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骗了自己。近日,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发表在《哲学心理学》杂志的新研究发现,自欺欺人有助于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仍能保持积极性。
研究团队分析了人们用于稳定自我和保护自我形象来“自欺欺人”的几种策略。第一种策略称为信念重组。负责该研究的艾伯特·纽恩教授举例称:“如果一个孩子某个科目成绩很差,但他父亲认为孩子是一个好孩子,这个父亲就会认为是这门科目不重要或这个老师教得不好”。另一种策略是通过质疑消息来源的可信度拒绝事实,如家长只是听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但没有看到实际成绩问题,家长就很有可能忽略孩子的问题。最后一种策略是人们会从摸棱两可的事情中虚构事实,如老师向家长暗示孩子在学校遭受的挫折,但家长却希望听到一个明确的方案,这就可能导致家长把老师友善、温和的提醒误解为对孩子的积极评价。研究人员将这3种策略都描述为典型的思维倾向。他们认为,自欺欺人不是恶意的处事方式,而是人类基本认知的一部分,短期内无害,但长远来看,自欺永远是不对的。
研究人员表示,日常生活中,自我欺骗可以稳定自我形象、建立正常的思维方式和动机。但在面临危机时,需要彻底反思和变更行动方式时,它就变得有害,并将自己和他人置于风险中。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书籍渐渐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替代,手机和电脑成为当下年轻人休闲阅读的最优选择。近日,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发表在《阅读和写作》杂志的最新研究发现,爱看小说类文章的年轻人,语言表达能力更强。
研究团队纳入200名当地大学生,并使用约克大学的雷蒙德·马尔休闲阅读预测量表分析受试者的阅读动机、障碍、态度和兴趣。完成量表后,受试者进行语言能力测试和阅读能力测试,分数越高代表着阅读和语言能力越强。结果显示,对阅读有兴趣的人通常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喜欢阅读小说的人比喜欢阅读非小说类文章的人有更好语言表达能力。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像《哈利·波特》和《饥饿游戏》这种小说类书籍的教育价值远不如那些教育类书籍更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但他们发现,与那些只爱读教育类书籍的人相比,为了从小说中获得知识而阅读的人测试得分更高。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爱读书对儿童和成人都有益,读书除了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和理解能力,定期读书还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同情心。
负责该研究的教育学教授马丁表示,老师和家长应该适当允许孩子阅读一些小说类文章,更要避免让孩子在读小说时产生负罪感和羞耻感。如果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读书、喜欢对书中内容刨根问底、和书中作者及角色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好事。
患者性别对其术后死亡风险有影响吗?《重症护理杂志》刊登德国一项新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认为术后死亡“重男轻女”,男性术后死亡的风险比女性高出50%。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小组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间10万名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相关数据。这些患者平均53.8岁,男性占比54.1%,手术类型包括髋关节置换术、肿瘤切除术、急性阑尾炎、车祸受害者手术等。分析结果显示,40岁以下患者中,性别与进驻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上呼吸机或出院前死亡风险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然而在41~80岁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住进ICU、上呼吸机和出院前死亡。41~60岁患者中,男性这3项风险分别比女性高出22%、37%和54%;61~80岁患者中,男性这3项风险分别比女性高出20%、31%和38%;80岁以上患者中,男女3项风险基本相同。
研究人员分析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高,可能是其术后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另外,与女性相比,男性不愿意看医生也是一大原因。
在普遍的观念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乐观的思考,并努力避开消极的想法。但英国巴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伯贝克大学联合发表在《认知》杂志的最新研究表示,人们虽然希望事情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但做某件事时,人们内心普遍会下意识地为最糟结果提前做计划。
研究小组要求参与者预估他们自己经历某个生活事件的概率,接下来,再找出普通人经历该事件的实际概率,然后重新评估该事件发生的现实可能性。以往研究悲观感情問题时,科学家通常是通过一些负面事件研究对人的影响,如被诊断患有严重疾病以及离婚等。但这次,研究人员舍弃了所有问题的消极影响,采用询问更偏向于情绪中立的情景,如看见下一辆车可能是红色等。
结果显示,人们习惯对未发生的事情下意识地做悲观判定。此外,研究人员也表示,在不可能乐观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产生“乐观更新”。简单说,人们会为了乐观而乐观,渐渐就遗忘了悲观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