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丛刊,王思贝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方面,是根植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体育问题的光辉实践,是对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生动体育实践。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到走出国门、国际交流、世界影响,从体育制度体系、中华体育精神、事关十四亿人口的全民健身到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雄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实践,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和付出奉献,在中华大地彰显出汹涌澎湃的发展力量。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伟大成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鲜而丰腴的研究样本。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新变化,体育强国梦融入中国梦开启新征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新形态的背景下,全面贯彻“三新一高”战略要求,创新体育发展模式,激活体育发展功能,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关乎体育实践的深刻命题。站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全新历史方位上,回顾我国体育发展的悠久历史,特别是理解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迫切需要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征,如何更好地与我们历史文明古国的身份和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相匹配相适应,怎样在新的赶考路上开创更加光辉的未来、赢得更加伟大的荣光,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有力地将中国特色体育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所向,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16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开启了现代化历程。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资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现代化,是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重合”[1]。现代化不只有西方经验一条道路可循,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不仅没能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失了发展机遇期,落入了难以自拔、无法重生的发展陷阱[2]。在建党百年的伟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这种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站在历史和时代制高点,确立了思想引领和价值坐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近现代中国国情,从一开始形成就具有自身的特色,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4]。这种推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特色之道”“光明大道”“沧桑正道”,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的独特魅力,成为坚持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方向不偏、力度不减、行稳致远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时空维度中把握历史方位,在时代维度中抓住根本问题,在实践维度中探寻中国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通过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走出了一条从践行体育救国、到实现体育兴国、建设体育大国、再到迈向体育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5]。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思想精华、秉持实事求是品格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这条道路上得到充分检验,坚持人民主体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这条道路上得到充分贯彻,蕴含与时俱进品质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这条道路上得到充分彰显,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实践提供了凝心聚气的精神力量,锻造了前所未有的宏伟篇章。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一条[6]。一百年来,党的历代领导人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和奋斗方向,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号召建设“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勇毅前行,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大不相同的发展道路[7]。一直以来,党中央对体育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厚关怀,制度上立柱架梁、实践上扎实推进,在决定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作出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体育发展各领域,为中国体育发展明确了前进航向,提供了巨大动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4%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至2021年底,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中获得世界冠军3 655个,创超世界纪录1 363次; 2021年大众健身年平均总消费为5 670元[8]。面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防疫形势严峻的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我们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事实充分证明,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9]。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把准体育方向的掌舵者,是体育发展体系的统领者,是国家体育治理的主导者,是重大体育问题的决断者。历史和现实都深刻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体育现代化伟业,才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指明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图景。
作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理论,架构其思想体系基石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10]。“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重要思想,使人的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点,彰显出最为鲜明的人民品格。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成“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产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党的成长航迹和党革命、建设、改革全时期全过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守为民情怀和坚持人民至上的厚重底色[12]。在体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体育发展一切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通过人人参与体育,实现体育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足、幸福感可持续、安全感有保障。人民群众成为体育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贡献者、推动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标注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1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4]。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势不可挡的改革进程和越来越大的开放大门,打破了束缚活力的桎梏,扫除了阻碍发展的藩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神州大地迸发出勃勃生机[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开放中日渐成熟的事业,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劲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体育领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举国体制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不断提升,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余个国家签署双边体育合作协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体育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体育舞台的中央。通过加大对体育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等问题、对体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对体育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构建国际国内、陆海内外联动和国内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不同区域间多向互济的更高水平联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
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实践都离不开本国国情,通向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道路不只一条。就像世界各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不同、条件不同、道路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当今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就会有近200多种现代化模式[16]。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世界大国,千百年来的体育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同我国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焕发生机的历史。其中,超长时间历史纵深、超大数量人口规模彰显了中国特色最深厚的底色,深刻影响着延绵千年的大国体育实践,也成为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特征中蕴含的重要启示。
一个国家的基础,建立在坚实的民族与传统文化之上[17]。“一切民族都将不可避免地走上社会主义,但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18]。有研究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大多已衰落或消亡,可谓文明兴衰何其多[19]。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56个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相貌。中华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延续中积累了丰厚的体育文化传统理论与实践,影响极为深刻绵远。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 500年,这样的中华文明实际上描述了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20]。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中国古代体育,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展现出内容丰富的运动形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嵌入了德、艺相兼的东方传统文化烙印,而“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以及具有东方智慧的体育文化特质,使中国古代体育最终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在历史进程中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国化”,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千年文明结合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23]。悠久繁荣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从传统的蹴鞠、武艺、摔跤、骑马、射箭、保健养生,到近现代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运动项目,再到近现代在与世界各国体育文化交流、互鉴、共赏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体育项目;从2 000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为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到当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筑起新的舞台,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始终牢牢植根于民族血脉和历史沃土,凝聚了民族智慧、汲取了历史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动力。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中国是超级规模的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约22%,比欧洲(7.25亿)、美国(3.27亿)、日本(1.27亿)的总和还多。不论是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上14亿,都会变成一个大的问题。中国社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社会,突出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最大数量的人口规模上[24]。历史资料显示,宋朝时的中国已领先世界各国,人口首次实现破亿,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25]。而后虽多有经历战乱,但自然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从未改变。大有大的优势,大有大的样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越千年的中国体育实践必须面对上亿级的人口样本,必须被超大数量的人口所接受和共享,从客观上促成了体育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内涵的丰富性、表现的生动性和覆盖的广泛性,这种特质和效果,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大有大的风范,大也有大的难处。在我国高度统一的国家架构中,面临着人口稠密和地广人稀并存的局面,不同地域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增长不稳定是常态。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人口占比分别为39.93%、25.83%、27.12%、6.98%,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集聚呈主要发展态势[26]。同时,因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体育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突出体现在区域间、城乡间、人群中差异明显,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方式粗放。截至2021年末,我国人均场地面积达2.41m2,与美国(16m2)、日本(19m2)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占国家体育场地面积5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日本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率为99.8%[27]。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8]。“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刻审视党情世情国情民情作出精准判断,阐明了在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征途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坚定决心,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和科学行动指南。
当历史的接力棒再次传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要接续创新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将中国特色体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加强对体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提高对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答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体育实践,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体育实践”这一重大课题,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新局面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中国体育发展朝着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这是一个需要伟大理论支撑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理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发展的时代。“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围绕体育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从体育强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健康中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所在,中华体育精神是凝聚13亿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坚持体育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促进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法治等领域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尊重规律是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等方面[29],为中国特色体育实践注入了强大科学内涵,系统全面、思想深邃,深刻改变了体育事业的根本面貌,深刻改变了体育改革的总体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是推动体育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开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实践提供了坚不可摧的理论武装,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提供了凝心聚气的精神力量,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发展的大情怀大格局、中国特色体育理论的大视野大创新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大逻辑大趋势[30]。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是推动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焕发永久生机的根本保证。
中国体育发展拥有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其体育理论本身而言,却发展较为缓慢,存在着难以自成体系的“跛脚”问题,面对体育领域出现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难题,缺乏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加以解决和回应。近代以来从欧美、苏联等国家引进的现代体育学理论,由于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先进性,与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契合,从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国体育学的主体。例如,当今体育文化学说,多以欧美现代体育文化为圭臬,欧美发达体育国家在阐释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影响等方面均走在前列,为世界多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借鉴价值。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社会土壤、民族文化、人民认同等存在较大差异,外来体育理论的内在支撑不足、不易较好地契合本土语境,导致其进入中国后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境遇。在中国体育实践发展中对西方体育理论产生的背景了解不够、理解不深,加之缺乏足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西方理论,以西方标准之“履”适中国体育实践之“足”,导致唯洋是举、食洋不化,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有解决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也束缚了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想象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理论满足国家需求的程度”[31]。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快速发展的体育实践,打破思维定势,对西方体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根植中国大地、创新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使之为21世纪的中国样本服务,为蒸蒸日上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服务。此外,西方体育理论的本土化不仅要“化洋为土”,还要研判这些理论在应对新时代体育实践问题时的不足以及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局限,以中国的思想智慧促进其发展创新,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这个根本点,启迪新的体育理论的诞生,既实现“洋为中用”,又能够“以中促洋”[32]。
中国是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基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生长出多种形态的体育,浸透着儒释道医等多种学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本土传统体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和发展中积淀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多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时而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在增进人民健康、丰富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强了中华文化休戚与共的集体认同,筑牢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四年一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为例,历届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均蕴含民族团结这一主题,从第八届开始,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第八至十届分别以“永远的和谐”“天地人和中华颂”“吉祥草原、守望家园、中华梦圆”为主题,第十一届以“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新时代”为主题,高昂民族团结主旋律[33]。本土传统体育思想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基因,不仅在今天的体育实践中根深蒂固,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一切外来的体育理论,而且以思想的精深性和独特性具有对当代难解的体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的巨大能力,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但也应该看到,本土传统体育思想是在传统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优劣混杂、良莠不一,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要求[34],为推动实现本土传统体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战略方向和行动纲领。中华传统体育思想及其蕴含的体育精神既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在弘扬传统体育思想中着力丰富新时代体育精神的内涵,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红色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冬奥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现代意蕴,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优秀体育思想新形态,使熠熠生辉的传统体育思想在新时代点亮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在1956年谈到,“因为中国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和6万万人的国家,我们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5]。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时代,全球化导致各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相似性,不同国家体育理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启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36]。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事业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搭建体育对话机制有位有声,总体上成效显著,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应该认识到,中国特色体育理论不是也不能封闭孤立,而是要面向世界、面前全人类,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理论素材同时,对当代体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丰富人类社会的体育思想宝库。有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人类贡献文明新形态的道路[37]。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是用体育交流超越体育隔阂、体育理念借鉴超越体育理念冲突、体育理想共存超越体育理想优越的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走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我们要持续做好中国特色体育理论向体育外交实践转化工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体育外交布局,以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打好“奥运外交”“主场赛事”等组合拳,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去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同时,通过国家化的体育共享平台,实现中国体育理论与国际体育学术界的共享交流,从而更好地认清自己,全面理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的价值和内涵,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坚持全球体育问题共商、共治、共建,在与国际体育理论的沟通交融中,发出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声音,实现中国与世界体育发展同向同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磅礴的体育力量[38]。
中国特色体育实践是立足基本党情国情和民情,在同中国体育发展实际的紧密联系中,在与世界体育发展格局的密切互动中探索形成的,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光辉体育实践,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化体育强国的伟大体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和民族性品格,回答了古往今来体育领域前辈先人未曾涉足、西方体育理论难以解决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丰富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成为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新路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具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开创和发展起来,也必将在未来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成熟。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面向未来,深刻把握和深入领会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的特征及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体育实践的道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必将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腾飞,促进全球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充满前途、造福人类的体育事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