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祯
减负增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积极对现有的课堂模式、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不断提升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素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科学学科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培养小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的重要渠道。教师在科学学科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效率的降低和课堂教学负担的增加。因此如何实现课堂减负与增效,成为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基本原则
(一)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堂实施减负增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科学课堂中,带领学生亲自实践,提高其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多彩。减负不是减少教学内容,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是单纯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变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减负的本质,在降低学生负担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参与感,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丰富科学课堂教学手段
结合减负增效的具体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路,不断丰富科学课堂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新颖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融入其中,并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既减负又增效的目标。
二、小学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一)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是课堂减负增效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各章节的重难点,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四年级上册“水”为例,教师在备课阶段要领会教材的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可以将水沸腾、水结冰、水融化归为一个课时,将水溶解物质、加快溶解归为一个课时,混合与分离设置为一个课时,通过对多个内容统一归类的方式实现单元知识的减负增效。根据归类后的课时内容,梳理每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任务。如第一个课时学习的重点是水沸腾、结冰和融化,沸腾包括沸点等知识,结冰包括临界点等知识。教师可以将所有资料制作成“微课+任务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预习。学生只需要点开对应内容就可以直接获取到相关的资料,对照任务单完成知识的预习。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视频学习后还存在哪些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对照单元内容进行必要梳理,并分解重点、难点知识,利用“微课+任务单”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有效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二)小组合作推动,提升参与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散其思维,挖掘其潜能,丰富其学习体验,为实现课堂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助力。
以“运动与摩擦力”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小组合作中,首先,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准备纸盒、模板、托盘、垫圈等材料;其次,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依次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再次,用笔或者筷子作为滚木放在纸盒下,继续往托盘里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最后,为纸盒装上轮子,往托盘里继续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垫圈比较少的时候为什么木块不移动呢?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摩擦力,什么是运动,强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科学知识学习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开展实验教学,强化课堂实践
科学实验是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方式。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课堂实践力,提升其实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拓展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实验教学的特点,积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从实验的准备到操作,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
以“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例,设置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研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以先提出“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设想并尝试去寻找音高变化的规律,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首先,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位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其次,调整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最后,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通过亲身实践,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在验证过程中明白了影响弦的音高因素,从而主动投入课堂教学中,产生了更多的科学认知。科学课堂中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能将实验结果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科学实验的学习。虽然科学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以及实验材料,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降低,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堂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而提升了科学素养,促进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以“营养要均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括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占比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以及应占的比重。如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25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豆類及豆制品50克;烹调油和食盐占第五层,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克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通过平衡膳食宝塔让学生了解正常情况下的膳食饮食有哪些。学生对于膳食的种类认识比较清晰,虽然已经学习了千克和克的知识,但对于质量则没有清晰的概念,如6克有多少、40克有多少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指导,利用动态图的方式呈现,如奶制品300克,教师就可以用白板笔拖入一盒牛奶,展示牛奶的克重约为300克(250毫升);又如一个苹果为200克、一条黄瓜为150克等。通过每一种食物的动态呈现让学生了解到食物具体的克重,并对应到平衡膳食宝塔当中,引导学生了解每天的膳食应如何计算,将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膳食宝塔进行比较,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基于个人爱好的食品搭配思维方式,优化自己的饮食结构,制订符合自己的食谱,从而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保证营养的均衡。
(五)进行课堂总结,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进行课堂总结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课堂评价与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课堂所学的科学内容,包括科学原理、科学实验等,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对科学更加感兴趣,最终实现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适当地总结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落实减负增效政策、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课堂教学总结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和知识总结两部分。如在“认识温度计”一课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内容,也知道了如何读数。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具体的点评。如学生在气温计的读数学习中表现很好,但在学习体温计的内容时一些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不是很好,还需要继续巩固和加强练习。最后,教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读气温计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读数时需要注意什么?利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六)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
课后实践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并开阔学习眼界,让学生对科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并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探索,减轻其学习负担,提升参与积极性,为实现减负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科学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如针对食物中的营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价值。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并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又可以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对促进课堂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后实践活动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后探索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实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减负基础上的增效目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落实减负增效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丰富科学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制订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开展实验教学,强化课堂实践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能力;适当总结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在降低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既减负又增效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