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域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体间性研究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2-03-24 08:46朱婧雅黄运红孙媛媛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读者群符号主体

朱婧雅,黄运红,于 静,孙媛媛,张 珅

(1.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1 引言

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是图书馆发挥文化知识传承与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然而,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多年,遇到了创新瓶颈,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一方面是加强阅读推广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普遍存在重表象、轻内涵,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1],当前研究更多是针对推广活动本身进行经验总结,研究内容以推广意义、实践案例、推广途径与策略、推广现状与问题为主。相比之下理论研究比较欠缺,范并思曾呼吁“阅读推广需要理论自觉”“提升阅读推广服务的质量和绩效,需要从理论中寻求阅读推广的推动力”[2]。另一方面是突破惯有的思维定势,拓展新视角以创新阅读推广策略。在阅读推广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误区,如,普遍把图书馆视为绝对主体,阅读推广的内容、形式等依据图书馆对读者需求的主观判断单方面独立设计,图书馆是阅读推广活动的绝对策划者和实施者。而读者群往往被视为客体,是被推广者和受益者。高校图书馆即使邀请学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学生往往是以勤工助学的性质辅助图书馆工作,并不是被当作主体对待。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问题:①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主体是谁?关系如何?②怎样的推广模式更加契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品质是高校图书馆的不懈追求,许多图书馆人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B馆)阅读推广服务为研究对象,借助社会学与哲学领域的符号互动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工具,力图构建图书馆与读者群的主体间性关系,开拓阅读推广研究的新视域,从而突破阅读推广研究的现实瓶颈,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承与文化育人的作用。

2 图书馆阅读推广主体间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学派,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托马斯、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默和库恩等又发展了米德的思想[3]。

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符号和互动。符号是对事物或概念的抽象表达,是传达意义的载体,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互动是指人们之间借助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各种符号进行的沟通交流,强调彼此的交互关系。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是符号意义产生于互动实践之中,一方面指出符号在主体互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无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符号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另一方面强调互动在主体实践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认为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人在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理解对事物赋予意义。并且,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互动过程的发展变化而改变[4]。

2.2 主体间性理论

19世纪20年代初,现代哲学发生了从强调主体性到关注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性通过主体——客体模式获得意义,而主体间性则从主体——主体间获得意义[5]。

主体间性理论反映了人们对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哲学反思,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6]。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传统主客体二元论的单向性关系,探讨主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强调相依相存、交互共生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交互性,即彼此的互动联系,主体间性特别强调交往的双方或各方互为主体,主体间通过沟通交流实现互动;二是平等性,即双方的独立平等关系,互为主体的双方或各方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诉求,通过平等沟通达成理解、达成共识。

2.3 理论对阅读推广研究的指导意义

符号互动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体现了互动过程中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揭示的“符号性”“互动性”和“主体间性”为阅读推广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创新阅读推广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期以来,阅读推广体现了图书馆的理性自觉,一直是图书馆的主体性活动,读者群被视为客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和占有;而主体间性则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7]阅读推广中传统的主、客体之间表现为给予和接受的关系。借鉴符号互动论和主体间性理论有助于图书馆将读者群亦视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以“双主体”视角展开主体间性研究,运用并发挥主体间性的交互作用,从而创新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将传统意义上的“给予”型阅读推广转变为“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为阅读推广研究开辟一个新视域。

3 图书馆阅读推广主体间性互动模型的构建

以符号互动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冲破主——客体单向认知思维的禁锢,打破图书馆与读者群“主客体”二元关系的藩篱,将二者视为双主体是建立阅读推广主体间性互动模型的基础。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应充分挖掘符号在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激发读者群与图书馆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提升专业性、提高体验性、形成可持续性以及推进多样化评价等措施,不断创新阅读推广策略,从而发挥出其主体性。读者群通过积极互动、评价反馈、赋权增能参与到阅读推广的策划与实施中,发展出衍生性身份认同,进而彰显出主体性。基于此,构建“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的主体间性模型(见图1)。

图1 “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的主体间性互动模型

4.1 图书馆发挥“激发式”主体性

4.1.1 提升专业性

阅读推广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且系统、长期性的工作,“阅读推广的深度与广度,与阅读推广人的知识结构与学术眼光紧密相关”[8]。国务院2017年发文,号召“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阅读推广人队伍,鼓励和支持教师、公务员、大学生、新闻出版工作者等志愿者加入阅读推广人队伍,组织开展面向各类读者群体的专业阅读辅导和推广服务”[9]。因此,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应积极作为,在馆员中建立起专业的阅读推广服务团队,重视阅读推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整合全馆资源,跨部门组建专业的阅读推广团队,在阅读推广策划与组织实施上不断提升服务的专业性。

4.1.2 提高体验性

(1)开展体验式阅读活动,激发兴趣。“体验式阅读强调以读者为主体,利用其感性经验,将阅读延伸至游戏、参观、竞赛等体验活动中,以此激发参与者的某种感觉,触动参与者心灵,便于读者深入感悟作品,提高阅读效果。”[10]大学生具有勇于挑战与尝试的特点,图书馆在设计阅读推广活动时,应融入动手制作、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环节,使活动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将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如,B馆在开展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时,组织了多场文化体验活动,以立体、互动的方式为读者奉上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与体验的盛宴。①立春节气时,组织制作通草花装饰,立夏节气绘制“立夏蛋”,端午节制作香囊,中秋节绘制纸灯,以及绘制宫扇和脸谱、编制中国结、剪刻十二生肖等手工DIY活动。②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指导读者在竹简上书写《论语》《道德经》《诗经》《楚辞》等国学经典语句。③邀请剪纸、泥人、风筝等非遗传承人来馆进行公益讲座,向大学生展示非遗传承作品,并现场指导他们制作。④馆员为读者讲解雕版印刷技艺、古籍装帧知识,提供馆藏的石碑、瓦当、画像砖等,让他们自己动手体验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及珍品拓印等。由此,读者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官体验越多,越能激发兴趣,留下深刻印象,收到更好的效果。

(2)举办全方位立体推广,深化主题引发共鸣。所谓立体阅读,是指融合实物陈列、图片展览、讲座、演出、沙龙、读书会、与读者互动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推广主题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11]。B馆在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中进行了立体阅读推广探究,组织的活动有:①开辟线上微读书专栏,线上推送与线下推介相得益彰;②构建包含声音演绎、绘画、文学与摄影创作相结合的多维阅读载体,由平面阅读拓展到立体阅读;③开展民俗DIY体验和知识问答等活动,营造浸入式立体阅读的体验氛围;④注重活动成果的二次开发与传播,设立“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将征集到的手绘作品进行展示,还利用朗读者的音频作品设计制作有声书签等文创产品,随着文创产品的传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通过持续深化的主题阅读推广,引导读者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引发读者对阅读主题的关注,并产生共鸣。

(3)巧用新媒体平台,图书馆与读者双主体间良性互动。社交媒体是深受青年人喜爱的交流与沟通工具。“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图书阅读推广的主阵地之一,在新媒体上开展阅读推广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读者对新媒体阅读推广服务的黏性更强。二维码技术的普遍应用又使图书馆在新媒体阅读推广方面得以在线下进一步延伸和拓展”[12]。图书馆应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此方面,B馆做了如下尝试。①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配合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设立“互动话题”“书评”“好书推荐”“投票”等栏目,一方面鼓励读者积极反馈、在线留言,分享他们的经历、见闻、感悟等,另一方面管理员也会及时回帖,与读者互动交流、答疑解惑,联络感情的同时也获得了读者的评价反馈。②“BNU朗诵者”活动也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图书馆开发新媒体功能,方便读者在线录制、上传自己的朗诵作品,与他人交流分享。③“21天传统文化阅读挑战”活动,以连续21天线上打卡互动的方式,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善用新媒体平台,使阅读推广不再是单向、静态的推送,更能提升读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形成双主体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

(4)善用精神和物质激励,双向激发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推广中应适当增加激励措施,给予读者一些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情感激励,更能吸引读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激励手段可包括便利激励、特权激励、名人激励、趣味激励、社交激励、挑战激励、利他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和素养提升激励等[13],可根据阅读推广的类型、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采用单个或多个综合的激励形式。B馆在不同的阅读推广活动中,除采用常见的激励方式外,还依据活动特点设计激励措施:①配合“世界读书日”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以颁发“阅读优惠卡”、积攒“活动纪念章”等形式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并持续关注阅读推广活动;②体验活动后,把读者自己制作的灯笼、宫扇、中国结、香囊、拓片等送给他们留作纪念,不仅增加了读者对活动的喜爱程度,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有助于文化推广与传承;③设计制作美观实用且有本馆特色的“节气手绘明信片”和“节庆有声书签”作为奖励,在明信片和书签一角印上推文生成的二维码,激励读者的同时也促进了主题推广活动更广泛地传播;④在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中融入知识竞答、艺术表演等环节,为读者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和舞台。一方面,图书馆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激励读者,对调动读者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激励读者的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自身发挥主体性,从而更好地推动阅读推广服务深入、持续发展。

4.1.3 形成可持续性

阅读推广仅组织一两次活动是不够深入的,若想获得读者群的持续关注与互动,必须形成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需要充分挖掘馆藏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与社会文化热点来规划主题,持续地开展某一主题的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形成系统、可持续的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推广的活力。B馆在2017年全年持续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之后,继续挖掘特色馆藏,依托学校特色学科,在2018年开展了“中国传统节庆”、2019年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立体阅读推广长效机制[14]。

4.1.4 推进多样化评价

(1)内部主体双向评价。突破以往图书馆单主体评价的习惯,形成图书馆与读者群双向评价的模式。可通过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图书馆主体绩效评价的质量。B馆非常重视读者对阅读推广效果的评价,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获取读者反馈,如请读者填写反馈单、挑选读者代表组织座谈,以及团体访谈等。

(2)外部机构专业评价。引入外部第三方的专业评价,一方面,针对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题接受来自这一主题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的评价,以及上级部门、兄弟院校图书馆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有必要接受来自策划、公关、媒体等领域对于项目活动的策划、实施、宣传过程的专业评价。

4.2 读者群彰显“推动式”主体性

4.2.1 积极互动深化影响

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可以有效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并以此带动读者群发挥主体性。B馆在组织民俗文化推广活动时,鼓励读者参与朗诵、摄影、绘画、文学创作等活动,有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读者参与互动的热情高涨。其中,拓印、剪纸、篆刻、书法、绘画、民俗游戏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均有上千人次直接参与,线上“岁时民俗·节气”栏目一年的阅览量上万人次。读者通过动手体验、参与游戏、互动交流等方式融入其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活动的影响力,推动阅读推广向纵深发展。

4.2.2 反馈评价提升品质

读者群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反馈评价是图书馆与读者群“交互主体”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图书馆不断提升阅读推广品质的有效途径。B馆开拓一系列线上、线下渠道和方式使读者能多次进行反馈评价,再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和改进活动的实施策略,提升活动的品质,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

4.2.3 赋权增能持续衍生

立足学校图书馆的阶段性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推广活动的全面收兵,读者群在积极互动和反馈评价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式赋权增能,成为阅读推广二次传播的推广者,以此彰显其主体性。①在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上印制推文生成的二维码,供读者领取传阅;②利用读者在活动中创作的艺术作品装饰图书馆学习空间,打造沉浸式阅读推广的氛围;③与大学生支教主题和课程设计相结合,并衍生到支教活动中。B馆为支教大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包与素材,帮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大使”,将阅读推广延伸至校外社会;而支教大学生又使得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延续发展,促进了知识内容与活动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实现了持续衍生。

5“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主体间性的价值实现

“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主体间性的价值是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借鉴符号互动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可以看到,图书馆发挥主体性,一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性,推动阅读推广创新;另一方面有效激发与读者的互动联系,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承担起知识传承与文化育人的使命,实现主体价值。读者群不同于以往的客体身份,在与图书馆的有效互动中体现其主体性,一方面接收到图书馆发出的阅读推广信息,参与其中并建立互动模式;另一方面在互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赋权增能促进阅读推广的二次传播,最终完成继承与传播文化的主体使命。“激发—推动”型阅读推广主体间性并非静态的闭环关系,而是动态生成的开放体系,必将包容更为多元的主体间性,并有待更大的价值实现。

猜你喜欢
读者群符号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译本翻译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现阶段科技类报纸如何为农村读者服务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