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芹 王进芬
〔摘要〕十月革命胜利后,围绕着俄共(布)能不能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等重大问题,俄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列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主要表现在:批判苏汉诺夫们的“经济决定论”,强调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捍卫了党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和党的领导地位;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主张由工会来领导经济的错误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虚无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强调党必须牢牢掌握对文化的领导权。列宁对否定党的领导错误倾向的批判对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A8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2)02-0022-07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围绕着党能不能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等重大问题,俄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在政治领域,苏汉诺夫等人质疑布尔什维克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并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否定党的政治领导的正当性;在经济领域,以“托洛茨基派”“工人反对派”和“民主集中派”等为代表的无政府工团主义主张由工人的联合组织即工会来领导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工作;在文化领域,“无产阶级文化派”企图摆脱党的领导,主张由他们掌握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来领导俄国的文化工作。这些错误思想不仅造成了俄共(布)思想上的混乱,而且给党领导苏维埃政权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造成严重困扰。为使全党和广大群众认识到这些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列宁对这些错误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必须坚持党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领导地位。重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的批判以及围绕着党的领导所阐发的重要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批判苏汉诺夫们的“经济决定论”,捍卫党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和党的领导地位
布尔什维克能不能在经济落后的俄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是列宁同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经济决定论”者的主要分歧。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针对布尔什维克是否应该领导落后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以及能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就像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面包的荞麦粉还没有磨好,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只会带来历史灾难一样,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一些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进行十月革命并建立苏维埃政权持强烈否定态度。自1918年7月至1921年8月整整3年的时间里,苏汉诺夫共写了7卷《革命札记》记述俄国从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的历史。《革命札记》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所应具备的客观前提的分析,缺少对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根本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否定列宁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夺取政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苏汉诺夫反复强调的一个论据就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1〕按照这样的观点,如果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进行十月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的合理性、正当性存在问题,那么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毫无疑问,这些观点的用意和实质是在否定布尔什维克领导国家的合法性,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在列宁看来,苏汉诺夫的观点并没有太多新意,其实质就是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们从“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的理论出发,所常弹的“经济决定论”的陈词滥调。这些论断也就是在否定布尔什维克有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际上面临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包围,在这样一个阶级敌人仍然拼命反抗、斗争形势极其复杂、习惯势力十分强大、建设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内外形势下,如果放任苏汉诺夫们恣意否定党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必将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也会不利于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基于此,列宁于1923年在病榻上口授了《论我国革命》一文,重点批判苏汉诺夫们的“经济决定论”,尤其是批判苏汉诺夫们所谓俄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错误思想主张,深刻阐述了布尔什维克为什么应该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并建立苏维埃政权,有力回击了苏汉诺夫们对列宁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夺取政权的正当性的质疑。
一方面,列宁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认为必须把俄国的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之中,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形成的客观形势决定的。列宁分析指出,苏汉诺夫们反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仅仅是基于对俄国一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们提出俄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比较落后,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經济发展水平,因而俄共(布)不能夺取政权,更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与此不同的是,列宁认为应该将俄国看成整个世界链条中的一环,从世界局势和俄国本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俄国共产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他指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2〕,“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3〕这里,列宁明确指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的处境极度窘迫和艰难,他们有可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再以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保障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和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交织影响下,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现实可能性。
另一方面,列宁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同经济落后国家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并不矛盾。针对苏汉诺夫们认为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不可能产生先进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论断,列宁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针对世界历史的总进程而言的,它并不排斥历史发展阶段或形式在顺序上的先后性,恰恰为党执政后应该从哪些方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针对苏汉诺夫坚持认为落后的俄国迫不及待地提前进入社会主义就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论断,列宁直言: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形式和顺序是辩证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4〕,并进一步反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5〕这里,列宁不仅深刻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并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还进一步指出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路径,即党执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领导苏维埃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经济文化水平,从而有力地驳斥了苏汉诺夫们否定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进行十月革命、夺取政权的合理性的错误言论,捍卫了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正当性和党的领导地位。
二、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主张由工会来领导经济的错误思想,强调必须坚持党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1920年11月,伴随着苏维埃俄国由战争状态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转变,一场关于工会在国家经济管理中到底应该处于何种地位的争论在党内开始蔓延并走向激烈对抗。其中,以“托洛茨基派”“工人反对派”和“民主集中派”等为代表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在这次大争论中出现了否定党领导经济的错误倾向。他们要求应该由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即工会来领导俄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托洛茨基在《工会的作用和任务》中主张将“工会变为工人国家的机关”〔6〕,指出:工会的意义就在于从“实际上掌管着生产”〔7〕,“必须使工会自己愿意并且能够直接参加制定经济计划”〔8〕,劳动军事化“只有在工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9〕。托洛茨基在工会问题上表现出的否定党的领导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随即在党内扩大。1921年1月,“工人反对派”在《工人反对派的提纲》中明确写道:“未经工会同意不得委派任何人担任经济管理职务。”“所有由工会提出的人选都不能加以拒绝,而应当作为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机关必须接受的人选。”“组织管理国民经济之权应当属于联合在各种产业工会中的生产者的全俄代表大会,应当由他们选出中央机关来管理共和国的整个国民经济。”〔10〕这些提纲中毫不隐讳地提出了他们要掌握苏维埃经济领导权的主张。与“工人反对派”的观点相似,“民主集中派”也在其提纲中指出:“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由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全会提名”“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关于改选主席团的问题”〔11〕。这一时期,无政府工团主义之所以认为工会应该领导国民经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理论出发,“工人反对派”堅持认为他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恩格斯提出的 “以全体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按新方式来组织工业社会”〔12〕为理论依据。不仅如此,“工人反对派”及其他无政府工团主义派别经常援引俄共(布)党纲中“工会应当做到把作为统一经济整体的全部国民经济的全部管理切实地集中在自己手中”〔13〕的这一条文,用以说明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理所应当成为领导和管理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组织。另一方面,从历史实践来看,十月革命初期,由于苏维埃经济机构尚未建立起来,确实出现过由工会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因此,后来虽然国家经济机关已经建立,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依然认为工会应该处于领导地位。这些看似充分的理论使得无政府工团主义的相关言论在党内引起了一部分同志的追捧和认同,给党的思想造成了极大混乱。在俄国正处在即将迎来国内和平建设环境的宝贵时刻,如果不真正厘清工会与党到底谁应该在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问题,不仅不能顺利推进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建设,甚至会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能否巩固。对此,列宁明确警示说:我们“必须同工团主义的倾向作斗争,如果不把这种倾向彻底治好,就会亡党”〔14〕。
列宁坚决反对无政府工团主义提出的所谓产业工会中的生产者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错误思想,指出,就整个国家体系而言,“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15〕。列宁认为由工会管理国民经济,是将不同阶级的生产者混为一谈,模糊阶级界限,违背阶级斗争原理以及一味迎合非党群众而否定共产党对无产阶级和全体群众的领导作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指出,就先进性而言,只有在革命中经过锻造的、有着严格纪律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国家经济和领导全体无产阶级一致行动的目标。对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16〕这里,列宁的论述实际上蕴含了三层含义:其一,工会作为行业组织因其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行业狭隘性,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总揽全局的领导者。工会只有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上孤立的力量,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的基本机构之一来完成经济任务,才能使生产获得最大的效益。其二,就党同非党群众的关系而言,只有党才能担负起团结、组织、教育非党群众的领导职能,而不是一味地迎合非党群众。其三,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苏维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途径,这种领导地位决定了只有党才能组织、协调起来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另一方面,在列宁看来,由党领导国民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遭受过国外武装干涉以及国内战争的摧残,再加上农业歉收造成的危机,到1920年底,俄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这种不利的客观形势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坚强有力和力挽狂澜的领导,就无法集中全国力量度过经济难关。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对俄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庞大的经济工业体系要进行管理,“就需要有一支经过锻炼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大军,这样的大军是有的,这就是党”〔17〕。
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党领导经济的原则。针对“工人反对派”片面理解恩格斯关于生产者联合的论断,认为现在就应该让工会组织来承担管理国家经济的任务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必须要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社会发展历史中将有阶级和没有阶级的社会进行明确划分的事实,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毫不客气地讥笑那些以为在共产主义以前阶级就会消失的思想、言论和假设”〔18〕,很显然,恩格斯提出的生产者联合的论断是指在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社会状态。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初期,阶级不仅会存在,还会存在很久。为此,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由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领导最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最终逐渐实现所有生产者联合经营的目标。列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精髓和实质,在批判托洛茨基派等工团主义倾向时进一步总结指出:“共产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领导非党的工人群众,启发、训练、教育、培养这些群众(共产主义的‘学校’),先是工人,然后是农民,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到并且确实做到把全部国民经济的管理集中在自己手中。”〔19〕这里,列宁深刻揭示了正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在经济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三、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虚无党的领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强调党必须牢牢掌握对文化的领导权
围绕着“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权归属问题,列宁同“无产阶级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出现了力图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脱党的领导的倾向。他们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为组织据点,主张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应该归无产阶级文化协会。1919年,“无产阶级文化派”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组织大纲》中提出将文化协会组织的地位与党的地位并列,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无产阶级文化创作的阶级组织,正如工人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经济组织一样。”〔20〕1920年10月,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违背列宁的指示,在莫斯科召开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全俄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应当保障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特殊地位,完全自治”〔21〕。对此,列宁随即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完全看做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并且在苏维埃政权(特别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做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22〕。这里,列宁明确了党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虚无党在文化中的领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列宁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党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地位。192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列宁指出,对于俄国的共产党来说,必须十分明确在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机构中“首先应该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23〕。同年,列宁在同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谈话中表达了相同的思想,认为文化创作的自由值得肯定,但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有目的、有立场、有方向的,“我们是共产党人。我們决不可以袖手旁观,听任混乱的局面随意发展下去,我们必须完全有计划地领导这个发展过程,去形成它的后果”〔24〕。
为了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列宁深入剖析“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马赫主义”理论根基,强调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列宁从其思想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派”虽然表面上宣称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实质上却是坚持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哲学。为此,列宁指出必须“从思想上反击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波格丹诺夫等) 的假货色顶替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切企图”,“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应成为党满足无产阶级文化需求的机构之一,同国家教育机关保持密切联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并肩前进”〔25〕。这里,列宁明确了无产阶级文化发展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列宁看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都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争夺的主阵地,要么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要么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阵地没有任何“中间立场”。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阵地,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批判否定党的领导错误倾向的当代启示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共(布)对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进行了严厉批判,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集中精力领导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当前,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列宁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很大不同,但列宁对否定党的领导错误倾向的批判以及围绕着党的领导所阐明的相关思想对当前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针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苏汉诺夫们否定俄国共产党领导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并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错误观点,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和优势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史经验的首条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显得更加重要。对此,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6〕。然而,毋庸讳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领域、一些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无党的历史、歪曲和弱化党的领导的现象,严重影响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领导一切”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只有始终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二)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列宁严厉批判无政府工团主义主张由工会组织代替党来领导经济的错误思想,强调指出任何行业组织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以及组织领导能力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领导经济工作取得发展。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的经济无论是在总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同年召开的经济会议上總结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时指出:“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27〕同时明确指出,为确保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8〕。这充分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平稳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不可避免地也必然会伴随发展速度放缓、产业调整阵痛以及转型升级困难等种种问题。习近平指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党能不能抵抗住各种错误思潮对经济领域的侵蚀,“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29〕。这里,他一方面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方向和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党要具备驾驭经济大局的本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三)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列宁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试图摆脱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强调必须坚持党在文化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阵地中的指导地位。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关乎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0〕。这一论断旗帜鲜明地表明,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这是因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局势下,文化领域依然存在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导的各种噪音和杂音,一些人甚至披着学术的外衣,吹嘘西方“宪政民主”,宣扬“多党制”“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敢于同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31〕,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有力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2〕〔3〕〔4〕〔5〕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5,374,375,374,376.
〔6〕〔7〕〔8〕〔9〕〔13〕〔14〕〔15〕〔17〕〔19〕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7,421,416,424-425,259,245,299,256,242.
〔10〕〔11〕〔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宁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7-178,112,270.
〔16〕〔18〕 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5,89.
〔20〕〔21〕〔25〕郑异凡.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85,44.
〔22〕〔2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4,444.
〔24〕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911.
〔26〕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
〔27〕〔28〕〔30〕〔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3,234,32,76.
〔2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25.
【责任编辑:董史烈】
党政研究 2022.2
〔作者简介〕
郝儒杰,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