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石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教育可以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加大了党史教育力度,在具体推进党史教育工作时,我们发现高职党史教育教学存在基础薄弱、方法单一、内容肤浅等问题,高职党史教育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调配学校多种资源,统筹安排思政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共同投射在高职生身上得出的真实图景是理想被现实取代、信念被想法肢解,解决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的途径有多种,党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虽然是间接的但不容被忽视。高职党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首先,从历史脉络中巩固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在这三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多次战胜看似不可能战胜的敌人,多次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多次克服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这些历史叙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其中的答案——崇高的理性和坚定的信念,这是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隐性脉络。其次,从人物故事中巩固理想信念。党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物的历史,党的历史从来不缺乏人的故事。人物经历相对于历史叙事更加具有情节性、场景性和生动性,也更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一个个投身革命的精彩人生既是荆棘载途又是光辉夺目,人物故事的曲折性传达了实现理想的艰难,人物故事的动人之处体现了坚守信念的可贵。最后,从现实与历史的对照中巩固理想信念。现实与历史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差异,相似性源于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差异性源于现实是历史的超越。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众多抱定理想坚守信念的伟大楷模,从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到奔赴抗疫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再到奋战在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地的人民子弟兵,他们身上保留着历史延续下来的理想信念,他们的故事与历史人物一样具有教育意义。
坚定“四个自信”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史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历史知识,提供历史信息,其关键在于通过了解党史进而达到历史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2]党史教育提供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上若干次的革命道路探索,最终确定了一条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直至革命成功,这些史实催生了青年学生的“道路自信”;党史教育提供了中国在近代史上很多次革命理论的探索,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此理论的帮助下赢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些历史巩固了青年学生的“理论自信”;党史教育提供了中国近代史上若干次的制度探索,最终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挽救中国命运的制度,历史证明这是非常伟大的选择,这些史实加强了青年学生的“制度自信”;党史教育也提供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多次依据中国的实际,寻找解决自己问题的独特办法,从“农村包围城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让我们更加相信要按照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的路,这些史实奠定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目前,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党史学习教育力度,在教师层面增加党史自我学习和党史教育培训,在学生层面,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安排了党史教育教学任务,以增加学党史的整体氛围。高职党史教育的形式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零星讲座代替系统学习。由于培养计划的限制,公共课程特别是思政课程的总课时已经事先确定,现要临时增加党史教育课程比较困难,只能采取讲座的形式,有的选择党史课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章节作为授课内容以点带面地讲授党史,有的采取全景式简单介绍笼统地讲授党史。二是用部分学习代替全体学习教育。由于思政课教师事先确定的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党史教育,为了完成党史教育任务,有的高职院校采取在部分思政课程或任课教师所授的部分班级额外安排党史教育课程,此种做法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具有任意性,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具有随意性,在教育质量上具有不可控性。
首先,高职思政教师长期不授党史课程,在教学业务上缺乏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在平时的培训中也缺乏相关的内容,突然增加新的课程,只能用自己有限的党史知识储备应付教学,这样的党史教育课程势必停留在中小学的浅层阶段。其次,教学参与者的学习状态决定了课程学习的深入程度,高职学生带着“学一技之长以求一职”的目的,学习的功利性较强,[3]对党史教育课程普遍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这样的教与学在过程中表现为形式化,在内容上呈现为浅层化。最后,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党史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普遍安排了参观地方红色教育场馆的活动。这样的课程实践存在着人数多、场地小、时间集中等问题,加上安全的考虑,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是用于管理的精力大于实践指导的精力。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类参观走访性质的课程实践经常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高职党史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和党史讲座三类。线下教学一般归属于思政教育,由于党史教育课程课时安排较少,而中共党史内容涵盖党的创立、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较多内容。教学实践中,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每个时期抽取一定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虽然面面俱到,但已经破坏了党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即不利于党史知识的输送也不利于对党的历史发展的理解。线上教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教与学在物理空间上截然分开。教师在制作在线教学资源时,为了便于录制微教学视频,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学生学习的任意性,往往把教学内容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这从事实上造成了知识系统的碎片化。党史讲座作为党史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经常以各种形式在各级教学单位中存在。讲座作为独立教育,不需要考虑内容的承上启下,经常是根据讲授者的偏好和对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来选取内容,这样的教育形式就其本身是系统的,但放置于党史教育全过程也是碎片化的教育。
党史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让受众了解党的发展经历,理解党的成长特点,掌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进而认识党的历史、认可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的道路。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主体所共同营造的,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的总和。[4]党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呈现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在传播方法上具有相似性,两者有可协同的基础。党史教育元素可以对校园文化形成有效的推动力量,高职校园文化与党史教育协同发展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自我更新,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党史教育内容,增加党史教育的呈现方式,为党史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意识地增加党史教育元素,用橱窗展示、校园景致、文化长廊、社团活动、宣传标语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党史元素,静态呈现与动态呈现相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有意识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互动,丰富校园文化形式,使其能同时包容静态的校园文化解读与动态的党史教育主题,实现校园文化与党史教育保持同向同行。
传统教育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同一空间的面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传统课堂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五个阶段,教育者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要求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优势在于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参与网络生活正在常态化,这一方面导致学生精力分散,用于系统学习的时间减少,学习生活时间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分离状态的网络教育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更会利用互联网学习来集聚碎片化的时间、释放学习的任意性、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突破因疫情等原因导致的物理空间分离的障碍。高职党史教育应注重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的灵活开放的特点,面向学生做好轻松、普适、现代且拥有大众话语的线上党史教育。打造党史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发挥微课的短小灵活优势,同时体现在线课程的结构完整的特点,以既灵活又系统的学习形式满足青年大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党史教育属于历史教育的范畴,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既缺少历史真实性说明又缺乏教学说服力支撑。理论教育配合实践教育一方面加强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中国党史不仅在时间线上结构完整,同时在地域线上覆盖广泛。每个地方都有党的历史足迹,都能寻找到党的历史人物,都能发现党的历史文物,我们要充分发掘地方红色资源,讲好地方党史故事,用鲜活的人物、具体的故事和真实的文物为党史教育提供实践支持。将党史与改革开放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纪念场馆、人物故居、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走进社会主义建设一线,观察社会发展的现实成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党在各个时期,不同层面的历史活动、历史创造和历史功绩。创新党史实践教育方式,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把实践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以增加实践的可容纳性和安全性;采用演绎历史法,通过校园话剧等方式表演历史人物故事,提升实践的参与性和趣味性;通过专业与党史结合呈现别样的党史育人样态,增强实践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引进口述史,提供一手的录音和视频资料,提高党史实践教育的真实性和在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