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生成逻辑与内涵意蕴

2022-03-24 00:07
新疆财经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体共同体中华民族

贺 萍

(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立足中华民族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原创性论断。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概念和范畴,深刻把握其生成逻辑和内涵意蕴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助于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生成逻辑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联密切。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不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从中华民族概念衍生出的,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新发展。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一直客观存在着,中华民族概念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物。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古老中国进行了殖民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被激发、唤醒。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1902年梁启超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①详见梁启超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原载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97页。,其后“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演进。起初,人们对中华民族内涵的认识是模糊的、混乱的。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汉族”,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族”,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整合各个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才逐渐成为主流观念。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内一些知识精英认识到只有中华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才能拯救中华民族,于是其从历史、民族、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概念广为流传。1939年,顾颉刚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①详见顾颉刚著《中华民族是一个》,原载于《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其中首次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经过历史与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逐渐成为了包含所有中国人的族称。

中国共产党是从二大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文本中所使用的“中华民族”话语包含“国家、国民与民族”三重语义②详见赵超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原载于《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第4页。。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升华了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当前的第十三个任务,就在于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团结各民族为一体”。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专列“中华民族”一节,指出中华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以民族国家身份跻身当代国际政治体系并成为其中一个基本单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夯实。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和发展。因应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的阶段性特点,在吸收借鉴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③详见费孝通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1页。的基础上,习近平对中国整体民族观作出了全新阐释。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首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表述,并在当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完整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涵义,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进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2018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中华民族”宪法关系主体的政治定位。在2019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④详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原载于《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从中华民族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发展表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同体视域下理解中华民族,在大历史观下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而不是联合体,揭示了中国56个民族融入并依赖共同体而存在发展的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不仅凸显了民族本身作为共同体的性质,还是对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有机团结状况的客观描述,体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使国家和内部各民族的关系更加明确清晰,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纲”,统合了中华民族“政治法律共同体”与“历史文化共同体”,推动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发展。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意蕴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铸就的民族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的深厚联系,产生了强烈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意识,逐渐凝聚成为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能够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是从多元到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历史基础。古代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直客观存在,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追求“六和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思想传统,团结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势。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要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殖民地,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御侮,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顽强斗争中,中华各民族对自身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内在一体性的体认不断升华,一体性心理和感情纽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不断强化。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也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梁启超率先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1905年刊发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内在聚合力的多民族统一体。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等文章,高举“新中华民族主义之赤帜”,呼吁“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救亡图存意识空前高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经过百年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交往互动更加频繁、深入,交流联系更加广泛、紧密,中国共产党因应民族关系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方位,深刻体悟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以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增进认同、追求共同、彰显大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①详见《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09/c_1127546612.htm。。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共有的大家庭,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家庭成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元一体的内在结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相互关系,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多元”是我国一大特色也是重要优势,“一体”是历史传统也是未来趋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习近平还以家庭关系作比喻,把“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②详见《习语精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https://www.163.com/dy/article/ELVEE15305149O6E.html。,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结构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有机整体,指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作为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不是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而是56个民族结合成为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的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①详见费孝通著《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0页。。“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②详见《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4/06-06/6254229.shtml。中华各民族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共同利益,各民族间的差异是共同体内部的差异。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会使中华民族失去源头活力;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与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要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摈弃或多元、或一体的二元化思维,树立多元一体的辩证思维,用家国情怀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从中国各民族交织交融共生关系的实际出发,既要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要促进“大家庭”的巩固和发展,要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民族共同体。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遇上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根本保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维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系统工程,在我国社会大开放、大流动、大融聚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顺势而为、绵绵用力,增强各民族多维度的互嵌性和整合性,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社会化、生活化、微观化的实践养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造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引导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学习和使用,搭建各民族心灵相通的桥梁纽带。要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迈进现代化,确保每个民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三)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集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和合共生的伦理取向、安民利民的价值归宿、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与思想根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③详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原载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页。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唯有在精神上形成共识,才能汇聚起精神伟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并不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灵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感知、认识的反映与心理状态,以及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千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四个伟大”,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④详见《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909.htm。,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基于对中华各民族共同历史经历和共同历史记忆的深刻感悟和深邃认识,习近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四个与共”是对中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奋斗历程的凝练升华,旨在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铸牢中华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必然性中强化各民族的家国情怀,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的心理情感纽带和理性自觉意识,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铸魂之举。

综上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大历史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共同体视域下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历史进程,适应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时代产物。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必须立足长远和根本,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猜你喜欢
一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