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甘肃省梯田建设标准探讨

2022-03-24 03:24张晓虹周茂荣孙浩峰周建海周孚明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3期
关键词:坡耕地梯田高标准

张晓虹,周茂荣,孙浩峰,周建海,周孚明,金 霞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台阶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按田面坡度的不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坡度大小、土层厚度、耕作方式、劳力数量和经济条件而定,并与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新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大力开展梯田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梯田作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主体工程,在改善甘肃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山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甘肃省的梯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坡耕地整治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低标准梯田急需改造,还存在着梯田设计不规范、程序脱节,标准化不够、梯田配套设施不完善、高质高产梯田数量不足等问题[1],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为甘肃省发展生态产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甘肃省梯田资源丰富,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巨大,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配合甘肃省黄河流域治理保护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需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的梯田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开展高标准梯田和生态梯田建设研究,对促进梯田的深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梯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梯田建设现状

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省的基本特征,全省有67个县(区)位于旱作农业区,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

20世纪40年代初,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在梁家坪进行了沟洫梯田的试验示范,首次将建设山地梯田纳入水土保持工作,开创了我国建设山地水平梯田的科学试验和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坚持不懈地开展梯田建设,开始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出台了《甘肃省“三田”建设管理办法》《甘肃省梯田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1998年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2009年安定、宁县、西峰3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黄土高原梯田化县(区)”。以此为标志,甘肃省梯田建设实现了由人工修筑为主向人机结合、机修为主的转变,梯田建设的标准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全省梯田建设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轨道。成功地走出了 “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道路,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特色旱作农业创造了条件[2]。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将梯田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深度融合,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据《2020年甘肃省自然资源公报》和《2020年甘肃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有梯田面积218.76 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4%,占耕地总面积的40.69%。

1.2 梯田分布

甘肃省现辖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共86个县(市、区),目前除嘉峪关、酒泉和张掖市外,其余11个市(州)均有梯田分布,其中定西、天水、庆阳、平凉4个市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梯田总面积的 68.95%;白银、兰州、陇南、临夏分布面积居中,占总面积的 29.07%;武威、金昌和甘南分布面积最小,占总面积的 1.97%。

1.3 梯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坡耕地存量大,坡改梯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全省尚有152.18万hm2的坡耕地需要进行整治,坡度较缓、近村、近路、大块的坡耕地已基本梯田化,现有的大多是坡度大、立地条件差的地块,治理难度加大。坡耕地土地生产率低、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不仅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粮食生产陷入“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坡改梯是山丘区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现有坡耕地地碎、坡陡,坡改梯工程量大、造价高,限制了坡改梯工作的开展。

(2)老旧低标准梯田多,急需提升改造。据调查,近年来梯田撂荒问题在农村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粮食种植收入低,农村条件艰苦,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短缺;二是部分老旧梯田建设标准低、田面窄,不能满足机械作业的要求;三是部分梯田不集中连片,规模效应差;四是坡面水系、防护林网、护埂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坡顶小型拦蓄工程少、综合治理滞后,水窖、水渠等配套灌溉设施空置、衔接不畅,路网及配套设施不完善,路面宽度、坡度、道路转弯半径等不能满足梯田机械化作业要求,限制了农机具的大规模使用,降低了农业耕作效率,这些都限制了梯田效益的发挥。为有效解决梯田撂荒问题,必须对老旧低标准梯田进行提升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3)梯田开发利用形式单一,综合效益不高。甘肃省部分区域将梯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之路,探索和总结出了“梯田+水窖+果园”“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多种“梯田+”高效农业发展模式[3]。但从甘肃省情来看,目前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因素还比较多。部分地区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特色产业的结合不够,无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小农思想也限制了土地流转,使梯田建设与高效利用大打折扣;梯田开发利用形式较单一,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空间还很大。

(4)梯田修筑补助标准偏低,难以满足标准化建设要求。近年来,全省坡耕地治理补助标准虽有提高,但与坡耕地治理实际情况相比,补助标准偏低,除自然资源部门投资建设的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稍高外,水土保持梯田建设项目补助标准较低,补助资金不能满足梯田建设的实际需求。

2 甘肃省梯田建设标准探讨

甘肃省地域跨度大,梯田在不同区域均有分布,按照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及土壤类型,全省梯田建设区域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丘陵区、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甘南高原草原区、祁连山东段山麓低山丘陵区和陇南土石山区6个类型区(表1)[1],各区自然条件差异显著,要保证梯田建设质量,明确和强化梯田建设技术标准是根本。为此,我们对甘肃省梯田建设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类型区高标准梯田的建设标准,以及生态梯田的建设思路、标准和低标准梯田的改造方向。

表1 甘肃省梯田建设类型区划分

2.1 高标准梯田

高标准梯田是指集中连片、田路结合、截排水及林草措施配套完善、田面平整、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可作为基本农田的梯田。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田区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破碎度低,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第二,梯田设计标准高,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第三,田区具备完善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生产保障能力强,具有较高水平和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第四,具备应有的防护林网等防护设施,能够抵抗风灾、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第五,内部生态系统稳定,并与外部生态系统相适宜,有助于提升整体生态系统水平。经调研、探讨提出的各类型区高标准梯田技术标准见表2。

表2 高标准梯田技术标准

2.2 生态梯田

生态梯田是指修筑在陡坡耕地、荒坡或其他地类上,沿等高线布设,以发展林草、恢复植被为主要方向,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各类梯田。其形式多样,包括水平生态梯田、反坡生态梯田、隔坡生态梯田等。

生态梯田的建设思路: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以发展高标准梯田、充分满足国计民生所必需的生产功能为前提,进一步拓展梯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发挥梯田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不适宜规模化耕作的地块通过造林种草或封禁等措施将其改造成多种形式的生态梯田,充分利用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植被恢复,加快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步伐,保障生态安全。在当前广泛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对于面源污染的防治,生态梯田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对甘肃省生态梯田建设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见表3。

表3 生态梯田标准

2.3 低标准梯田

低标准梯田是指人类在长期坡耕地种植过程中不断平整田面,形成具有明显田坎,宽度较窄,田面坡度大于3°,田间道路不配套,农业机械作业困难,农业生产成本高的各类梯田。其特征是:集中连片面积不足;田面纵向不平整,横向填方部位无预留沉陷高度,呈坡状;田面窄,单块面积小;梯田埂坎不稳定,地边埂不达标、利用率低;道路少且路面宽度、比降、转弯半径、连续坡长不能满足农机具通行要求;排水沟、蓄水池等蓄排设施布设不到位等。

低标准梯田的改造方向:目前全省现有梯田中尚有57.51万hm2低标准梯田,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传统农业生产利润较低的情况下,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资源大量输出,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劳动力匮乏,梯田利用效率低,旱作梯田存在较为严重的撂荒问题[4],效益无法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需压缩农业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即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方针,对低标准梯田进行全方位改造。改造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是改造为高标准梯田,以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要求,满足新形势下高效旱作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在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有限制、零散分布且撂荒现象较多的地方,可改变利用方向,将农业生产用地改为生态建设用地,发挥其生态防护效益和景观效应。

2.3.1 改造为高标准梯田

对田面宽度不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梯田,采取上下台合并或三台合一的方式增加田面宽度,改造田块。田块合并时应避免打乱表土层与生土层,可通过挖填客土、挖高填低、表土保护等措施改善农田耕作层。田块合并势必造成高田坎,对田坎的稳定要求更高,必须按设计严格施工,使填方干容重达到 1.4 t/m3,并加强运行维护,及时修补加固。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埂坎的生物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面土壤培肥改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为高标准梯田;按高标准梯田的技术标准完善提升田间道路、蓄排设施和防护林体系等配套工程。

2.3.2 改造为生态梯田

对分布偏远、零散、原地面坡度陡、田面宽度过窄的低标准梯田,田块若合并则会造成田坎过高,因此不适宜合并田块。对配套不完善的低标准梯田,应转变土地利用方向,实施退耕还林(草),因地制宜种植各类经济林或生态林草,发展“生态防护型”“生态观光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生态梯田种植模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梯田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甘肃梯田建设现状及现有梯田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保证梯田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挖潜增效,明确和优化梯田建设技术标准。

(2)甘肃省梯田建设区域包括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丘陵区、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甘南高原草原区、祁连山东段山麓低山丘陵区和陇南土石山区。不同的梯田建设区域应有相适宜的梯田建设技术指标,各地要加大高标准梯田的建设规模,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3)高标准梯田和生态梯田相结合,可以确保坡耕地全面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率,防治面源污染,为生态宜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打下基础。

(4)针对低标准梯田,要因地制宜确定改造方向,大力提升其生态功能,保障现有梯田建设成果。

3.2 建 议

(1)目前梯田建设由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等部门多方投资,投资标准差异很大,水利投资标准最低,这给水利部门梯田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影响。建议提高水利投资标准,做到不同部门投资标准基本一致。

(2)目前水利部门梯田建设工程投资按单位面积计列,由于不同区域地形条件差异很大,随着梯田建设工程向距离远、坡度相对陡、施工难度大的区域推进,单纯按单位面积计列投资过于简单,会造成投资标准偏低等问题,建议梯田建设按土方量计列投资。

(3)高标准梯田对配套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配套工程的投资应单独计列。

(4)建议对生态梯田的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坡耕地梯田高标准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甘肃梯田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龙脊梯田
岩溶槽谷区坡耕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