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2-03-24 06:44陈凤兰谭紫荆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院人才

陈凤兰,谭紫荆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 102600)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媒介改变着传媒业的环境,并成为传媒行业的主力军; 电视、广播、报纸及图书为主导的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挑战。根据《2021年中国传媒市场调研报告》,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约2.29亿元,其中,网络传媒占市场比重达八成。[1]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报告》显示,2020年Q3新闻资讯移动端月独立设备数861百万台,PC端覆盖人数327百万人,互联网为当下新闻资讯传播的主要渠道,APP是其中的核心端口。[2]以人为新闻生产实践主体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化新闻生产实践过渡。传统传媒人才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采、写、编、评、摄、策”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对传媒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经演化为“策、采、编、发、管、馈、评、治”的生产、传播和服务全过程。[3]传媒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单一转向复合。不仅要求传媒从业者具备基本的新闻传播能力,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可视化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高校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的途径和供给渠道,倚重以理论为核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在技术的迅速变迁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中愈显乏力。高校理应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对技术的变革做出及时的回应,避免产生学界业界脱节,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无法满足传媒业需求的困境。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开设新闻传播专业高校的相关培养方案,分析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特点,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制定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9月最新统计资料,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点为115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为165个。[4]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与业界不断输送具备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然而,媒介形态的革新与剧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人才岗位青睐“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新形势,相关高校纷纷推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方案。

(一)灵活实践形式,实践环节采用学分计算制

为了充分了解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本研究依据第四轮新闻传播学科评估的结果,随机选取了六所国内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进行分析。[5]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发现,六所高校都对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设置了明确的要求,鼓励研究生深入媒体行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实践,形式上多采取比较灵活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实践形式,并且均推行学分计算制确保实践环节的开展。实训基地、实验中心、校园媒体实践与校园竞赛成为实践环节的开展平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见表1)。

表1 国内样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训练要求及实践形式

可以看到不同院校在校园实践环节均开办有各自的校园媒体,部分高校开办的校园媒体依靠优质的内容,已经跳脱校园媒体的限制,成为了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因此,校园媒体将选题范围扩大到校园之外,更多关注社会事件,让理论扎根于社会实践之中,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与复杂事件的分析能力。学院应该更新实验室设备,结合院校内的专业比赛,并增加实践过程中相应设备的可借取数量,降低学生参与实践的设备获取难度,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同时也应采用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从同质背景中跳脱出来,通过作品与其他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同辈经验的分享渠道。

(二)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学硕专硕差异化培养

新闻传播专业扩张发展,市场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新闻传播专业的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做出了明确的引导,出台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6]该意见提出“迈向一流新闻传播专业新目标: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加快培养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我国的学位类型按照授予学位的学术要求、性质和特点可划分为“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s)”和“专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两种。授予学术型学位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进行理论研究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包括含有扎实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认知以及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学术活动同时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等。[7]自2010年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在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模式,致力于分类培养和分类管理。专业硕士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硕士学位类型。[8]专硕学硕培养目标上有根本的不同,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对专业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进行区分,并增强学硕、专硕细分方向上差异化设置,便于开展侧重性的教学实践。

为了应对市场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不少院校通过强势专业加新闻传播专业联合培养,增设新闻传播细分方向来打造多元人才,增加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如为应对新闻生产实践中偏好数字新闻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等不少院校开设了数据新闻学。各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结合,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复旦大学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条件,联合国内外头部媒体机构、知名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连通课堂与业界,共同培养财经新闻+金融分析人才。南京大学则为应对全球化、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新形势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需要,开设广播电影电视系。中国传媒大学建立计算传播学专业,回应数字智能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国内部分新传院校,只区分专硕学硕的学制和具体名称,对专硕的培养延续传统学硕的培养方式和师资结构,引发传媒行业对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差异能力的质疑,有学者指出,专硕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学术漂移”现象,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学环节设置偏离“应用型”转向“学术型”。[9]

二、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新媒体环境之下,任何一家新闻院系都很难独自培养出所有类别的传媒人才。任何一个学生也很难兼具全部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因此,现代新闻学教育是一种协同化的、优势互补的培养体系,不同院系可以通过课程模块的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同学生根据自身潜质掌握和锻炼各自的特殊才能。分析发现,国内部分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比较注重实习实践平台或基地的建设,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水平,构建起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训、创新性实践为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表2 国内样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细分研究方向A

(一)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打造实验教学平台

为应对市场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共设立了240个左右的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增设了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中心。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建有广播实验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电视实验室及资料室,其中广播实验室为国家广电总局专项资金建设,并成为国家广电总局授牌的国家广播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满足数字信息传播与设计类本科教学要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建设了纪实摄影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交互媒体设计中心等实验室集群,以及谷河传媒、谷河青年空间、公共传播工作室等实践平台,是广东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配置了数字出版系统、音视频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实验设备。

(二)校企联合培养,丰富师资结构

国内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长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发展问题。为了摆脱这一困境,高校主动与业界加强联系,邀请新闻行业组织、业界人士参与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业界独立或与高校联合举办数据新闻工作坊或将学生派到业界相关岗位实习。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网易传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建立学术与技术合作机制,建立学生实践、实习机制和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入驻“网易号”等三个方面展开合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签约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并与澎湃新闻、网易、腾讯等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将各自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高端优势整合起来,培养具有新闻理想、国际视野、掌握中国国情、具有深入新闻分析能力及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界和业界合璧的“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上海市新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中央媒体驻沪机构、金融企业及国际广告公关公司、新媒体公司共38位业界翘楚担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10]云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一起举办了“外国青年看中国”活动,接待了来自意大利、塞尔维亚的青年学生十余名,到云南拍摄电视纪录片,最后完成了十部作品。北京印刷学院以应用型高级出版传播人才为培养定位,在众多出版传媒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有国家级实习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三)搭建校园媒体,举办专业竞赛

依靠学校资源打造校园媒体矩阵,开办全国性的学科相关的竞赛,是非常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采写编评策的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热点的把握能力与信息和数据的追踪能力。如南京大学校园媒体与澎湃湃客、虎嗅等平台合作稿件渠道分发,并在微博平台同步分发,新建立了抖音、知乎账号投入运营。此外与茅台、康佳等多个企业合作,撰写媒介质量报告。[11]也有不少高校通过举办记者节活动加强学界与业界的沟通,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与学院校友共同发起,旨在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的专业实践活动。[12]

总体来看,国内新闻传播专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比重有所增加,各院校开始利用自身院校的优势广泛开展独特的新闻传播教学方向。开始有意避免纸上谈兵式的传统纯理论教学的模式,广泛开展新闻传播实践,使得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各新闻院校间的师资力量、实践资金的资源差异,地方院校存在实践师资队伍组建难、实验经费供给不稳定、学生自主实践效果保障难、地方性高校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国外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根据QS世界大学传媒与媒体研究专业的排名来看,榜单前50名当中,美国占据23个席位,英国占据8个席位。[13]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美国、英国等国的新闻传播教育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层次,代表了新闻传播学在国外高校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国外大学的选取上主要以英美体系国家为主。引他山之石,为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参考。本研究在QS世界大学前100名的排名名单中选取了五所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国外高校。

2017年10月开始,美国希拉姆学院对其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并称之为“新文科”教育理念。[14]新文科背景下需充分强化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因素。实践课程逐渐呈现出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实践型人才也需要向跨学科、综合性、智慧型人才转变。表3表明,国外新闻传播高校在研究方向划分的方法反映出对技术和数据的发展的回应。学科交叉、跨学科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相关高等教育的共识与目标。

四、国外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国外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尤为重视,单从他们的专业师资队伍的构成就略见一斑。在密苏里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来自业界的师资非常多,知名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学院任教是非常普遍的。卡迪夫大学教授多来自BBC、泰晤士报、卫报等英国知名一线媒体行业。再如,虽然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队伍多数由理论、史论研究实力雄厚的学者组成,一些教学也偏理论。但是,其实践教学任务主要依靠“非常勤讲师(兼职教师)”,主要包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共同通信社、时事通信社、NHK、TBS等新闻媒体机构的业界专家。

引入从业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者可以从实践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在理论与实践冲突之时,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媒体实践经历做出解答,并且能够为学生毕业求职给出建议。总结来看,国外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如下几点。

(一)产学界资源互通,师资实践经验丰富

国外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特点与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相关业界资源,构建多元师资队伍结构。比如,卡迪文大学新闻学院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师资多来自BBC、泰晤士报、卫报等英国知名一线媒体行业。卡迪夫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和BBC的影视剧制作部门在同一个区域,互相共享资源,演播厅、实验室互相共享,而法国巴黎二大新闻传播学院践行独特的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在法国政府支持下将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培训有机结合的职业型教育模式。[15]在学徒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学徒合同框架下,学徒的学生身份允许他们在学校接受常规的教育以获得国家认可的文凭,而企业员工身份不仅促进他们在准备文凭的同时不断适应职场,而且帮助雇主培训了公司的候选人以实现最终的聘用。日本的新闻教育主要在新闻单位进行。高校毕业生应聘进入媒体机构,用人单位并不看重是否专业对口,而是从好奇心、品质意志等素质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参加工作后经过单位的培训再成为独当一面的记者。

(二)跨学科交叉培养,打造复合型传媒人才

虽然各国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是打造复合型人才确是共识。英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设置秉持“统合主义”理念,强调人文博雅教育,即主张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文、艺术、社会学等传统强势学科院系统合而设,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吸收传统优势学科的知识底蕴。

与我国新闻传播学中清一色的文学学位设置不同,英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学位更强调多样性。硕士教育的学位呈多元化,专业方向细分。见表3,如卡迪夫大学新闻传媒与文化研究学院在硕士阶段设置了10种硕士学位类型。[16]日本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中,相关媒体学专业的研究生招收学校和人数都有限。东京工科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和北海道大学这五所培养新闻专业硕士或博士的大学都没有单独设立新闻传播研究生院,而是把新闻和政治经济、旅游观光、工学、信息专业融合起来,旨在培养专业性强又通晓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多学科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1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设立数据新闻理学硕士项目,同时与本校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合作,推出和新闻学-计算机科学的双硕士学位项目,两个学院共同设定课程,开设大数据和编程课程,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等技能。

表3 国外样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细分研究方向

(三)学校即媒体、作业及作品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色是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偏重于新闻业务层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密苏里模式”的核心是边做边学。该学院拥有自己完整的新闻传播媒体系统,该系统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内的新闻机构,而且还面向社会的传媒界。新闻学院商业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从管理者到记者、编辑、主持等都是新闻学院的教师与学生,每天进行三小时的新闻直播,学生参与从新闻采编到传播的 全程,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加强。[18]

表4 国外样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形式

应当借鉴各高校校园媒体的实践形式,让学生作业实践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结课论文的方式。如电影作品、播客作品或者设计类作品,都能帮助学生从做作业向做作品集转化,帮助学生日后就业。密苏里新闻学院有九大实践基地,学生在这些媒体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毕业时,不但有完整的学术训练,还有非常专业的实践经验,对社会的发展变革也具备较深的了解。

五、国外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人才培养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实验教学和实践实训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环节。国外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其做法对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多重启示。

(一)差异化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

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虽然做了学硕专硕的区分,但是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培养目标上无明显差异,看不出培养模式的差异,导致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分形同虚设。不少高校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术导师加业界导师,一个负责理论指导,一个负责实践指导。但是也存在双导师制有名无实的现象,校外导师人员不够稳定,且他们都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像校内导师一样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到最后往往都是校内导师单独培养学生,使得“双导师制”变成“单导师制”。[19]媒体曾对于专业硕士的差异化培养有过质疑,直指专业硕士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20]无差异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以指导实践,也不足以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细分专业方向,跨学院联合培养

通过对比中外样本高校的研究方向可以发现,国内培养方向不够细分,且只有资源相对优渥,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落实细分方向的针对性培养,如差异化师资团队的组建和专业实践硬件设备的布置。部分高校的细分方向也是流于形式,并未在学生选择特定方向后,在后续的培养中有所体现,还是所有细分方向的学生上同样的课,读同样的书。目前不少高校的培养方案只是一个整体性、方向性和概括性的培养指南,不足以应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方式应从大众传播模式转化到分众传播模式。比如密苏里新闻学院硕士生阶段的教育学科设置比本科阶段更加细化。在本科教育六大方向的基础上,学院又将新闻学与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结合,交叉形成28个专业方向。研究方向更加细分和多元,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灵活设置选课机制,随新闻传播实践更新教材

国内国外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跨学院培养的重要性,跨学院培养可以采取学院强势专业与新闻传播专业结合的形式,提供差异化培养方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积极将新闻专业与计算专业结合,培养计算传播学人才,从新闻学和计算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国内部分高校因为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未能实践跨学院培养,可以从跨学科选课的方式来实现。鼓励新传学生,以兴趣为导向,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综合学科背景密不可分。新闻传播实践一直依靠技术推动,可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教材内容更新不够迅速,书本案例陈旧。新闻传播学学生仅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是完全无法应对技术变革迅速的媒体环境的。

(四)引入业内经验丰富的传媒人授课

对比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团队构成可以发现,国外大学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技能培训的任务是由不同类型的教师完成的,与实践内容相关的课程会让业界人士进行讲授。而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专职教师以国内一流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师资为主,他们业界实践经验较少,这样的学术型师资队伍结构使得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容易产生产学脱节的畸形发展。[21]在如今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能够承担全媒体教学的教师团队匮乏。因此,国内高校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创新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事交流壁垒,畅通外界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允许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活动,提高高校教学的可实践性。[22]

六、结语

技术不断更迭,已经改变了原本的传播环境,新闻生产实践的方式与形式随之创新。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技术导向型的学科,应当在教育实践中增设技术基础知识以及技术实践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不但要培养理论基础雄厚的学术型人才,更要注重培育掌握新闻实践新技术的专业型人才。打造国际新型主流媒体,是对所有传媒人的要求。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后,应当意识到国内外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有部分共识,虽然国外高校对新传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相对成熟,国内外还存在着国情的差异以及媒体体制的差异,且国内高校间资源占有本就不尽相同。因此,在借鉴经验时,应当结合院校自身的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可以践行的方案。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院人才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毛遂自荐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