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腰椎管狭窄症往往也是如此。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往往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病史,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或仅仅表现为间歇性腰腿疼,后期逐渐出现持续性下腰疼和腿痛。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也有部分患者下腰疼症状不明显,直接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考虑到腰椎管狭窄症不是一蹴而就,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干预和治疗。
间歇性跛行
正常情况下,腰椎脊髓和脊神经在椎管内有一定活动范围。这是因为,腰椎管管径比脊髓和神经根管径大出一些。在站立行走时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神经根部充血,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这对正常人并无症状;但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腰椎狭窄后,椎管狭窄患者因缺少充分的间隙而使椎管内压增高,继而静脉淤血,影响细小血管血液供应,会出现缺血性神经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形成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慢性下腰痛
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发病早期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主要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者走路过久出现腰痛,躺下休息或蹲位疼痛自行消失,局部多呈现酸胀疼痛,无固定压痛点,疼痛加重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神经根压迫症状
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患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马尾神经压迫症
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药物、物理等保守治疗,又有椎管减压术﹑椎体融合术、非融合内固定术等手术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保守治疗
对于大多数症状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治疗作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可减轻神经根、马尾神经或病变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水肿,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推拿、针灸等方式达到疏经活络、活血化淤的目的,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以及侵入性硬膜外注射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剂、营养神经类药物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口服或外用,常用有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但此类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出血,或是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消化道溃疡或胃出血患者应避免口服此类药物;肌肉松弛药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常用有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常用的营养神经类药物包括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等,主要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神经损伤,减轻患者的神经压迫,对于轻症患者有一定改善作用,若服用一个月以上无效则无需继续服用。
手术治疗
虽然保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真正引起症状的病变(如突出的椎间盘及增生的骨质)并没有去除,随着病程进展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对于癥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主张在最小创伤的基础上充分解除神经压迫,并维持脊柱稳定性。所以手术治疗的总体原则是减压,进而充分解除椎管内压迫,同时维持脊柱三柱的稳定。
手术方式主要有微创单纯椎管减压术、开放脊柱椎体融合内固定术、非融合内固定术三类。随着手术技术、手术器械等的进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越来越小,但仍存在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对于欲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完善的术前评估十分必要,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一般术后第一天就可以开始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早期离床锻炼有助于提高下肢血液循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能减少尿潴留、便秘等腰椎术后常见并发症。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但椎管狭窄并不是导致间歇性跛行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现,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行程,称为跛行距离,跛行距离愈短,提示血管阻塞愈严重。所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是引起间歇性跛行病因之一。另外,运动引起的臀小肌受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与椎管狭窄相同的特殊表现——间歇性跛行。因此,如果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建议到医院找骨科医生,通过专业的问诊、体格检查、腰椎核磁共振、下肢血管等检查作出综合判断,最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