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对话”课堂生态,让“思辨”真正发生

2022-03-24 23:04赵迪晖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穿针引线思辨

赵迪晖

摘 要:大量案例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着大量的欺骗性,尤其是在第一学段,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三次磨课经历来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有价值的互动,通过师生间的“深度对话”,让学生的“思辨”活动真实发生。

关键词:“深度对话”;“思辨”;认识时间;穿针引线

最近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三次磨课,让我意识到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过程可能是失败的,而抑扬顿挫、峰峦起伏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成功模式。

【初试】——行云流水?还是困难重重?

由于本课时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钟面结构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时间的认读,因此在设计中我并没有安排多余的前测活动,而是直接安排了如下的主要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复习回顾钟面结构和整时读写

情景:光头强过生日了,他安排了一份生日派对时间表:

1.试着读出4个时刻,板书记录错误的认读。

2.出示一个钟面回顾分针、时针及钟面特征。

二、教学分针走时特点和认分针的方法

(一)教学分针走时特点。

(二)教学认读分针的方法。

(三)用不同的方法熟记钟面上每个数字代表的分钟数。

(四)强化认读每个数字代表的分钟数的练习。

三、教学分钟和小时的关系

四、认读几时几分

1、以 2:30 为例,初步体验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2、进一步提炼归纳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3、认读 3 时 50 分。

【行云流水?困难重重?】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不同的4个时刻即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的内容。在新授部分我非常细致的安排了多个环节来达成分针走时特点、60分=1时、认读几时几分等教学任务,甚至在各个环节安排了多次的重复练习,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顺利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和步骤有条不紊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然而,在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时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重点的认读几时几分的练习上,学生出现了各种错误,大部分学生的错误情况是这样的。

看起来非常顺利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过程,其实达到的效果非常的不好,甚至反而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制造了重重困难,层层障碍。思来想去,原因有二:

一是错误预判了学生的起点,定的起点过高,造成认知困难。

二是过多的环节设计,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虽然可以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但是学习始终处于浅表,缺少深度,更遑论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了。

【再磨】——虽有精彩纷呈,依旧值得推敲

根据第一次的课堂情况,我重新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程序。

课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钟面,并仔细观察钟面回顾钟面各部分名称和特点。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分针走时特点

1.用自己做的钟面指出1分钟,同步老师拿钟面教具从12拨1小格。

2.提问:分针走1小格表示什么?

3.用自己做的钟面指出5分钟在哪里?同步老师钟面从12拨到1。

4.每个学生下发一个钟面教具,分别拨一拨不同的5分钟。

5.提问:分针怎么走就是5分呢?

教学认读分针的方法

1.用教具钟面自由拨一拨不同的时间,要求分针要指向一个数字。

2.说一说自己拨的时间分钟指的数字代表几分?

3.活动:打开书本第 90 页,根据刚才的理解把钟面上每个数字代表的分钟数填写完整。

认读几时几分

1. 拿教具钟面边拨边尝试认读时刻。

(1)分别拨出2:30、3:05、3:50 三个时刻,同时板贴三个时刻。

(2)提问:這个时刻你是怎么读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2、进一步提炼归纳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提问:观察 3 时 5 分这个钟面,用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提炼:如果时针过了 4 呢?5 呢?8 呢?

总结:归纳出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钟。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这一次的调整中,我特别关注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让他们真切的去体验时间,感受时间。首先安排了制作钟面的课前作业,让他们对钟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学生展示的作品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起点,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大多数孩子认识了整时,个别有想法的孩子也已经知道了半时,但是对于时针和分针的相对位置还不是非常了解。

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因势利导,通过让他们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等活动设计,不断的强化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同时相应减少机械模仿操作,让他们自由的拨自己想拨的时间,形成丰富的教学素材。

这一次教学下来,虽然课堂看起来没有这么顺了,中间的插曲多了,有的孩子针拨坏了,有的孩子会问为什么要每次都让分针指着数字,能不能不指数字?还有的孩子自己会质疑自己3:50究竟是3时50分,还是4时50分,并且通过相互交流找到了答案。在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了生动的“思辨”活动,思维脱离了束缚,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了,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开悟】——师生“深度对话”,“思辨”真正发生

其实第二次尝试之后,教学效果应该说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我总感觉到缺少点什么?隐隐中还是觉得有可以推敲的地方。可不可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对话,让思维向纵深发展和拓展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继续调整主要教学环节,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呈现:

一、情景导入,引发学习需求

小明和小红两个人都是8时多到学校,但是小明迟到了,同样是8时多到的,为什么小明却迟到了呢?

生1:因为小红可能8时20分之前到的,没有迟到,而小明可能是8时21分,所以迟到了。

生2:他们的分钟数不一样,小明的更大一点。

生3:我们如果知道了小明的时间是8时几分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迟到了。

二、自由拨钟,整体认识几时几分

请学生拿出钟面学具,不作具体要求,随意的拨出一个时间,并展示交流。

师:请同学们展示你拨的时间,来介绍一下你拨的是什么时间,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1:我拨的是2:10,读作2时10分。

师:谁拨的时间比他的大?

生2:我拨的是3:20,读作3时20分,比他大。

师:还有更大的吗?

生3:我拨的是5:30,读作5时半。

生4:我拨的是7:42,读作7时42分。

师:真了不起,一个比一个拨的时间更大,2时10分这个时间你是怎么拨的呢?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时针拨过2,分针拨到2就是2时10分。

师:这里的两个2一样吗?

生:时针的2表示2时,分针指的2表示2个5分,就是10分。

师:也就是分针走了几小格呢?

生:10小格。

师:所以我们怎么来认几时几分呢?

生:时针拨过几,分针拨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我们可以把拨过几说成走过几。谁来说说7:42你是怎么认的?

生:时针走过7,分针走了42小格就是7时42分。

师:真棒,连42分也知道了。那谁能拨一个比4:10小一点的时间呢?

生:4:05。

师:再小一点。

生:4:00

师:再小一点。

生:3:55

师:3:55个时间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1:是4时55分。

生2:不对,应该是3时55分,因为时针还没到4,只是非常接近4。

生3:如果是4时55分,那应该时针很接近5才对。

【师生“深度对话”“思辨”真正发生】佐藤学提出教师倾听儿童发言的时候,应当着眼于:这个发言同该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是由谁的哪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儿童们借助自身的力量把发言连贯起来理解之前,教师需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堂的本质是互动,没有深刻互动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设计了更为开放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开放的操作中进一步的开放自己的思维,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让“思辨”真正发生。

通过对《認识时间》的三次磨课,也让我对如何避免教学流于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不做学生思维的偷盗者,要做启蒙者

俗话说得好,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作为老师千万不要用复杂的一道道的教学程序和流程来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把他们的思维紧紧的框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这样的教和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学到的也将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

二、不追求形式的多样,而追求活动的扎实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思考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起点,合理安排恰当的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通过动手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知识真正的内化,深刻的理解。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老师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只顾走课件,却不顾学生的真实体验,应该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学生与伙伴的学习与对话,学生与书本的相遇与对话,要做到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展开,这样才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正如特级教师周卫东所说:“好的数学课不应在各种所谓“创新”形式上卖力,不应在所谓方式方法的变革上折腾,而应本真地对待学科,真诚地面对儿童。”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猜你喜欢
穿针引线思辨
卢梅红:40载光阴献给“穿针引线”
以绘图法为学生构建物理实验探究思路“穿针引线”
爱过所有的庄稼
确认
“穿针引线”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