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富生,李彦龙,杨 佳,蒋东云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健康问题。青少年健康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关乎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2000年伊始,广大青少年身体机能、素质呈现全面下降趋势,6~17岁青少年肥胖率从2.1%增长到 6.4%,加上9.6%的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达到16%[1],这种困境直到2010年才有所好转。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全方位加强体医融合及非医疗干预,有效发挥体育运动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2]。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健康服务衔接,推动形成体医融合型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新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保障青少年身体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然而,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达标优良率为23.8%。2020年,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青少年近视率达52.7%[3]。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检出率在47.91%~89.29%之间[4]。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1],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青少年健康问题依然严峻。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公共健康治理体系进程的加快,深化体医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内在要求。深入推进体医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具有突出意义[5]。本文探究体医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机遇、挑战与策略,为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1年7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强调深化“体医融合”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6]。提出“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医融合服务机制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医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普及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广体医融合发展典型经验”[7]。加快推动体育与医疗从传统分离走向结合,为新时代健康发展提供新路径[8]。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疗的交叉融合,着力点在疾病预防、增强体质和健康监测,体医融合首要任务是推进体育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协同配合,实现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服务目标,体医融合成为推动我国青少年健康,实现青少年健康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体医融合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医疗、卫生、教育、民生等领域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新思路。
对于青少年而言,体医融合核心任务是冲破体医系统融合壁垒,培养能够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体医复合型人才。体医融合能够提高青少年肺活量、减少常见疾病发病率、降低肥胖率、近视率,改善脊柱侧弯,龋齿、贫血、高血压;延伸任务是提高体育与医疗领域的治理水平;主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本目的是有效遏制慢性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全体青少年全方位、全过程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新要求(见图1)。
图1 “体医融合”内涵图
“体医融合”政策制定是遏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而青少年健康成长亦需要体医融合。体医融合背景下,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体医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慢性病人群服务,更为全人群、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提供多维度、多路径选择。全民健康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体医融合最终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提升。因此,体育与医疗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创新举措必然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提供新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健康干预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主[9]。1978年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体育运动成为国家角色的重要代表。1991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10]。《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健康管理蓝皮书》《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等系列政策皆关注青少年健康,系列政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行顶层设计[11],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政策支持[12]。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文件,全方位、多层次的对青少年健康问题进行监测、评估、干预,实现青少年健康跨越式发展。
图2 “体医融合”的发展历程图
“十四五”时期,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实现人才培养。将体医融合红利普及到提高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中去,推动全民健身重心下移,加强体质监测,进行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建立体医融合重点实验室、制定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普及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发挥“体医融合”在推动青少年健康促进层面的关键作用。在降低青少年肥胖率、脊柱侧弯几率、增强体适能、矫正姿态、预防近视、提高体能、预防运动损伤等领域凸显成效。通过各种形式夏令营,举办青少年减脂塑形大赛、进行青少年增强肌力、耐力、肺活量监测、举办各种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活动,实现“筛查——评估——干预——诊断——管理”一体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青少年健康促进发展的一体化体系,有效建立前端主动干预模式,实现“1+1>2”的体医两个系统的资源效率。
青少年时期是健康储备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心肺功能低。成年后罹患慢性病的机率增加。因此,该年龄段的健康更应积极通过体医融合的方式予以储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健康发育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存在。6岁到17岁青少年肥胖问题依然严峻,肥胖管理不容乐观。2019年《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推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近视人口将到达7亿人次,近一半人患近视病,且稳居世界第一,近视成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拦路虎。此外,青少年的骨盆倾斜,脊柱弯曲,腿型不佳等不良体态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13],以上现象的产生以及后期预防和治疗,需要体育和卫生医疗部门高度协调联动,改善青少年的健康问题,需要突破职能界限,加强干预,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治理。
为了追求高分数,广大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超负荷进行文化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导致近视、肥胖,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焦虑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通过医疗手段来治疗,由于健康意识不足,没有通过体医融合进行积极预防或者借助体医融合进行干预。2018年全国学校医务室现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校医务室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多数以转岗兼职教师为主,专职人员占31.2%[14]。体育与卫生部门高度融合后,会有多个部门进行调整,涉及到相关利益人员,对待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被忽视、弱化。不能有效的根据青少年现有健康水平、机能状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青少年健康监测、健康预防、治疗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失,体医跨部门治理困境,导致体医协同联动不足。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体力劳动欠缺,机体能耗刺激不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教育部、文化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领域的权威专家代表召开座谈会,提出“要主动推动国民健康关口前移,搭建体育领域和卫生部门协同参与联动促进健康新格局新模式”[15]。但数据显示,70%以上的青少年在双休日看电视、电影总时长大约1小时,身体活动量较少,久坐行为增加,肥胖、超重与青少年的屏幕接触时间有较强的关联性,长期静坐,缺乏运动锻炼会使青少年的超重可能性增加2倍[16],青少年要主动改善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远离肥胖,注意合理健康饮食,设置规律的作息时间,控制玩手机次数,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增强体质,逐渐形成健康科学的“身体能力、身体体验、身体认知、身体行为”能力,树立健康自信的风貌[17],真正爱上体育卫生,树立终身健康锻炼理念,积极主动参与身体活动练习。
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制定符合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公共策略、及时调整青少年健康卫生服务方向,创造健康环境尤为重要。政府要以健康环境供给为主导,强化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的政策扶持,加大青少年健康促进的资金投入,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医院承担起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大力推进医院与学校、医院与家庭的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健康咨询和问题诊断评估中去。教育部门要与体育和医疗部门长期联动,实现体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积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政策,推进体医融合观念深入人心,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和医疗卫生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定期举办相关部门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解决青少健康促进难题,根据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形势特点,科学制定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文件、法规,政策等,与各部门之间协同治理,构建青少年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体医融合红利惠及青少年健康,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以学校环境为主体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体育的防治功能。中小学是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的主阵地,目标是健康知识的渗透及体育健康课程学习,积极宣传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及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促进健康能力。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知识、方法运用到体育健康促进课程之中,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对国家制定、颁发的政策、文件进行入眼、入脑、入心学习,认识到青少年健康问题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建立体育学医学融合教学机制,加强学习以外的健康干预,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强化“体育”的防治功能,建立学校体育健康卫生评价机制,青完善少年体育健康卫生教育学习方案和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加强学校部门对青少年健康的监管,落实相关体育政策,多元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鼓励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体育的防治功能,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学习健康成长,父母的体育健康意识对于孩子的健康引导、促进“体医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体育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基础力量,应当强化家庭体育在体医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家庭、社区运动资源共享,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健康环境。加强体育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打破体医融合壁垒,利用街道社区体育活动普及体育医疗健康知识,线上线下结合,电视台广播医生明星以及体育一线工作者英雄事迹,提升家长健康意识,引领青少年主动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家庭体育地位,做好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的监督监管,合理安排青少年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言传身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知识宣传普及,积极主动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亲子游戏,体育锻炼,球类比赛等,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营造体医融合健康氛围。
青少年要培养主动健康意识,完善个人在健康促进方面的技能。青少年要明确健康促进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体质健康端口前移,培养主动创造健康的意识,明确要有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学习,要加强青少年体医融合知识学习,为主动健康做好服务。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提供的基础条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体态,合理膳食纤维,远离肥胖。提高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培养遵守相关规则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提升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让主动创造健康成为习惯。
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关乎国家振兴、民族富强、人民幸福。体医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民健康、全民健身、健康中国背景下,探究体医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机遇、挑战及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医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遏制慢性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但体医融合已不仅仅是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慢性病人群提供服务,更是为全体人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提供健康服务。青少年是健康储备的关键期,体医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储备的关键技术。体医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遇良机,但广大青少年仍面临长期静坐少动、复合型人才匮乏、主动健康意识不足等挑战。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维度提出跨部门协同治理、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健康科学引导、提升健康生活理念等策略,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