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03-24 03:47居剑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业院校

居剑文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居剑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工业设计处于制造业发展的前端,在制造业的发展创新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培养出拔尖人才,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建议,即明确培养目标,设置激励机制,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实现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业设计;

当今时代,工业设计专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需要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地为工业设计提供帮助,同时,也要在专业设计上不断创新,将工业设计思想或技术与时代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大众创业的重要人才,该专业学生是今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从而对传统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程建设正在顺势而为[1]。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是显著而突出。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技术与技能是相伴相生、等值异类和并行不悖的关系,呈现出对称共生的“技术耦”和完形整体的“技术链”结构[2]。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的工业技术,工业新产品,先进的制造模式和理念等不断地被提出和创造,同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必须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能力突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变化。技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技能型社会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工业设计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外,还要具备将工业设计思想及时代发展主旋律灵活运用于产品设计、工业制造、成果转化等能力和素质之中[3]。

在工业设计领域,人才的培育极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与苛刻,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应用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融入互联网思维、智能技术等理念,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培养这类人才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4]。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工业设计与实践能力,能够做到对当前工业设计领域发展方向进行判别与预测,了解社会及消费者的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工业设计中的难题与困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或优化方案,勇于挑战,擅于挑战,提升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使工业设计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均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从引进入国内到蓬勃发展仅用了较短的时间,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偏离最初的目的,过分追求专业的种类、数量而忽略了办学的质量问题,虽开设了许多专业但总体较为盲目[5],同时由于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有些专业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单调,只着眼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等,从而导致学生在创新创造方面缺乏一定的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需要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业生产相关职业,所以在学习工业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一些院校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致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较浅,接受知识范围较薄弱,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设计创新思维能力,而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创新力是影响一个学生从普通人才提升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因素,院校应加大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做到使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后可以承担企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等相关工作。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成为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并整理,总结如下:

(一)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能力差

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中,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由于理解力相对欠缺的因素导致接受理论知识较慢,然而一些课程往往大班模式上课,老师讲课速度较快,课程种类少,学时短,导致学生无法全面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造成了学生后期接触这类课程相关应用时较为吃力,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

(二)教师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学方法欠缺

工业设计这门学科最初源自一些欧美国家,引入到我国后起步较为缓慢,工业设计作为单独一门专业被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仅30年的时间,最近10年在国内各大高校及高等职业院校才有所普及[6]。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起步阶段,往往一味地掉入提升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圈子中,却很少将精力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上,老师仅仅致力于科研而忽略教学领域,导致虽有成果却无法培养出拔尖的技术技能型学生。另外,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借鉴其他高校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因人设课,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机械化接受理论知识,最终凭借考试成绩高低作为人才的区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启发以及对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选拔高水平的学生。

(三)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关联及渗透

我国绝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由设计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机械工程类课程所构成的[7]。这几类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做到相互交联,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机械工程类的理论知识较为理性,偏向于理解与记忆,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自然更注重知识点的教学,而艺术类课程相对来说更偏向于感性[8],教学的老师会侧重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不能做到相互渗透融合,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极大阻碍,感觉是在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而非有机的、一体的工业设计专业。

(四)学校企业缺少联系,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密切

一方面,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缺乏合作,学生在完成工业设计的相关课程学习后缺少实际技能锻炼的平台,虽学会理论知识,却无法在企业中实践操作,实习机会相对缺乏,无法实现从理论知识型人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另一方面,企业的基本技术技能没有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中得到体现,一些通用的操作规范、工业设计守则、工业设计思想没有融入到课堂中,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堂,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四、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创新

探索合理科学的培养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需做到突出专业重点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各类技术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着眼于社会市场的需求,科学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侧重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质教育,使得学生成为技术技能、道德修养、文学艺术全方位一体的人才。作为工科院校, 应努力培养逻辑思维与设计创造力均衡发展的,全方位、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工业设计人才[9]。重视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能够抓住核心观察点,并大胆做出创新,最终运用到工业设计的领域当中。为了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搭建一个具有合理性、未来性、指引性的评价管理机制。工业设计的相关学院要制订详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要求,各课程要制定详尽的改革计划和措施,教学督导团要加强过程督导,并时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各课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与关键评价、教师自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从而树立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奋进的思想认知。对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老师应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薄弱学科,避免其丧失学习兴趣,定期进行学习效果反馈,持续跟进,确保每个学生不掉队,为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不断做出努力与贡献。同时,设置相应的激励体系,通过建立各种梯度奖学金如特等奖学金、甲等奖学金及相关院级奖学金等不同激励机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性工业设计领域研究,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如建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的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工业设计领域自主探索钻研,学校建立相应基金,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申报相关课题,采用教师指导、学生探索的模式,能够产出成果的同时,增进师生友谊,把学生更快培养成为工业设计领域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

(二)创新与传统课程结合、兼顾教学质量测评

教师应关注自己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前景,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得理论教学与最新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最新的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理念和先进的理论知识,将新的工业设计方面知识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让课堂与社会同步接轨,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相关技术技能,避免进入企事业后感到迷茫困惑。教师应该要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及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10]。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工业设计教学理念。

课堂知识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很难在今后的实践中收获相关技能,同时,理论知识是技术技能的前提,对于教师的授课环节,必须做到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如部分教师教学质量不过关,应及时反馈给教学负责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可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及电子版文件的方式,对各学科老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测。评测表应包含理论知识、课堂氛围、课后教学等方面,将评测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等几个档次。对评测为优秀的教师给予褒奖,并举行交流会,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其余教师,争取做到共同进步。同时,对评测结果为不合格的老师给予警示教育,限期进行整改,暂停教学任务,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评测应为多元化、个性化,也可采取同行评测、自我评测等方式,定期提交教师工作日志,举行师生座谈会,聆听学生的诉求与建议,确保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与相处中,应该扮演一名朋友而非领导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倾听学生的想法。学院开设心理辅导部门,由专业人员解决学生相关心理问题,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学生网上进行心理问题答疑或预约服务,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在教学领域,推行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录制教学网课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定期推送相应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最新设计成果、工业设计新思维等文章,充分借助“互联网”这一高效工具,为学生拓宽工业设计的视野。这种线上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结合,可有效弥补学生课上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缺陷。另外,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录制教师上课的课程,整合后供学生复习使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学习。

(三)校企之间密切合作,创新引入“产学研 联合教育基地”

校企联合人才培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密切开展校企合作互动。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使得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在兼顾理论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学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能够快速融入企业与社会之中,同时提高理论和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可以邀请优秀企业的工业设计领域的杰出人才在高校中开展宣讲会,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工业设计信息和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扩大学生对工业设计领域的认知面,为将来学生自主完成工业构思、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等奠定基础[11],让学生在走向岗位后能够对工业设计产品合理设计和应用。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和次数,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工业设计领域最新产品、技术工艺、机械装置的机会。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工业设计领域的生产和研发,让学生明确工业设计的整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产学研联合教育基地”,学校提供相应配套科研经费的措施,吸引合作企业和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这种合作方式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有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适当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短期课题作为高年级学生乃至毕业生的实训专题,将影响企业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和战略发展的问题作为校企协作的攻关课题。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将联合教育基地发展成为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创新设计与成果转化对接的契合点,学生可借助这一平台实现相应的创新创业规划及技术技能提升。同时,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立项与否,把学生的参与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突出了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人才培养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建校友会,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为学生传授相关经验及切身体会。设置毕业生论坛,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访谈,采用电话或走访的方式,了解学生毕业后的相关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调研;同时对处于低迷阶段的毕业生进行问询,了解其现阶段遇到的困难并协助解决。将这些汇总作为培养模式完善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改,使得学生能够越来越优秀,对企业及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为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形式,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思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体系,对于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培养平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构分解,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教学。开设个性化课程,采用必修课及选修课双模式的课程培养,让学生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企业现场教学,也可邀请杰出人才走进课堂,开展相关宣讲。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接触企业相关技术,学习各类工业设计技能,真正做到对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的有效培养。

五、结语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在培养模式上做到将工业设计领域相关教学同设计人才需求对接起来,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同时,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改变教师传统上课的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此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灌输最新工业设计思想。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型企业,了解各企业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贡献,培养学生工业设计荣誉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总结经验。

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需要老师、学校、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工业设计的基石;培养拔尖型人才,对工业设计领域极为重要。

[1]冯乙.面向就业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84-85.

[2]姜玉学,陈思.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80.

[3]杨梅,苏兆婧,唐凤超.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研究[J].设计,2016(2):136-137.

[4]高慧.数字化时代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软件技能培养的思考[J].设计,2016(19):96-97.

[5]王夏.三本工业设计专业创业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4):354+351.

[6]周莉莉.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实践[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2):22-23.

[7]侯力莉,王丽娜,许小侠.工业设计专业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工业设计,2020(01):40-41.

[8]伍平平.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J].职业,2019(31):30-31.

[9]孙晓枫,赵莹,周淼,杨松,赵新军.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111-113.

[10]李泽慧.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培养转型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6):121-124.

[11]李委委,吴小军.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12(10):152-153.

G719.12

A

1672-1047(2022)05-002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08

2022-09-03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21GA093)。

居剑文,男,湖北武穴人,讲师。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刘良瑞]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业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