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坡耕地梯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022-03-24 03:23赵秀兰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3期
关键词:坡耕地梯田高标准

邓 刚 , 张 富 , 马 瑞 , 赵秀兰

(1.甘肃省定西水文站, 甘肃 定西 743000; 2.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中和育生态环境咨询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30)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会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落后。据《2019年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18.48万 km2,占土地总面积(45.78万km2)的 40.37%。坡耕地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甘肃省还有152.18万hm2坡耕地需要治理。据张富等[1]研究,甘肃省坡耕地年均径流量270 m3/hm2、侵蚀量86 t/hm2,修成梯田后分别下降到42 m3/hm2和5 t/hm2。据靳峰[2]研究,在平水年全省梯田每年蓄水效益可达8.22亿m3,保土效益可达0.84亿t,可增产粮食345.45万t,可节约土地面积68.89万hm2,可节约5 365.43万工日。多年来,全省以梯田建设为平台,以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农林牧特色产品为抓手,以高新农艺技术为手段,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甘肃黄河流域梯田粮食播种面积达147.99万hm2,各地“梯田+”农林牧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产业脱贫、产业兴旺的步伐,在梯田中汇集了当地几乎所有名土特优农、林、药产品以及最新农艺技术和所有农业产业化基地,梯田已成为农村发展、产业致富的重要依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亮点工程。梯田作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工程措施,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坡耕地治理现状

1.1 坡耕地资源与梯田建设现状

根据《2019年甘肃省自然资源公报》《2019年甘肃水利发展统计公报》和甘肃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全省土地总面积45.78万km2,其中:耕地面积537.67万hm2,占11.74%;坡耕地面积152.1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30%;梯田面积218.7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0.69%。全省梯田主要分布在定西、天水、庆阳、平凉4个市,其梯田面积占全省梯田总面积的68.95%。梯田中人工梯田面积102.52万hm2,占梯田总面积的46.86%。详见表1、2。

表1 甘肃省各市州坡耕地现状分布情况

1.2 存在问题

(1)坡耕地面积大、分布零散,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多年来,虽然大力推进坡耕地治理,但全省还有152.18万hm2的坡耕地需要整治,其中≤25°的坡耕地面积为131.76万hm2,且剩余地块分布零散,坡改梯连片治理难度大。

(2)部分老旧梯田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需要提升改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和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的迅速提高,老旧梯田因田面宽度小、田间道路窄,以及排水渠系和防护林等其他配套设施不健全,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提升改造的老旧梯田面积有57.51万hm2,占梯田面积的26.29%。

表2 甘肃省各市州梯田现状分布情况

2 梯田建设适宜区的确定

在甘肃省梯田区划研究[3]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黄土高原坡耕地治理适宜区的选择条件,综合考虑梯田现状分区、甘肃省旱作农业区范围[4]、降水条件(降雨量400 mm以上)[5]、坡耕地面积(1 333.33 hm2以上)等因素,划定了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甘南州等9个市州的51个县区为梯田建设适宜区,其余市州和县区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面积较小,地块分布零散,降雨量小,不作为梯田建设适宜区。在对省内梯田及坡耕地实地勘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社会经济等因子,按照区内水土流失成因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最大差异性原则,将全省梯田建设适宜区域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塬区、陇中黄土丘陵区、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和陇南土石山区4个区(表3)。

表3 甘肃省梯田建设分区

3 高标准梯田建设原则

3.1 建设高标准梯田工程,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

梯田工程是促进坡耕地生态保护、产业兴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整的梯田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田面及所属配套工程。高标准梯田是指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与田、水、林、村规划衔接,合理确定路网密度、路面宽度、路面材质等建设标准,能满足中型以上农业机械通行,便于农机具进出田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的梯田。同时要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防护林、防护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具有较高水平和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保证农田基础设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高标准梯田工程建设田面宽度应达到黄土区>15 m(土石山区>10 m)、田面长>100 m,田间道路宽3.5 ~4.5 m;主干生产道路宽4.5~6.5 m(铺设砂砾石厚度15 cm),道路通达率不低于95%;道路单侧布设土质排水渠,纵向坡度应控制在15%以内,转弯半径>12 m,连续坡长<30 m;田间道路一侧和主干生产道路一侧或两侧配置道路防护林工程[6],为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高效化利用、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除新修梯田工程应达到上述标准外,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达不到上述标准的老旧梯田,应进行提升改造,以适应新时代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要求。甘肃省梯田建设适宜区的坡耕地面积为129.03万hm2,宜修梯田坡耕地面积为71.02万hm2,不能够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老旧梯田为57.51万hm2(表4)。

表4 甘肃省坡耕地中宜修梯田面积及老旧梯田分布情况 万hm2

3.2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梯田建设要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在水土流失严重、开发治理潜力大的地方,优先修建梯田,同时要综合考虑降水、海拔、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坡耕地资源和梯田现状等因素,应尽量通过动用较小的土方来实现田面的最大宽度,以实现土地最大利用率[7]。与相关项目做好衔接,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以改造5°~15°的缓坡耕地为重点,尽可能集中连片,优先安排“缓坡、近村、靠水源”,治理难度小、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治理,加大机修梯田力度,加强高标准宽幅梯田建设。对地形破碎、分布零散、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的坡耕地和25°以上坡耕地暂时不安排治理,严禁开荒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在旱作梯田区,老旧梯田提升改造易于实施,林果梯田区老旧梯田提升改造实施难度大,应在经济林果更新改造时进行。

3.3 需求引领,科学布局,面向民生,注重效益

梯田建设应该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统筹处理梯田建设与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确定建设规模。对农村部分由于生态移民和撂荒而出现的大量闲置土地,或由于外出务工,留守人口数量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等地区的土地,不必进行梯田建设或老旧梯田标准化改造,而应根据地随人走的建设思路布局。梯田建设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统筹兼顾田间生产道路、蓄水池窖和提质增效等,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3.4 协同农业特色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梯田工程建设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应该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土地利用或产业发展方向,将梯田配套措施尽可能地与将来产业发展对梯田工程的需求结合,以减少后期产业化发展的投资。在梯田建设中,要依托“梯田+”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大型现代龙头企业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与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资源整合相结合,发展“梯田+水窖+果园”“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辣椒+地膜”“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产业模式,形成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格局。应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而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以高标准梯田工程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梯田建设的多功能多目标优势

在高标准梯田建设前期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分阶段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储备格局,将项目做细做实,确保项目能够落地见效。同时与当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依托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高标准梯田,推广“梯田+”产业模式的成功经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梯田项目综合效益比单一梯田建设项目高出35%~41%[1],应通过争取、吸引、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提升项目的总体效益;在高标准梯田区内要大力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以更有效地利用光、热、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以高标准梯田建设项目为基础平台,将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紧密连接,建设具有优势的特色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4.2 完善配套设施,发挥梯田规模效益

在高标准梯田建设中,需要对土地重新规划,对老旧梯田提升改造,以形成良好的集中连片、破碎度低、有规模效益的梯田片区。与此同时,为保证梯田片区的安全,应结合田、路、林、村统一规划,合理布置截排蓄水工程;在周边荒山荒沟、梯田埂坎和主要道路两侧,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小地表径流,增强蓄水能力,使梯田有效发挥规模效益,保证梯田配套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需要相适应,保障梯田的可持续生产水平。

4.3 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创新发展方式

一是部门联动,整合项目。发展改革、水利和农业农村部门应按照土特优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需求,开展坡耕地梯田化和老旧梯田提质增效工作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鼓励个体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流转土地,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梯田。可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等方式,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挖掘土地开发者对零散分布的坡耕地进行治理和对老旧梯田提质增效的积极性。应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梯田特色产业,结合梯田景观和梯田文化,发展乡村梯田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模式,增加旅游收入,带动旅游业发展;老旧梯田提升改造要与产业基地规划相配套,与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坡耕地梯田高标准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甘肃梯田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龙脊梯田
岩溶槽谷区坡耕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