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义

2022-03-24 04:03蒋晓俊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精神

蒋晓俊,黄 维

(桂林理工大学 ɑ.马克思主义学院;b.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一论述,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指南。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质量,而且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伟大力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对办学方向的坚定和对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追求,也是高校思政课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契机。

(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解答,即在不同的时期大学总是服务于不同的领导阶层。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2]大学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有用人才而为国家发展服务。大学是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而要抓住大学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和富强持续不断地输送人才,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学这一关键点。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定坚持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通过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其语言化、形象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宣扬和传导,使学生自觉领会、接受和吸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内核。思政课教学要给学生讲清楚“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强化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价值是维持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168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客体对主体的观念和看法,是他们在面对价值问题和进行价值选择时所持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4]具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评判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尺。因此,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想牢牢把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将多元的价值取向整合以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主体进行塑造。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价值的内容,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起点,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5]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价值,推进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领悟、贯彻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迫切需要,更是对高校要“立什么德,做什么人”时代课题的有力回应。

(三)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主阵地,而思政课是否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则直接关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这一论述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矛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育人为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强化问题导向,充分挖掘思政课程资源,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实现思政课程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深刻内涵是丰富思政课程内容,进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价值来源。[7]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年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学习和成长,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情愫。而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的拼搏和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背后也包含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比起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明显提升了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创新。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发展到课下,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甚至可以发展到户外,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纪念馆、观看纪录片、游览革命圣地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观看鲜活的实物,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氛围,把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遵循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当遵循时代特征,符合当前形势要求,关照学生发展特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时代感与吸引力,不断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因事而化,精准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因事而化,“事”是基础,“化”是过程,意指为适应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对基础事物做出改变的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做到因事而化,立足学生实际特点,精准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灵魂、追求、本色、情怀的集中体现。”[9]伟大建党精神是深刻的,也是丰富的,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关照青年大学生群体间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精准阐释,增强教学针对性。对于在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的学生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基础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情感认同不足的学生要通过情感渲染等方式加强爱国、爱党教育,让其全面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力量,引导认同主流价值;对于意志不够坚定的学生,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党的历史文化,了解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革命理想和精神内核,树立深厚的爱国情怀;对于在行动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树立“实干兴邦”的学习理念,号召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丰富报国路径,真正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二)因时而进,大力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因时而进,“时”指时代,也可指时间、顺序,“进”表示进步,主旨为改进,全意是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进。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推进,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做到因时而进,立足时代主题,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要义,呈现其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源头和起点,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走过百年,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对当下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伟大建党精神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他们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营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要求。一方面,要立足时代背景,推进理论创新,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发现新规律,学习新方法,勇于改革创新;指导学生在继承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事物,不断涉猎新领域,学习新技能,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的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另一方面,要传承红色基因,秉承优秀传统。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三)因势而新,积极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载体

因势而新,“势”表示形势,也指形式,“新”包含新的路径和新的目标,引义为依据形势的变化而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伟大建党精神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其精神内核不断凝练持续聚焦,但其载体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变化。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载体创新,可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载体是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依托,不仅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也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成效。”[10]将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结合时代特征深化思政课程改革,紧扣伟大建党精神内核进行载体创新,对于突破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载体,要继续依托思政课堂的主阵地进行。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以直观、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伟大建党精神,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大力丰富和扩充课堂以外的教学载体,把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管理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熏陶和启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自觉行为。

三、主动优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时代背景,依据二者的耦合机制,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师教学、融入教材改革、融入校园文化创设,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初心和使命。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师教学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元素进行巧妙转化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夯实教师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

首先要读经典。教师要以教研室、教学团队或者科研团队为单位,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意”的活动阅读红色经典读物,逐渐提升其理论水平,感悟经典的精神要义。其次要促传播。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定位,在课上、课下等不同场合全方位传播历史文化,为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再次要换语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语言转换,采用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识、问题的共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11]最后要重实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以外,还要特别注重社会实践,要让学生在间接接受的基础上直接接受,在抽象感受的基础上直观体会,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材改革,大力扩充思政课教学资源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中介,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高校思政课教材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了有力的回答,在理论知识的涵盖和框架的编排上体现时代给予青年大学生的使命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思政教材改革,将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融入教材内容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突出求真教育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见义勇为、敢于担当、扶危济困、家国天下的理想人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强调人民立场,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强化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还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突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呈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力量,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同时领略伟大建党精神的要义,避免学生的学习单一化。另一方面要整合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政课程教材的扩充和发展。教材并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都可以称为教材。通过整合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书籍、报刊、音频、影像等资料,大大扩充思政课教学的课堂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有效发挥思政课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育人效果,要注重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依托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和突破,增强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实效。首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文化建设,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挖掘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建设课堂文化,推进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引导思政课堂观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拓展课程育人的内涵,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其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风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党性修养,用教师的人格和涵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抓好学生组织、社团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创新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充实宣传内容,加强网络引导,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管理中,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校园规章制度建设,在工作评估和监督机制中将学生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列为重要评价指标,科学构建融入机制,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制度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