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婷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从构图上看,此图首先由近及远,由近处的庭院之椽延伸至高处的碧绿天色,随后由高及低,从天色到槐树叶底,朝东细数日光,最后落至庭院破壁腰中,静对墙角牵牛花,牵牛花底下还长着秋草。作者从整体之景的描摹再延及零碎之物的刻画,放眼而去,“庭院之秋图”完整自然,零散有序,错落有致。从颜色上看,此图淡雅素丽:背景为北平碧绿的天色,槐树底漏下的日光是暖黄色,为暖色调,而牵牛花为蓝朵,则是冷色调,色调冷暖中和,使得画面颜色十分和谐。从结构上看,此图呼应了作者开篇所言北国之秋的特点:碧绿的天色表现了北国秋的“清”;“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侧面突显北国秋的“静”;庭院角落处疏落的秋草,体现了北国秋的“悲凉”。因此,无论是从构图、颜色亦或结构上看,这幅图都将北国之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郁达夫再逢北国的秋时,选取北平秋日里稀松平常的自然景观,又在简单的意象前加上了量词作限定,塑造了北国之秋的典型环境,传达出作者彼时偏安一隅的悲闲之意。
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联想起了秋的点缀——北国槐树的落蕊,于是建构了第二幅秋景图——“秋槐落蕊图”。槐树落蕊铺满地,扫街工人打扫后,在灰土里留下了扫帚的痕迹,让他感到清闲且落寞。
作者在“庭院之秋图”中提到了槐树,而在这幅图中便详写其落蕊,建构了一幅绘声绘色的“秋槐落蕊”动态图。在该图的建构过程中,作者充分调动了多重感官:首先是视觉,早晨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都是,由此可猜出之前有秋风拂过,之后是嗅觉与听觉,没有任何气味,也没有一点声响,最后是触觉,只有脚踩落蕊“一点点”细腻柔软的感觉,之所以声音与气味一点都没有,为的是突出那“一点点”的触觉。这幅动态图的轨迹以槐树落蕊为迹点,动态顺序依次为落蕊铺满地、脚踩满地蕊、影下扫落蕊,其终点落在了落蕊被扫后在灰尘中留下的条条丝纹,让作者看着虽清闲但也有一丝落寞,这落寞的感受犹如秋风扫落叶般悲凉。
槐树落蕊从凋落铺满地到被扫走的整个动态过程中,作者用了不少量词加以连接:“一点点”的“点”、“一阵”的“阵”、“一条条”的“条”。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量词,在情感表达效果上却别有一番滋味。最开始是秋槐落蕊铺满地,脚踩上去“一点点”细微的触觉。“点”同样是名量词中的不定量词,重叠强调少量,表示“量极小或极少”的意思。“一点点”的触觉,脚踏上去,连一点声响都没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作者为何要写?笔者认为,郁达夫书写这细腻之处,意在从侧面突出他心境的宁静与闲适。落蕊铺地之后,扫街工人在树影下“一阵”打扫。“阵”为动量词,表面上用于强调劳作工人扫街的行为量,实际是表动作延续的时间,并不是计量扫街的实际次数,可以理解为具有模糊义。扫街工人扫落蕊,这个动作不是短暂地挥舞几下,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一方面说明落蕊的确铺得满地都是,另一方面表明作者在此处停留了一阵时间,占据了一定的时间量,表现出作者此时清闲无事。最终扫街后留下了“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条”为描述“条状物”的个体量词,用于修饰扫帚的丝纹,严谨而准确,给人以扫帚丝纹具体的形象感,“条”的重叠使用,表“逐一”的意思,故而整句话细化了扫帚的丝纹在灰土上拂过而逐一留下的痕迹,这痕迹被作者清晰地描绘出来,让他感觉既细腻又清闲。
在“秋槐落蕊图”中,作者主要构建的意象是秋槐落蕊,精妙地选取的量词“点”“阵”“条”,不仅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还表现了他由“一点点”触觉的平淡心境到后来细审地上“一条条”帚痕后内心的落寞。
文章的第六至第十自然段建构了“秋雨闲人图”。在构图之前,作者先对比了南北的秋雨,突出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更像样”,接着详细刻画了都市闲人在桥影里闲谈秋雨的片段。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从作者建构的此幅图中可以看出,画面均为动态取景,时间设置到北国秋雨后,主要场景为都市闲人的生活片段。“一层秋雨一层凉”,北国一阵凉风袭来后,秋雨便落下,雨后天晴,都市闲人在斜桥影里随处而立,用方言谈论着天气转凉了。作者对都市闲人生活俗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其细节之处在“层”和“阵”两字错韵的表述:原本应是“一阵秋雨一阵凉”,但北方人受方言的影响,念成“一层秋雨一层凉”,这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北国秋的“清”即“清凉”。
无论是秋雨后立在桥头的都市闲人,还是互谈着“一层秋雨一层凉”的熟人,都是那么的悠闲自得。作者留意到这些生活片段,而又以轻快自在的笔调写出,似乎透出他的羡慕与追随之意。这或许与国民党不断制造白色恐怖,以至于作者不得不游山玩水、消极避世有关。
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作者提到了北方的果树,建构了“秋果枣树图”,主要是写北方的果树奇景——枣子树,从枣树萌芽到枣子成熟,而后枣叶凋零的全过程。
“秋果枣树图”建构了一幅丰收的秋日图景。作者认为北方的果树也是一种奇景,第一就是枣子树,虽寥寥几笔写的是枣子树的生长环境以及枣子的形态和颜色,但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前面建构的秋景图中意象多为冷色调,显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而这幅图重点在枣子树的全盛时期,色调为暖色,突出北国的清秋佳日。秋天虽是万物慢慢凋零的季节,但同样也是收获的季节。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抒发了自己对北国金秋的喜爱之情。
本段落的意象主要是枣树,而修饰枣树的量词只有“株”: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树“一株株”地长大起来。“一株株”是个体量词“株”的数量重叠,重叠后表递进之意,意为“每一、逐一”,突显了枣子树萌生的生命力。量词的运用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面对这“一株株”富有生命力的枣树,作者又是何种心境呢?在另一篇散文《一个人在途上》中,作者也曾提及枣树: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建构了北国秋景图,而量词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塑造典型环境,二是传达审美体验,三是抒发特殊情感。具体而言,在“庭院之秋图”中,有泡“一碗”茶悠闲赏秋的描写,同时也有“几根”秋草衰败状态的刻画,这是作者对北国秋日环境的塑造;在“秋槐落蕊图”中,有槐树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一点点”柔软触觉的闲适,也有落蕊扫后留下的“一条条”丝纹的落寞,这是作者在抒发内心的悲闲之情;在“秋雨话凉图”中,有秋雨后都市闲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片段,也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叹,这是作者审美情趣的表现;在“秋果枣树图”中,有对“一株株”富有生命力的枣树的喜爱,也有西风起、枣叶落的悲凉,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是哪一幅秋景图的建构,量词都不可或缺,因而我们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量词具有不可或缺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