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思考

2022-03-24 06:44萍,席敬,肖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奖学金留学生专业

柳 萍,席 敬,肖 平

(1.三峡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希腊及东地中海研究中心,宜昌 443002; 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宜昌 443002)

自2020年来,全球经历了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超过百万人失去生命,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民生遭遇重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扩散,世界秩序面临重构,地方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1],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把握政策,紧扣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3-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8]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高校第五大职能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习总书记要求“统筹谋划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1]“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希望他们多了解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9]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家级重要文件相继出台。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世界一流大学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各级各类领军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聚天下英才而育并为我所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知华、友华人士,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016年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同年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我们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

结合上述文件,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2017年联合发布的第42号令《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文件,从制度和贯彻执行层面,对来华留学教育做出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安排,落实到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对申请资格、入学标准、招生咨询、录取程序、预科教育等均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范。

无论是上述纲领性文件,还是具体制度性文件,都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来华留学教育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是体现大国担当的必由之路。我国于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主动承担起援助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任,为国际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11]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义务。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努力中,我国作为最早发现和最早有效控制疫情的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理念,一直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分享抗疫经验、倡导合力应对,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是服务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通过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能够搭建起中外互通的桥梁,促进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互信、推进合作,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世界优秀青年和国际友人,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12]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是促进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挑战中携起手来、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认清形势,精准施策

以某一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以下简称S大学)为例,该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起步萌芽期(1996-2003年),学校的来华留学教育主要基于与海外院校的合作,多以交流与交换的形式接受对方派来的实习生或汉语进修生,人数仅限于个位数。机遇挑战期(2003-2009年),借力学校改革的东风,主动作为,积极寻求来华留学市场,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学校抓住了机遇,开启了成建制招收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历史,但是留学生集中于英语授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尽管其他专业仍停留在零星接受交换生与进修生的起步阶段,全校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百位数。蓬勃发展期(2010年至今),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学校做好顶层设计,蓄力发展,发挥学院积极性,找准方向,开始在11个专业采用英文授课,逐步扩大来华留学学历生规模,涵盖本、硕、博三个层次,形成了完善的来华留学教育培养体系,全校来华留学生突破1500人。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达49万余人,来华留学发展态势良好。我国来华留学教育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来华留学生源地广泛。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来华留学生源自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是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生源地。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0位的生源国依次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和哈萨克斯坦。[14]S大学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排名前10位的生源国依次是:印度、孟加拉国、刚果(金)、卢旺达、加纳、巴基斯坦、加蓬、利比里亚、赞比亚、尼泊尔(图1)。

图1 全国与S大学前十名生源国对比图

其二,来华留学目的地主要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沿海沿边省市。来华留学生广泛地分布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004所高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广东和湖北是接收来华留学生最多的8个省市,接收来华留学生人数均超过2万人,总人数达321129人,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65.25%。[14]而S大学位于非省会城市,非经济发达和沿海开放区,能够进入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列,实属不易。

其三,来华留学学历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全国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人数分别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52.44%和47.56%。学历生以本科生为主,占比达到62.29%。而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人数相对较少,其中硕士研究生占留学生总人数的23.03%,博士研究生占留学生总人数的9.92%。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主要是亚洲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学历生则是以短期留学生和普通进修生为主。[14]

S大学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和非学历生分别为1196和243人,分别占该校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83%和17%。学历生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占比95%、3%、2%。

从图2可以看出,全国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比例较为合理,基本各占一半。S大学学历生占比超过80%,而非学历生仅占不足20%,说明学校更倾向于留学生教育的长期规模效益,短期的留学生学习实践交流活动还应进一步加强。

图2 全国与S大学学历生占比对比图

从图3可以看出,S大学和全国高校在来华留学本科生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上较为相似。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目的国,国际学生中研究生占比超过45%,其中博士研究生甚至超过37%。[15]而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比相较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来华留学教育层次还需进一步提升。而S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就更小,几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图3 全国与S大学留学生教育层次对比图

就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情况与该校同省其他高校横向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S大学来华留学学历生总人数仅次于该省的W大学(部属院校)、K大学(部属院校)和WL大学(部属院校),居全省第四,但研究生总人数上述三校分别为865人、1511人和775人,S大学仅61人;在全省留学生人数排名前十的高校中,S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最少。由此可见,S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该校国际化程度、来华留学教育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要求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定位还极不匹配。

表1 2019年全省来华留学生人数统计表

其四,来华留学专业选择受学历层次影响明显。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包含14个学科门类。文学(汉语)、工学、西医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专业是来华留学生的热门选择,但不同学历层次的来华留学生对专业有不同的偏好。来华留学生的学历层次越高,对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的偏好也更加明显。本科生中临床医学、工学和文学(汉语),尤其是临床医学最受欢迎。[14]

S大学已招收来华留学生学历生的专业共有26个,本科层次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排名前十依次是:临床医学类、电气类、水利类、土木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计算机类、药学类、公共管理类、机械类。硕士研究生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排名前五依次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土木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博士研究生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依次是: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S大学文学(汉语)、艺术、理学、法学(硕研)等专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图4 全国与S大学本科生专业分布对比图

图5 全国与S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对比图

由上可以看出,S大学各学院各专业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充分,有的专业生源广泛但招生指标有严格限制;有的专业仅有个别留学生,开课成本太高,个别指导质量又得不到保障,学生日常管理缺位;有的专业明明有市场但招生规模却逐年萎缩。

其五,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来华留学总人数中占比合理。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63,041名来华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12.81%。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以学历生为主,人数占比达89.86%。[14]

S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共计1256人,其中,自费生656人,占总人数的52%,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8%;获得省政府奖学金的有224人,占总人数的18%,获得学校/学院奖学金的有279人,占总人数的22%,奖学金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48%。

图6 全国与S大学博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对比图

由图7可以看出,国家层面统计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来源还比较有限,相比之下,S大学的奖学金来源结构比较合理,一半以上的学生为自费生,另外48%的学生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占比相对合理。但无论是中央政府、省政府、还是学校层面的奖学金,都属于政府奖学金,地方学校应在此基础上,思考更多的奖学金渠道,如外国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

图7 全国与S大学奖学金情况对比图

三、聚焦提质增效,注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1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留学市场上的竞争力亦逐年增强。高校的国际教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力争在国际教育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华留学教育任重道远,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种问题,必须全面提质增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内涵

提质增效概念常用于经济、管理、产业等领域,指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统筹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17]教育提质增效更加关注学校各层次、各学科、各学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进一步聚焦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适当的规模是基础,没有规模,质量将无从谈起;没有规模,效益更无从谈起。不讲质量,将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规模效应后,提升质量成为关键,创造效益成为目标。

地方高校达成来华留学教育的提质增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和区位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专业知识扎实、道德情操高尚、知华友华爱华的世界优秀青年,打造高质量的来华留学教育(见图8)。另一方面,发挥各专业学院积极性,主动探索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求得规模与质量的最大公约数,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打造高效益的来华留学教育(见图9)。

图8 高质量的来华留学教育

图9 高效益的来华留学教育模型

2.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实施路径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在突破50万规模的关键时期,又面临新冠疫情给国际教育市场带来的巨大挑战。高等院校在来华留学教育存在学历生比例不高、来华留学优秀人才使用力度不大、奖学金资助体系不够灵活等问题,更面临着品牌提升、市场定位、资源缺乏、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18]要想突破瓶颈,实现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首先是理顺管理机制。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综合大学采取“独立建制”管理体制,即单独建制留学生院或国际/海外教育学院等机构,统筹并直接管理来华留学生的一切事务,留学生院(或类似机构)一般设有专门的招生、教学、学工、短期项目、财务、后勤管理(或外包后勤服务)等办公室,某些学校还聘有一批专任教师(一般是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直接面向留学生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各学院仅负责派遣专业教师授课。也有部分高校,尤其是专门院校(如医学、农学等),采取“分权趋同”管理体制,即由国际/外事部门统筹,将来华留学生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趋同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由各学院负责留学生的各方面日常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其职能范围内的留学生相关工作。以S大学为例,全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教学、学籍、毕业、日常管理与服务等各项事务由学校分管外事的校领导统筹、国际学院归口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相关事务的参与和协调,各相关学院负责本院各层次各专业各类别留学生各方面事务的具体日常管理。

两种体制各有利弊,如“独立建制”体制,可以节省沟通协调的行政成本,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快速扩大规模;但不利于来华留学生融入大学校园、与中国师生的互动交流。对于“分权趋同”体制,有利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激励学院之间的竞争;但因各部门各学院需充分配合,要求各部门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其间的沟通协调成本较高,容易形成内耗。总之,无论采取“独立建制”还是“分权趋同”体制,都应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目标规划与发展阶段。

其次,完善奖助体系。奖学金是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调查显示,70.1%的留学生表示,只有在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下才愿意来华留学,能否获得奖学金,甚至已经成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学生选择是否来华留学的“首要决定因素”。[19]作为地方高校,S大学留学生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的绝对人数比部属高校少,但在学校占比却很高。例如,在2019年招收的231名留学生新生(长期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有42人,占新生人数18.2%;获得湖北省政府奖学金的有87人,占新生人数37.7%,获得学校奖学金的有63人,占新生人数27.3%,自费生39人,占新生人数16.9%。由此看出,除16.9%的自费生和部分学校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中含少量学院奖学金)外,各专业在留学生招生工作中对奖学金依赖度极高,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在申请各级政府和校级奖学金的同时,应创新奖学金配套机制,通过设立学院奖学金、导师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杰出校友奖学金等项目广开经费渠道,用以吸引和资助各国优秀青年来校求学,逐渐摆脱对单一路径的过度依赖。同时,通过各类校企合作和科研项目,增强来华留学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自身的造血功能。

另外,进一步聚焦教育质量。来华留学教育在世贸协议中被列入服务贸易的大范畴,具有商品市场的某些特征,为此人才培养质量是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生命线。对辛苦招收来的留学生,教育不好、服务不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走向来华留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是开发更多更受留学市场欢迎的教育产品。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充分调研国内外对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结合专业特色与生源市场需求开发更多来华留学项目,短期项目如专业夏令营(冬令营)、实习工作坊等各类交换、交流、游学项目,长期项目如以某一层次某一专业为突破口、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2+2、3+1或1+2+1)、中外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灵活采用“订单式”“n+n”“学工交替”等多种培养模式,[20]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19]理念制定适合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更加注重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最终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更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才是吸引留学生的第一要素。[19]实际教学中,学校应落实好任课教师的教学责任,尤其在新冠病毒深刻影响国际学生流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背景下,应加大投入,建设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与教材、英文授课线上平台、留学生实践教学线上平台等必备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加强对留学生课堂纪律和学习纪律的执行力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时处罚甚至淘汰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学生。[19]从根本上提升留学生能力与教育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形成口碑效应,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最后,注重服务质量。来华留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全球教育市场的一部分,学校不宜把中外学生完全等同,除了上述过硬的教育质量以外,还应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以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的世界优秀青年来华留学。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通力配合,在严格遵守国法校规、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文化差异,为来华留学生做好教学服务(参考资料、学习辅导)、安全保障、后勤服务(住宿、餐饮、场馆)、手续办理(签证申请、财务缴费、保险理赔、学历认证、各类证书证明等)、日常管理(奖勤助贷、身心健康、文体活动等)等各方面的工作,以管理育人,以服务育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给远道而来的留学生提供生活便利、传递家的温暖,完成来华留学教育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让留学生们从情感上真正融入中国故事、认同中国价值,愿意向更多的亲朋好友推介中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1.紧跟形势,把握政策

作为地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紧跟国际国内两个形势,把握国情校情两个实际。从国际上看,新冠病毒肆虐,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同美国、印度、非洲各国、欧盟各国关系也正经历考验,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战略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动荡,国际学生流动受到上述因素影响。为此国家接连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各高校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结合各自校情,依法依规对外公布学校的概况、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奖学金情况、毕业就业等相关工作,扎实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

2.广泛宣传,注重规模

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主要是靠传统的纸质宣传材料、学校英文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传播广度和深度都很不够,[19]而能够真正触及潜在生源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招生咨询机构和现有留学生或校友。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应充分解放思想、创造条件,广泛联系中外政府机构,如留学基金委、驻外企事业单位、外国政府留学管理机构、外方合作院校等、中外民间组织等,甚至有影响力的个人,如中外师生校友等各类友好人士,尝试在海外国际化社交平台上进行宣传和展示。在社交平台的选择上,还要考虑目标生源国的差异性,注意选择在该国年轻人中最流行的社交平台。[19]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必须注重服务的公益性和信息的准确性,这是遵循国际贸易中普遍接受的契约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进校后严格管理的根本遵循。还可聘请专业团队制作宣传片,让目标国家受众充分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优势特点、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同时,教学学院应当制定并定期更新本院各层次各专业宣传资料,并建设完善中英文网页,有条件的还可制作微视频,详细介绍各专业录取标准、奖学金政策、费用标准、导师简介与联系方式、培养方案、评价机制、毕业条件、就业去向、招生咨询联系方式等来华留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各类相关信息。

3.严把入口,保证质量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入口到培养到毕业等各环节,争取做到“五化”。一是流程化。形成可视的招生流程、审核流程、录取流程、转专业流程、签证(签注、居留许可)申请流程、请假流程、休学流程、返校流程、退学流程等等一系列流程图;二是标准化。科学合理设置各类考核标准,如录取标准、奖学金授予标准、语言水平标准、学术水平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答辩资格标准等;三是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来华留学生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纳入信息化建设,用最新的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取代原始的人工值守、纸笔记录模式;四是数据化。基于信息化的管理,做好实时统计与变化监控,如申请统计、录取率统计、转专业统计、每学年(期)成绩分析、毕业率统计等等,通过观察变化趋势来指导现实工作并预测未来发展;五是常态化。在招生宣传阶段,学校应充分掌握目标生源市场信息,加强与生源基地的常态联系;在教育培养阶段,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留学生分散在境内境外、校内校外,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校也应与每一位留学生保持联系常态化,摸清其地理位置、学习状态、身心健康状况等;在毕业离校以后,更要保持联系的常态化,这样才能不断充实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校友库,争取最广泛的“民心相通”,也为下一步生源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4.趋同管理,功在日常

来华留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一部分,在培养质量与毕业要求上应与中国学生一致。在趋同管理的同时,学校应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的文化差异,不应把趋同管理理解为等同管理,造成狭隘的绝对趋同化。例如,在中外学生的教育公平性问题上,应充分理解教育对国内学生是社会福利与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而对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的一种产品,必须以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取胜。在招生录取上,国内学生必须参与全国统一的高考,而国际学生采取国际通行的申请审核惯例。在奖助学金体系方面,我国对国内学生设有完善的奖优助困体系;而对留学生,一般不存在助困体系,只有按照各国通行的做法,设有定向投放的奖学金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住宿条件方面,向中国学生提供的是适应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普惠性廉价住宿保障;而向留学生提供的则是准商业性的住宿服务。[21]中外学生管理的文化和制度差异不知凡几,这要求学校一定要做到依法治校,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的同时充分告知、充分普及法律法规,同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留管理漏洞,形成闭环。

5.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为落实上述各项措施,学校应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如搭建好中英文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官方境外社交账户等,同时应避免“重申报轻建设”或“重建设轻维护”陷阱,专人管理、定期更新维护好各类平台,把学校新的资讯、好的做法传达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吸引优质生源。同时,建设好管理服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楼栋门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并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把学校管理人员从考勤核查、催缴欠费等日常杂务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来华留学教育的信息化。

6.结合实际,勇于创新

来华留学教育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开拓性更强的工作,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地方高校应彻底摒弃望天收和等靠要的思想,结合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从学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阶段与发展要求的特色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奖学金留学生专业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