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丹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当下中国区域竞争可谓“大风大浪,大水大鱼”:外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内部发展格局波澜壮阔,一个有潜力、有志向的城市想持续进步且力争上游,要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可谓千头万绪。相对简单、但未必容易的是真正树立践行科学的区域竞争发展理念,不简单、但必须全力以赴的是找到正确而具体可行的关键抓手。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重点任务中专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一节,分别提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面的高度关注。[2]
中国是经济社会体量规模不亚于欧美的大国:2021年中国大陆GDP超过了114万亿元人民币,[3]换算后已经超越欧盟总和,虽然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价,但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依据中国经济发展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观点,中国经济的持续活力来源于区域竞争。[4]所以,激发“双循环”“大市场”下的区域发展活力,并保持区域发展速度,是襄阳未来城市格局得以跃升的根本。
数字产业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增量。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从2020年的7.8%,增长到2025年的10%。[5]未来几年按中国GDP年均增长5%计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3.8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将近6万亿元。在当前全球增长乏力、中国发展受阻的环境中,完全可以确定预见的6万亿成色十足!
在智能时代,所有产业都需要数字化,如同当年电气化一样,概莫能外。[6]所以,未来最大的区域产业红利必然源于数字产业和其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增量。未来中国将充分利用“统一大市场”和“最全产业链”的优势,用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潜能,并在未来十余年的区域持续竞争中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在《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襄阳要加快“一极两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到2035年,襄阳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7]
2021年襄阳首次迈入国内城市“5 000亿俱乐部”,[8]且同时面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新冠疫情持续反复等情况。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城市格局的实质性跃升,并汇聚城市圈资源,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襄阳不仅要树立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而且要充分利用“大市场”的格局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期,用量身务实的数字化策略为襄阳产业全面赋能,以达成实质性的跨越发展。当前,最有效的抓手就是利用“十四五”的关键期全面推进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嫁接数字经济时代的“算力”动能。
从大历史的尺度看,近两三百年的人类经济社会的指数式爆发增长源于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革命。[9]第一次产业革命源于蒸汽机为标志的热力,第二次产业革命源于发电机为代表的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至今方兴未艾,关键驱动是数字化的算力。能充分、有效且持续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就是智能时代的弄潮儿,美国的硅谷[10]和中国的深圳就是样板。
中国在数字化应用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研发优势和产业经验。2019年8月,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官网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工智能(AI)现状的文章,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了惊人的进步,综合实力来看,中国排在第二位。[11]并且,中国还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中国成为绝佳的AI数字技术的“试验田”:一个是AI技术的应用,也就是指在产业市场上各个创新式“落地”;另一个就是数据层面,中国在人口上的规模优势,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异常丰富优质的数据。2021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治理论坛发布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全球第二,226个超算中心居全球首位。[12]在具体企业数字化经验方面,近年来持续遭受美国政府无理打压的企业,如华为、字节跳动(Tik Tok)、大疆等,就是数字化转型最成功的企业,也积累了大量可供推广的数字化转型经验。中国企业大规模数字化的序幕已经拉开,这也是当前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抓手。
前面提到过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有清晰定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5]数字经济将会替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两大曾经的支柱经济,成为未来的主要经济形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门谈到“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一词在全文出现25次,还有其他高相关词汇出现了60多次。[1]对于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无经济不数字!
未来,数字经济不是经济体的一个分支,数字经济就是经济体本身,将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是继过去一二十年网络化、信息化后下一个典型的新经济时代。十年后,所有企业都会是数字化的企业。当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光在短期分出输赢,更会在长期决定存亡。
在近几年的地方两会中,有超过25个省(区、市)提出,要把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特别是浙江省、江西省,把数字经济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来抓。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也成为襄阳政府工作的议题,但重要性还有提升的空间。“数字化”在《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出现18次,没有就企业和产业的数字化专设章节,仅在第六章“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中有对“数字产业”的发展有相对集中的规划。[7]
襄阳数字(化)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轮:上一轮是互联网化,关键要素是网络连接;这一轮是正在推进的数字化,关键相关要素变成数据。具体来说,这又得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产业数字化”,就是把所有传统产业的生产信息、管理信息变成数据;第二步叫做“数字产业化”,就是把这些流动的、实时的、有生命力的数据,最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提升襄阳企业的生产效率。从发展规划的力度和产业发展的状态看,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提升空间巨大。
从襄阳城市发展竞争格局和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襄阳城市格局提升的龙门之跃,任重且道远。但作为刚迈入“5 000亿俱乐部”的中部三线城市,在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上可以节省可观的探索成本,用更加务实的举措,明确方向,整体规划,务实推进,激发活力,长期驱动。
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有阻力的,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就是,在尝试、探索和论证出阶段性发展的方向后,政府和产业能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聚焦发展趋势。而当下的关键是上上下下普遍认识到襄阳企业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能对数字化有较为准确的认知,能够主动借鉴先进区域的发展经验和企业数字化方面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认真学习,少交“学费”,避免“入坑”,加速发展。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在数字化方向已经有了足够的演化和迭代,大量的试错成本已经代付,襄阳可以利用正向的外部性加速数字化创新发展。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全域性的,但襄阳各类产业和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不可能齐头并进,轻重缓急也各不相同。应当从襄阳乃至“襄十随神”区域发展全局进行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规划,并务实地设计推进步骤和阶段性的重点,以点带面,用精准的投入,激发全局性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提升襄阳产业创新发展质量。在数字化时代,产业迭代的周期进一步加快,十到二十年,可以有大鱼出,可能有巨鲸落。襄阳产业战略的规划和设计既要务实落地,也要有足够宽广的眼光和长远的视野,才能充分抓住主导产业起落交替,提升城市的格局。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既要瞄准襄阳城市格局提升的方向,对新兴产业有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更要结合襄阳产业现有的禀赋,充分发挥在农产品及加工、汽车、装备制造、城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势,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创新组合。这样在储备襄阳企业未来驱动力量的同时,也顾及当下主动产业及大量相关从业人员的平稳转型过渡,通过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平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转型的稳定性。
在具体落地的方法和政策上,更多地参考已有的经验、模式、样本和案例,并结合当前自身的发展情况,内外并重,充分借助各类智慧资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制定灵活多样易于落地的方法,务实有效地推进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
改革发展要有自己的领头人。“会念经的外来和尚”毕竟讲的是他乡的故事,只有在襄阳的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有成功趋势的数字化转型企业才更有示范作用。因此,可以定期对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的企业,一方面,对其成绩和得失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数字媒体,予以表彰并引发分析和讨论。百舸争流,英雄辈出,新人旧人,持续进步,襄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有内驱力了。
企业唱戏,政府要搭台。襄阳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战略预见性地做好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配套工程,以及持续改进襄阳(数字产业)营商环境。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襄阳的数字经济生态,不可能全由本地企业内生孵化而来,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和产业,从外部引进,甚至持续吸引大牛企业和新兴企业入驻襄阳,也能支持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各类配套环境和城市特色。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的经验值得学习。
襄阳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相关的人才是第一资源。襄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质量取决于襄阳的数字化人才。发展有方向,政策有规划,企业有需求,激励有示范,环境有配套,就有可能留住、吸引和汇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除了以上的组合,打好襄阳城市品牌这张牌,可能有显著的效果。[13]其实,城市区域也是一个大型的发展组织,如同卓越的大企业,除了机会和收益外,最吸引人的是企业文化。襄阳应当从与未来亟需人才契合的角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人物的气质风貌,利用各类数字媒体,持续宣传并塑造积累成襄阳城市的独有的精神气质,用“新”的襄阳城市文化吸引汇聚发展人才。[14]
在人才上,要内外兼修,长短结合。短期从外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襄阳还是需要有规模、层次丰富且能源源不断服务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子弟兵”。襄阳本地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就是最稳定的“压舱石”。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本地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本土研究项目的务实落地,还是要有襄阳自己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