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龙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0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宜居环境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目前,在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人们对城市自然景观、绿化率等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公园城市”背景下,为符合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研究城市道路设计途径对分隔城市布局、构建绿廊网络等非常必要。
在当前城市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转型过程,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而且,相较于以往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的出现促进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在该发展形势下,街道可能会回归于慢行、交往的休闲空间,进而更好地发挥“公园城市”下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载体作用[1]。因此,街道设计需要满足以下3 点要求。
(1)生态环境优美。街道设计过程中注重生态价值的体现,做好街道景观设计,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评估,明确生态问题突出区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联通城市内外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将街道绿化设计与城市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上海市为例,在构建当地生态网络结构时借助街道设计规划了环网放射状空间结构,并以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绿色基底,充分发挥街道载体作用。
(2)均衡布局,利用绿色空间的合理布设提升街道空间品质与功能。在“公园城市”背景下,道路不但具有唯一的框定城市基本格局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呈现城市个性与地域风貌。
(3)提高居民生活舒适便利性,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城市功能要素,根据整体规划设计城市街道,围绕居民生活提供绿色街道共享空间,以人为本设计安全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还要促进交通微循环,打造舒适生活圈。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的城市文化、整体规划以及街道设计均存在差异性。因此,为满足“公园城市”的城市设计需求,在开展城市街道设计工作时要切实结合区域概况和产业特征,以此明确街道总体定位和建设目标,保证设计及后续施工作业的有序展开。其中,产业特征的考量主要是因为“公园城市”要求完善人、城、境、业的规划设计,所以,城市街道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特色产业,从而保证街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例如,当城市街道位于商业圈范畴内时,设计人员要按照“公园城市”设计理念紧扣街道设计的功能定位,根据区域内实际交通站点进行街道功能的重点布局,从而满足该区域内街道使用的需求。以我国某城市为例,其黄金商圈范围内的街道设计主要紧扣商务中心、区域内中部花园以及服贸基地的功能定位,在起步区域进行“一带一湾一谷一廊”的设计,并落实差异化功能部署。“一带”主要将重点落在商展体验、生态游憩等方面;“一湾”则是商务休闲、免税购物等功能项目;“一谷”是跨境总部布局、商贸服务等项目;“一廊”是布局创意展销、文化交往等项目。通过将街道与当地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落实项目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增强城市该区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利用公园式的商务区建成当地新地标。此外,在道路两侧为商务用地的情况下,结合区域内贯通道路进行片区产业体系的划分,将街道打造为产商融合的现代化商业型城市街道,在创新场景下以人为本,利用特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街道空间,增强公共空间活力[2]。
在“公园城市”背景下设计城市街道时,除了要满足当地产业的特征,还要科学划定街道空间,保证街道设计满足片区交通需求。以红线宽段20 m 的城市道路为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道路断面有两种:①双向2 车道;②双向4 车道。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结合该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需求,最好是后15 年的交通需求,使用Trans CAD 软件,分析片区路面完善前的交通概况以及完善后的交通需求,并预测未来该区域的交通量,掌握道路服务水平,保证街道设计符合服务要求。图1 为成都市的道路服务水平情况。
图1 成都市道路服务水平情况
图1 中 0.38、0.92、0.23 和 0.68 为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2021、2035 为年份。根据道路服务水平情况,双向2 车道断面处于一级服务水平层次,能够满足街道使用需求,但是在完善片区路网后,其服务水平下降,按照划分,其水平层次落入4 级,即便可以使用,但是可能伴随较高的拥堵现象。若是采用双向4 车道,那么在完善片区路网后,其服务水平仍可以保持在2 级,能够满足交通需求。
在布置城市道路横断面时,要落实“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要求,综合考虑以下内容:①对于城市道路空间而言,要优先转变车行为主的道路,将其转变为慢行空间和公共空间,保证人与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隔离,给城市居民充足的步行空间,提高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同时落实简单的过街设施。②以城市绿化带和建筑退距为基础,进行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设计,将其控制在退距范围内。③综合考量周围设施和建筑的建设时间顺序,预留最近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建设项目空间,保证边界条件满足该区域扩建及优化调整建设需求,降低重复建设概率[3]。以上述道路规格为例,按照该横断面布置,其具体横断面如图2 所示。
图2 城市道路横断面
图2 虚线框内为道路空间布局。由于城市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状态,所以道路的设计建设与两侧建筑建设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因此,在确定城市道路断面布置后,在对其进行统筹实施时,最好按照建设时序开展。对于近期方案,主要面向各类非机动车道范围内的街道空间进行建设,包括红线和部分规划绿带,设计其宽度。而机动车道落实双向2 车道配置,对于外侧机动车道,可以在必要情况下改变其功能作用,用作非机动车道使用。
在城市街道项目一体化设计方案下,街道设计的整体方向为融合型街道,除了满足当地产业开展的需求,还可以增加城市居民休憩游玩空间,利用复合型空间打造城市宜居环境。在开展“公园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工作时,主要包括人行道铺装、绿化设计、树种选择与设计、绿化带设计以及配套基础设施设计,其中配套基础设施包括街道垃圾桶、座椅以及方向导视牌等[4]。在实际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现有的绿化带空间进行U 形空间界面的设计,将自然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景观优美、自然生态良好的街道景观。街道U 形空间设计如图3 所示。
图3 街道U 形空间设计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挖掘与融合,立足于该区域交通及服务需求,站在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的角度上设置宽敞的慢行空间和休憩活动空间,增强街道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以此满足人们对绿化景观的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借助绿道绿廊的贯穿性质,将城市功能串联起来,强化城市各片区功能发挥效果的同时,整合休闲游憩和生态景观等要素,将其整合为功能、绿化、审美最大化的整体。对于城市现有的公园、滨水空间等,街道设计可以通过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的景观将其串联为“珍珠项链”,打造景观地标,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美好的共享空间。以珠三角绿道网络规划为例,从优化城市绿心的角度出发,当地在绿廊布局设计基础上,结合当地风景名胜、公园等空间,打造了贯穿城市的生态街道网络体系。此外,充分利用现有的树种资源,推进“一路一景”“一路一品”的设计形式,打造绿色慢行交通网。
除了上述一体化的城市街道设计,还要注重街道细节处的规划,以此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微小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街道交叉口落实小转弯半径。为提高城市街道空间利用率,增加可用空间,针对城市街道交叉口,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小转弯半径,参数控制在5~8 m。通过该精细化设计,可以有效对城市居民出行时的车行轨迹进行规范,空余空间不再闲置,而是用于自行车出行或行人散步场景,增强城市街道功能。除此之外,小转弯半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速,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出行以及居民步行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能够缩短行人的过街距离,不至于疾走或跑过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小转弯半径的设计使用要考虑具体的应用场景,统筹城市街道片区后将其应用于密路网城市布局或窄马路场景,进而充分扩展街角空间。
(2)设置安全岛。安全岛主要是为行人设置,当城市道路人行横道长度在16 m 以上时,应建设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宽度控制在2.5 m 左右。通过开展这一设计,能够保障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延长其过街时间。
(3)设置停车空间。该停车空间主要针对非机动车,提高现有绿化设施和人行道等空间的利用率,根据实际情况用于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具体位置的选择要保证顺利接驳公交站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该停车位时,不可影响人行道的有效通行宽度。
(4)整合街道小品设施。集约化设置街道上的箱体和管线,落实多个合一的设计原则,共建共享的同时节省街道空间。整合过程中可以将电线杆、公交站台等作为载体,且尽量在绿化设施带附近。
综上所述,在“公园城市”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街道设计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注重当地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科学设置街道横断面、景观等,落实精细化道路部署,以此优化街道空间与生态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