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途径探究

2022-03-24 00:48杜宾成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地人地协调观核心

杜宾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列四要素之首,这充分说明其重要性。人地协调观强调培养学生认清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认清人口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全球生态安全等关系。在地理学科当中,人地协调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观念,其中包含着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等等。纵观高中地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地协调观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直有着被认知的传统。但是,普通高中的地理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更重视地理知识的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当中,将人地协调观明确提出来并作为组织要素之一,面临着如何落实人地协调观问题。考虑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贯穿于各部分课程内容之中,也是学业质量检测的依据和考试评价的标准,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

一、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理解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地协调观,可以形成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的认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地协调观可以发挥其引导学生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变化,认识自然界之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反作用等。从中观的角度来看,需要学生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能够结合国家某一地域的生态环境,理解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应当能够立足于具体的人地关系,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理解人地协调。总的来说,对人地协调观的概念理解,应当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思想,构建人地协调观内涵体系框架,从而认识地对人、人对地和人地协调等维度,形成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理解。

在“地形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内容当中,可以通过插图给学生呈现我国的一些基本地形,如里下河地区的平原垛田、呼伦贝尔的草原、赣南秋林果园、武夷山杉木林等。这些都是非常具体、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地形,可以让学生对人与地的关系产生直接认识,从人地协调观来看,这就是微观视角下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形成中观和宏观角度的理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

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既依赖于准确的理论理解,也需要自己的实践探究。笔者在探索过程当中,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由生硬到相对熟练的操作过程。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途径可以描述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强化感性认识,同时可以考虑综合利用课外、校外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综合体验的过程中,形成關于人地协调观的感性认识,并最终上升为人地协调观素养。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就是:给学生创设时空结合的学习空间,通过教学设计的优化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利用课内外的结合促使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素养。

在“地形与人类活动”中,当从微观视角通过对学生相对熟悉的地理知识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跟进:

给学生呈现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判断我国耕地主要层面集中地分布于哪些区域?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如此分布?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主要就是理清耕地的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耕地具体包括草地、水田、林地等,但这时学生的认知还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认知。当用上面两个问题来驱动学生时,学生所形成的认识就能更加深入一步,能够理解耕地的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奠定了学生对人地关系认识以及人地协调观素养形成的基础。

对于地表形态对运输方式的影响这一知识,学生在生活当中有所体验,但是却没有形成显性认识,此时明确让学生探究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以及路线布局的影响,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探究过程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并引导学生探究,课后学生借助于网络或其他工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那么学生自然能认识到平原地区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而河网密布的地区则可以开发更多的水运,山区则需要铁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山区地形复杂,而不同的地形之上要想建成铁路,就必须不断提升铁路建造的技术。此过程中,学生对人与地之间关系的认识,既具有一定的广度,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非常充分。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深化人地协调认识。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关键在于学生对“协调”的理解。所谓协调,实际上是地理资源能够发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人类在利用地理环境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学生在反思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习后续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等知识的时候,他们就能综合考虑在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者间接影响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最大程度上减小负面效应。也有学生提出,在破坏之后应当有跟进的治理办法。这时学生能自然想到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说法,想到这些概念,就说明他们能够将人地协调观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

三、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实践反思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所谓核心素养,其实首先是一种素养,又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说人地协调观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形成的。有些课堂上确实出现了贴标签的情形,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同时融合人与地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完毕之后就告诉学生要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这种教学实际上无意当中又将地理学科推向了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这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一定是基于知识教学,同时又超越知识教学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相应的素养,这则需要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建构。判断学生相应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养成,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提供的变式,让学生进行判别,如果学生能够用人地协调观去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那就说明该核心素养要素已经初步落地;如果不能,那就需要借助于后续的知识教学再次循环原有的教学过程。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学契机,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教学要深入反思。

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人地人地协调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神秘的玛雅文明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安顺喀斯特地貌与苗族文化的 “人地”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