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卉琪,徐飞,张煜琦
(1.珠海科技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0;2.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商学院,吉隆坡 八打灵再也 47810;3.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澳门 999078)
截至2019 年,我国已有20 多个省将旅游业列为经济领域发展方向上的主要战略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业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1]。旅游业是依赖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业,因此,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5]。鉴于此,由旅游资源和场所提供支持力的旅游经济应当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6],但在实际中,由于存在地域发展差异等现实因素,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带经常会出现旅游经济发展滞缓的现象,这种现象即空间偏差[7]。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8]。空间偏差理论源自20 世纪60 年代,由学者约翰卡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对城市发展水平与弱势人群的空间居住以及就业问题之间产生的空间偏差进行了详细阐述[9-10]。
现阶段,空间偏差理论已经逐步普及并被运用到对旅游区位、出国旅游、文化行业领域等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要素的空间偏差研究当中[11]。文章发现,中国学者针对旅游领域空间偏差问题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国家层面,研究对象则主要选择我国中部地区以及一些旅游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研究方法基本选用重心模型和二维矩阵分析法两种,这两种方法也是大部分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12-13]。
一直以来,贵州省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称,在这种独特的天然旅游资源带动下,贵州地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产业之一[14-16]。为了能深入了解贵州省九个市州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实际情况及其相应特点,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各旅游产业优势市州作为研究目标,以其旅游领域的资源、区位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重心模型与二维矩阵复合分析模型,对3 个旅游相关的经济要素所呈现出的不平衡现象进行实践分析探索,以期能够获得贵州省旅游行业在资源、区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空间偏差特点,进而为贵州各市州旅游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
文章与贵州省旅游业相关的资源以及收入方面的数据均源自2019 年贵州省发布的《贵州统计年鉴》;与贵州省旅游业相关的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数据均源自2019 年贵州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关统计报道。
1.2.1 构建指标指数
1.2.1.1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具有较大差异,为衡量地区单位面积生物丰贫程度,文章采用旅游丰度指数公式[11]来计算资源丰度指数:
式中,RIi为i地区的旅游丰度指数,Qi为i地区的旅游资源数量,Ci为i地区的旅游资源品,所有数据均无量纲。
1.2.1.2 旅游区位指数
文章采用高速公路1 级、2 级、3 级公路里程作为区位可达性的测量指标,并对不同公路类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公路里程标准值[6]可由式(2)计算得到:
式中,Lij为i市j类公路的里程标准值,xij为i市j类公路的里程数。
1.2.1.3 旅游经济指数
旅游经济指数的计算公式[11]如下:
式中,TIi表示i地区的旅游经济指数,Ti表示i地区的旅游总收入。
1.2.2 旅游空间错位测度方法
1.2.2.1 重心模型
为了能够对所研究地区在旅游业的收入、资源丰富水平以及区位三方面的偏差水平进行有效反馈,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进行运算[2]。倘若上述三方面呈现出重心一致,则表明发展程度良好;倘若呈现出重心偏差,则表明需要通过相关优化对策对其进行整改完善。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S,YS)代表收入重心的坐标,(Xi,Yi)代表各市州行政中心坐标,Si表示i地区的旅游收入指数,n是贵州总的城市数量。综上所述,运用重心模型可以得出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水平重心(XR,YR)以及区位重心(XD,YD)。
1.2.2.2 二维组合矩阵
二维组合矩阵能够比较精确地对两个元素之间的实际偏差情况进行反馈[2]。倘若收入水平表现较为优异,资源或场所表现较为劣势,出现的就是偏离—正错位区位现象。倘若收入水平表现较劣势,资源或场所表现较为优异,出现的就是偏离—负错位区位现象。如果两个比较的实际数值均呈现出较高水平,那么就出现了同步—双高区。
2.1.1 三种指数的比较
文章通过收集和归纳相关数据资料,计算得出贵州省九个市州在旅游收入、资源丰度、旅游区位三方面指数数值结果,见图1。
图1 贵州全省旅游行业资源丰度、收入及区位指数情况
由图1 可知,贵阳各项指数数值水平均较优异,主要是因为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交通条件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其旅游资源较为全面丰富,所以旅游收入水平表现优异。贵阳的中心极化现象十分显著,其对省内其他城市展现出的主要引领作用是强大的,主要是因为贵阳市在城市旅游和经济资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此召开的国际会议,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收入的增长。从另一方面来说,贵阳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了该省旅游业的中心,其在全省范围内的旅游业中位于垄断地位,导致省内行业中心两极化现象非常显著。
安顺离贵阳比较近,与贵阳具有相同的地理位置优势,当地旅游资源丰富且闻名遐迩,因此旅游收入水平可观。从三个指标数值展现出的情况综合来看,安顺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潜力,此地区在旅游发展方面尚有开发余地。
遵义和黔南州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旅游资源认知度高,从中获得经济收入高,但其布局条件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铜仁、毕节和六盘水的运输条件比其他市州的运输条件好,但旅游经济收入低。针对上述情况,铜仁可利用其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显著的地理优势,大力挖掘旅游业市场,而毕节和六盘水的资源相对较少,应当拓展思路挖掘更多的旅游相关资源,以提高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2.1.2 重心错位程度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资源的丰度重心与旅游经济收入因素之间的不匹配程度相对较小,但其与区域几何中心进行对比则呈现出北偏东朝向偏离的趋势。旅游业的资源丰富水平、经济收入水平以及区位情况在重心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与几何中心相比,旅游区位的重心呈现出偏离趋势。现阶段,铜仁旅游胜地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极大程度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资源丰度以及旅游经济收入的重心呈现出偏离趋势。遵义地区交通领域的可挖掘发展能力较强,大大提高了该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且将旅游景点的重心导向方向偏离。旅游经济收入的重心和区位因素在经纬度朝向呈现出最大水平偏差,旅游区位重心和地区中心出现最大水平偏差。
2.2.1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与旅游收入指数组合类型分析
资源丰度对地区旅游经济收入会产生较大影响,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与旅游收入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资源丰度指数与旅游收入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分析
续表
如表1 所示,旅游收入指数与资源丰度指数组合类型可以分为同步—双高区、偏离—正错位区以及偏离—负错位区。其中贵阳、遵义、黔南州、安顺和黔东南州均归属于同步—双高区,上述五个地区均是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并且这些地区还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广泛的消费影响力。毕节属于偏离—正错位区,此地区虽然旅游资源很少,但旅游经济收入水平却呈现出良好趋势。铜仁、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均是偏离—负错位区,主要是受旅游资源不足、质量低、不具备消费吸引力、收入水平不可观等因素影响,但是上述地区同样具备较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黔西南州和六盘水的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同样是由于区位条件不具备显著优势,旅游资源丰度相对较低,可持续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2 旅游收入指数与旅游区位指数组合类型分析旅游收入指数与旅游区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旅游收入指数与旅游区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分析
如表2 所示,旅游收入指数与旅游区位指数组合类型可以分为同步—双高区、偏离—正错位区、偏离—负错位区以及同步—双低区。贵阳和安顺的旅游经济收入以及区位的匹配归属类型均是同步—双高区,主要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改善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旅游经济收入水平较高。这表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对旅游行业经济收入水平具有较大影响,而地理条件同样属于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阶段,遵义、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等的旅游经济收入迅速增加,但上述地区交通发展还较为滞缓,不利于当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上述地区均属于偏离—正错位区。在这些地区中,黔东南州通过积极实施保护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提升营销服务水平等举措,不断提升软实力,加快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
毕节、铜仁和六盘水均属于偏离—负错位区,其区位优势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毕节和六盘水应该基于其旅游胜地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活用旅游资源的发展可能性;铜仁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缺乏营销宣传而“不为人知”。
黔西南州是同步—双低区,这一地区旅游资源很少,区位情况不占据优势,所以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来看,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地方是其中心城市贵阳。贵阳作为旅游开发中心发挥了强大的“两极化”作用,结合2020年贵州省统计年鉴,贵阳拥有的5A 级景点占据全省一半左右,旅游收入更是占全省的60%以上,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主导引领作用。这与贵阳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综合来看,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较好。而位于贵州省市县区地带的一些旅游胜地,由于交通及硬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则表现出了旅游资源可访问性较低的状况,并且由此导致其全面开发的利用成效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通不便所致。
资源丰度和布局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空间偏差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基础设施、消费者服务水平以及目标客户群体市场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关注。总体而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充分调动贵阳的核心推动作用,通过深化落实全省旅游业发展,开发其他旅游中心或是具有带领力的地区;进一步强化省内旅游产业综合开发机制,提升旅游业的各项开发能力,加强对旅游相关文化以及资源的提取和保护。具体而言,贵阳及周边区域要利用好对应的交通布局优势,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贵州省的毕节、六盘水要积极利用旅游胜地所展现出来的优势,通过交通布局促进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推动旅游业持续稳步发展;遵义、黔东南州要切实运用地理优势,深度落实、发掘并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动旅游业稳步向好发展;黔南州要依靠自身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结合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搭建,进而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分析贵州省各市州三个指数的空间失衡,有利于推动建立基于不同地方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并深化落实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转换关系的实现,进而对旅游环境进行科学规制,最终实现贵州省各市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另外,贵州省旅游业的不断完善发展带动了旅游空间模式的变更改善。然而,鉴于选择的研究标准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等相关因素的制约,文章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三大要素即收入、资源丰度、区位的实践配置以及重点发展地区的拓展情况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贵州省各市州在旅游行业方面的收入、资源丰度以及区位的重心均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偏差现象出现。从纬度来看,旅游经济收入高的主要发展地区与地区几何中心之间的偏差呈现出最大水平,从经度来看,旅游区位和地区中心之间的偏差呈现出最大水平。与地区的几何中心进行比较,在重心方面旅游经济收入和资源丰度均呈现出向北偏东朝向偏离的趋势,并且偏离位移极为靠近,旅游区位则呈现出北偏西朝向偏离趋势。
在三种指数呈现出来的各种组合当中,贵阳和安顺是双高区,黔西南州是双低区,遵义、黔南州和黔东南州是正错位区,铜仁、毕节和六盘水是负错位区。贵州省旅游资源、区位以及经济收入的空间偏差现象反映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实践举措的具体成效。现阶段,随着城际交通的不断发展,各市州逐步呈现出相应的区位优势,这使旅游行业经济收入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