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樱樱
根据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简称“中考”)命题工作意见》,各省市区陆续取消中考《考试命题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采取自主命题、分期考试的形式对在校初中学生进行学业质量检测。对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是深化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考试命题改革的重点。以北京、南京、浙江、湖南、四川等地为代表的各地区中考题型纷纷打破桎梏,寻求改革和创新,其中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成为一种趋势。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体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历史变迁、民族风情、名人轶事、自然名胜及改革发展等方面的记载及表现。
创设本土化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热爱家乡的文化自信,有效落实课程学习目标。而作为云南省各地区来说,本身就具有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等资源优势。那么以中考为导向,在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中也可以充分挖掘乡土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信息来作为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
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紧跟先进地区的步伐,近几年的试题虽然在结构、形式上变化不大,但在内容上不断调整,带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也开始凸显,具有了鲜明的“云南特色”。
2020年云南省卷“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材料分别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云南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和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2021年云南省卷“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材料涉及:政府“扶贫攻坚”政策和乡土经济发展相关话题;2021年昆明卷“综合性学习”研学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带领我们走进勐腊县易武茶山,采茶、制茶、喝茶,体验茶文化。
在此之前,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有关本土文化素材的题型出现较为偶然和孤立,例如2016年云南卷基础知识第5小题单独出现了有关德宏州梁河县犬厂荷花村发现的一株野生过渡型古茶树的文段,要求对句子进行排序。
仔细对比之后能够发现,近两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本土文化素材的融入是有意识的创新:素材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写,情境任务设置合理,题干设问目的明确,并且还呈现出本土文化和社会热点融合的特色,用全新的情境考查学生更高水平的学习能力(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概括、综合、推测、评价能力),避免学生因为简单记忆或区域性常识来答题,使试题具有了较高的监测效度。
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追赶趋势而忘记学业评价的初衷。语文考试作为一种阶段性或终结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过程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因此,在试题命制中所选择的素材要体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利用素材进行题目编写时更要考虑服从测量目标的能力要求,考虑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匹配度,符合整套试卷的难度比配置等。
为了使云南本土文化素材在语文试题命制中能够有效呈现,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语文考试的试题命制,即便是阶段性考试,包括月考,尽管考试范围和内容相对狭窄,但也是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科学素养养成及素质教育推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因此,对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保持试题的科学性、导向性,确保试题的质量是命题者的总体目标。考题命制之前,建议先制定双向细目表,根据考试范围和难度比来设定题型、分值,之后才是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定和提问的设计及答案的调试。因此,即便我们要选择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素材作为考题的情境内容,首先要考虑的也是这样的内容能考查哪些知识点,可以体现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凸显试卷本土特色就生硬地植入一些与语文素养培养无关的材料和信息。
纵观近两年云南省中考试卷和昆明市、曲靖市自主命题试卷,包括昆明各县区中考模拟卷,本土文化素材的选用大多出现在试卷的“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学习”知识触角延伸范围广、形式灵活多样,但不代表本土文化素材的使用只能局限在这一版块中。出题人应该打破定式思维,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本着出题的适应性原则,在积累运用、阅读语篇甚至理解性默写和写作方面都可以多做一些尝试。例如,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曾选入了一篇本土作家张长的《翠湖留下的心影》。也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出题理念和方法,2021年北京卷第一部分“根底、运用”,以“圆明园”相关知识为语言背景,综合考查了字、词、句、标点及语段的运用;而在最后的写作题则要求选择一处历史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题目,写一篇作文。在历史古迹和文物汇集的北京,这样的写作要求也是给予了学生一种本土化创作的思路。
情境化命题主要就是使题目现实化,将问题放入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有代入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来理解或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具有本土文化元素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表格统计、数据示意图等素材作为知识背景,材料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增强卷面设计的科学性和亲和力。而正如前文强调的,不论采用怎样的形式,重点还是要清楚考查的具体目标,如果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更高级的能力,避免在做题中机械套用答题模式,出题者有必要对素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处理,既包含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又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和文化背景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另外,还要对难度值进行预估并对解答过程作不断的调试,尝试转换视角,既要有出题者意识,也要有做题者意识,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心理需求的题目。
在一套试卷当中,每道题目的设置除了题型上的要求,内容上也要对应不同的知识点,所以它必定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但这并不是说考题的设计不讲究整体性。相反,一套科学有效的语文试卷各个版块之间必定存在系统的关联,防止知识点的覆盖,实现难度的梯度变化,有助于学生在应答时思维的连贯,激发答题的动力,持续有效地去完成活动任务。基于此,本土文化素材的嵌入也不能是孤立而突兀的,最好能實现布局上的前后照应或活动任务的序列化。在这一点上,“昆明市2020年七年级教育质量监测试卷”就很值得借鉴:这套试卷由“赏滇之美景”“思滇之时事”“探滇之文化”“书滇之礼仪”几个活动任务构成,围绕这几个主题,引领学生在探究云南本土文化的情境中实现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将乡土性、时代性、教育性融为一体。
《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作和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编写命题材料,设置本土化问题情境,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