劳动,就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包含着弘扬劳动精神,包含着崇尚、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从历史脉络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三皇五帝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发建设了幅员辽阔、壮丽秀美的大好河山,开拓了碧波荡漾的万里海疆,开垦了星罗棋布、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建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如今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就要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从现实发展看,热爱劳动,还要求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还要求做得更好。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基础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钻。“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其中之一就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热爱劳动。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学生要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并要求青年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新时代贯彻什么样的劳动理念以及如何进行劳动指明了方向。
1.要辛勤劳动。劳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包含着脑力和体力的付出,需要辛劳、勤劳。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诗句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时,回忆了那段岁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青年学生要懂得“辛勤劳动”的道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在学习上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情怀,在青年时期锤炼“辛勤劳动”的品格,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人民夯实基础。
2.要诚实劳动。古人讲:“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等,均包含着诚实守信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层面要求之一就是诚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诚实劳动,他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对青年学生来说,“诚实劳动”有着更为深刻、特定的内涵。学生上课严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是诚实;平时作业不应付、不抄袭是诚实;社会实践活动不敷衍、不走过场是诚实;期中、期末考试不作弊是诚实;认真钻研,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是诚实。在某些高校,一些学生因考试作弊、替考代考或者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而被处分或被开除的事例更加凸显了“诚实劳动”的重要性。
3.要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内容之一是伟大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必然有与之对应的创造性劳动。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创造精神的民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求新”“因革损益”“革故鼎新”“与日偕新”等都体现了创新创造思想。要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就拿发展的理念来说,我们讲“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那么,什么是发展?发展就是推陈出新,有创新创造、有新进步。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青年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一是要有创新创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与担当,以“青春有我”“祖国有我”“强国有我”的豪情和壮志,站变革前沿之上,立时代潮头之先。二是要有创新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不因循守旧,不落窠臼,敢于、善于打破常规,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三是投身创造性劳动的实践。科研工作是创造性极强的劳动,大学生进行科研工作,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情、校情,在查找资料、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往未来美好生活的光辉道路,美好生活的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系列思想。当时就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先解决温饱、再达到小康水平、继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统一的统一论者,我们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制定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尚实务,不空谈,辛勤劳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我们从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在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无私奉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劳动劳动再劳动。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加强锻炼,毕业后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勤勉工作,扎实劳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在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教育方针对社会主义教育及人才培养发挥着根本性、指导性作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个我国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广大青年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志存高远,为国家前途、民族希望奉献青春力量。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也需要健康身体的支撑,是脑体力劳动的复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诚实劳动,特别是诚信考试、不作弊,不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爱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果实。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个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途径。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在清镇职教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他希望同学们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3]2015年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尽快搞清楚现有贫困人口中,哪些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4]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希望贵州的同志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5]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在贵阳社区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齐心协力干、加油好好干,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6]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讲话中提到的“勤劳”“拼搏创新、苦干实干”“齐心协力干、加油好好干”“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等包含着丰富的劳动哲理,是贵州后发赶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走出一条符合本省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力量源泉;是贵州在新时代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重要保障。
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内陆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贵州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如今的贵州已经摆脱了贫困,已经与全国同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走在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奋进的康庄大道上。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下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十年”。2022年4月,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现阶段贵州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全国一样,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贵州省集中体现为发展不足、质量不高。实现贵州未来发展的主战略和主定位,关键在人,关键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校期间要全面学习、加强锻炼,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懂得劳动的道理和知识。高校大学生特别要了解贵州省情,了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认识到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必须发扬“三牛精神”,必须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必须从遵义会议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以满腔的劳动热情,昂扬的劳动斗志,投身于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去。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