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何刚教授
郭沫若史学虽然不再是当下的学界研究热点,但在一批学者的坚持下仍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在研究领域上还有新的拓展。其中,将郭沫若与同时代的学术名家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对郭沫若史学的评论、接受、研究历程进行纵向的学术史梳理;从思想文化史角度再审视郭沫若的先秦诸子研究、传统思想文化观等,是较为引人注目的。本期本栏目的两位作者——周书灿教授、杨胜宽教授,在这些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学术贡献。周书灿教授近年来对郭沫若与“甲骨三堂”、《古史辨》史学、徐中舒史学等的学术关联进行比较研究,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经学史学化”,郭沫若与社会史论战、中国古史分期论争,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郭沫若古史分期理论的论辩,改革开放以来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波谷形走向和趋势”等,进行学术史梳理。他的研究有助于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认识郭沫若史学;杨胜宽教授近年来则集中对郭沫若的先秦诸子“批判”进行全面检视,包括郭沫若对老子及《道德经》、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法家、稷下黄老学派等先秦诸子和学派的评价问题。他在研究中既注意长时段考察郭沫若先秦诸子认识和评价的复杂变化过程,又与他所处的20 世纪动荡求变的特殊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关联起来,分析其思想文化观点、学术话语逻辑、身世经历等方面的深刻原因。他的研究多不同于学界过去在此问题上的一些惯常思维和观点,给人以启发。
本栏目这一期刊发的两篇文章是他们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论黄现璠对奴隶社会肯定论的批判与先秦社会形态理论重构》一文,以黄现璠先生《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兼论世界古代奴及其社会形态》一书为例,对黄氏批判郭沫若先秦社会形态理论的动机、旨趣及其重构的先秦社会形态理论价值与局限等问题,进行了举证详细、客观明确的论述。这对于当前中国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的推进,对于进一步认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地位作用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郑国大夫邓析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欲改旧制,私造“竹刑”,聚众讲学,承揽诉讼。其言论思想流衍于世,影响深远。但在郭沫若的先秦诸子研究中,邓析基本上是缺位的,各种原因值得探究。《从郭沫若的误解说到邓析对古代法制建设的特殊贡献》一文,对郭沫若写作《名辩思潮的批判》时将邓析与传承墨学的“南方之墨者”之一的邓陵视作一人的误认及其依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由此肯定了邓析的法制建设贡献和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历史坐标。
总之,周、杨二位教授是近年来在郭沫若史学研究领域用力较勤、成果颇丰的代表学者。他们在本期所刊发的这两篇文章,或对郭沫若史学研究进行再研究,或对郭沫若史学中过去不曾注意的一则史料误认进行再辨析,论据兼备,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