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聆听世界的美好

2022-03-24 21:27
家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贝耳聋噪音

优美的音乐声,朋友的欢笑声,热闹的市井声,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些声音虽然普通,但如果无法听到它们,你对世界的感知将不再完整、豐富。然而,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士已达2780万人,居最常见的5类残疾之首;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1/3的人有听力障碍;还有1/5的年轻人因娱乐噪声暴露,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究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听力?我们又该如何去减轻这种伤害呢?

现如今,听力损伤已经是一种全球普遍现象。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首份《世界听力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未来30年,听力受损者的人数可能会增加1.5倍以上,超过7亿人可能会经历中度或更严重的听力损失。其中,超过10亿年轻人因为不良的用耳习惯,正面临着本可避免的听力损失风险。

在这份报告中,噪声被视为听力损伤的重点风险因素。据研究,一个人如果在过去的20年中经常出现在舞厅、俱乐部、体育赛事或音乐会等场所,暴露于高分贝噪音的社交环境,那么他遭受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暴露者的3倍。

但在现代社会中,噪声暴露几乎无处不在。欧洲环境保护署在2020年3月5日发布报告《2020年欧洲环境噪音》指出,欧洲有将近1.13亿人长期遭受路面交通造成的噪音污染影响;另有2200万人和400万人分别受铁路和航空运输造成的噪音污染影响。法新社援引报告内容报道,“在大部分欧洲国家,超过50%的城市居民在白天、傍晚和夜间暴露于超过55分贝的路面噪音污染”,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3分贝水平。

2021年6月17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披露,对我国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406点次,令人惊讶的是,最需要安静的康复疗养区和居住区,反而达标率最差,甚至低于一些马路和交通干线。并且,所有场所的夜间达标率明显低于昼间达标率,说明在夜深人静需要休息的时候,还是无法避免被噪声所困扰。另外,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

不仅居住、娱乐、通勤的过程中被噪音围绕,生活中一些个人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伤害听力。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12~35岁青少年中,近半数用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大到了不安全的程度。如果你经常坐公交车、地铁通勤,并且在通勤中使用耳机收听各种音频,那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有噪声测试结果显示,当地铁进站时,噪音峰值可达到90分贝,当你再调高音量试图听清耳机中的每一句歌词时,无形中耳中的音量又增加了10分贝,这个分贝值与工作中的电钻相当。但由于外部环境过于嘈杂,我们对耳机音量过大毫无察觉。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这样的音量每天最多只能听15分钟,否则天长日久听力损失在所难免。

那噪音是怎样让听力损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呢?这就要从我们精密的听觉系统说起。我们的耳朵是不可思议的复杂体:外部的软骨部分(被称为耳廓)俗称为“耳朵”,它的形状、突起、大小独一无二;耳朵里有两块肌肉和3块听小骨,包裹在最坚硬的颞骨里,颞骨密度太大,几乎无法对内耳进行活组织检查;当声波撞击鼓膜时,振动通过这些骨头传到内耳,也就是耳蜗,在那里它们通过15500个被称为“静纤毛”的微小毛细胞,沿着听觉神经向大脑发送信号。这些毛细胞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关键因素,当声音强度达到80分贝,持续时间超过40小时/周,就会造成听毛细胞损伤;且分贝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听力损失的就越严重。当然,15500个毛细胞听起来很多,但与视网膜上数百万的光感受器或鼻子里的化学感受器相比,就实在有些少的可怜。且在母亲腹里孕育10周的时候,所有的15500个毛细胞都已经形成,从那一刻起,在我们的余生里将不断失去它们。

毛细胞的损伤如果是短期、急性期的,经过一些治疗有可能恢复;如果是长期损伤则不可逆。所以一定要爱护双耳,在使用耳机时最好遵循“60、60”原则,即一次不超过60分钟,音量大小不超过60分贝。

在日常生活中,不只“经常戴耳机听音乐”这一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伤害听力,还有很多不良习惯也会引发相似的恶果。

长期熬夜,精神紧张 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生活不规律等,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诱因。因为睡眠剥夺之后,就会影响内耳的微循环,进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压力太大会让肾上腺素水平激增,也会给耳内的神经和血流造成压力。如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突发性耳聋的概率会相对增加。因此,日常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生活规律、多运动。

经常掏耳朵 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这种物质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时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来物如灰尘、小飞虫等作用。耵聍能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自行排出,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掏耳朵。由于耳道深且呈弯曲状,自己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而且耵聍很硬,很难掏出来,只会越捅越向里了;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发炎、感染,甚至长肉芽等。另外,如果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净或不洁采耳,可能出现真菌性外耳道炎,从而出现耳朵痒、耳溢液、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由采耳引发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病例越来越多。但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引起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耳痛甚至头晕等症状,此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切勿自行掏耳朵。

不正确擤鼻涕 耳朵和鼻子之间有一条软组织构成的管道,称为咽鼓管。正常的情况下,咽鼓管处于闭合状态,能够避免外界有菌物质进入中耳,只有在打哈欠、吞咽或者是用力捏鼻、鼓气的时候暂时开放。不恰当的擤鼻方法(将两个鼻孔同时捏住用力把鼻涕擤出来)会造成鼻腔内瞬间高压,高压就可以将原本处于闭合状态的咽鼓管口开放,分泌物就可以通过咽鼓管开口进入咽鼓管内。由于分泌物的进入,患者会出现耳内胀闷感、耳朵听不清声音以及耳鸣,因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可以引起逆行感染而造成中耳炎。正确的擤鼻子方法是指压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内的分泌物,再换着压另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注意要分次运气,压力不可以过大,如果鼻涕过于黏稠,不容易擤出来的时候,可以滴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滴鼻液,让鼻道变宽以后,鼻涕就容易擤出。

滥用药物 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会导致儿童药物性耳聋的主要是氨基糖甙类药物,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目前认为,药物耳毒性主要是损伤到了感知声音的内耳(引起听力障碍、耳聋)或者前庭(引起空间定位障碍、眩晕)。除了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受到药物损害,孕妇、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上述具有耳毒性的药物,也容易发生药物性耳聋。上述高危人群在用药时要注意:尽可能选择毒性小的药物;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最小有效剂量;口服比静脉输液相对安全;一旦出现耳朵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突发性耳聋等症状,要立刻停药,及时就医,避免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永久性耳聋)。

此外,儿童中存在药物性致聋基因携带者,一旦接触上述药物,极易致聋,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尽早发现该问题,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忽视治疗中耳炎 在很多老百姓眼里,中耳炎只不过是耳朵流脓,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小小的中耳炎不可忽视,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更是不容小觑。因中耳与颅脑仅以一层骨板相隔,毗邻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中耳炎一旦治疗不利,引起中耳炎并发症,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听力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在感官系统中,眼睛视力的下降很容易被感知,但我们却很难察觉到听力的损失。这是因为最先出现损失的是高频听力(4000Hz以上)。人耳能感受到的正常振动频率在20~20000Hz,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接触到的声音频率为500~3000Hz,在这个范围内的听力正常,我们就几乎感受不到听力损伤。当有所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江苏省耳科疾病与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卜行宽教授提醒,如果你不能听清别人讲悄悄话,说明已经存在听力受损问题了。另外,如果在接听电话时,听不清某些高音频字,例如4、7、9,这意味着你的听力水平已经在下降。如果听门铃、电话铃、闹钟铃的高音时出现障碍,问题就更严重了。临床则常用“纯音测听”检查反映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以了解听力正常与否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并作为诊断和处理依据。根据听力减退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轻度听力损失、中度听力损失、重度听力损失和极重度听力损失。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中心负责人、耳鸣耳聋与眩晕学科带头人应乐安介绍,耳聋(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什么都听不见才叫耳聋”,而是听力下降就叫“耳聋”)的病因复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以及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分娩时受伤等;绝大多数耳聋是后天形成的。

现代生活中,很多因素会造成听力损伤,例如耳机使用不当、噪音、药物、病毒感染、遗传、心血管疾病(因为内耳血管非常敏感)等。这些造成听力损伤的因素非常隐匿,而且听力损伤之后通常不可逆,会伤害到身心健康。所以发现听力问题,需要尽早治疗。耳聋早期即被发现的,可用些药物:如血塞通、丹参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 1、维生素B 12;全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听力下降的速度。药物治疗不理想时,还可通过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人工中耳来改善听力。

常有人说:“听不到好呀,落得耳根清净”,其实不然。人体听到声音,大脑接收到声音信号才会兴奋;而听不到声音,意识则会处于不兴奋的状态,大脑就失去活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慢。当听不清时,大脑还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来处理声音,因而会牺牲一些本来用于处理记忆和思维的能量,长期下来就导致思维和记忆力下降。

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我们的听力是十分宝贵的。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可能会对人们的交流、学习和谋生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它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故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听力受损的措施:

1.对儿童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麻疹、脑膜炎、风疹和腮腺炎等儿童期疾病。

2.孕前对少女和育龄妇女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风疹。

3.对孕妇进行梅毒和其他感染的筛查和治疗。

4.改善产前和围产期护理,包括促进安全分娩。

5.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除非由合格医生开具处方并进行监测。

6.转诊高危婴儿(如有家族耳聋史、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患黄疸或脑膜炎等),及早进行听力测评,并在需要时迅速诊断和进行适当治疗。

7.通过提高认识、使用个人保护装置及制定并实施适当法规来减少对(工作场所和娱乐设施)巨大噪音的暴露。

8.可以采取耳部和听力保健措施预防中耳炎引起的听力损失。通过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医疗或手术干预措施,可以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猜你喜欢
分贝耳聋噪音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小分贝上街“不讲话”了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
声的单位——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