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瑛楠
摘 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出更多的挑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教学实践表明,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为此,文章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概念、实施的可行性、实施原则、存在的问题、实施策略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36-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materi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ut forward more challenges to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urriculu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a good job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hig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existing problem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etc., hoping to bring enlightenment to relevant personnel.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隨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针对这一问题,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相应的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实施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程思政基本概述
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强调在全员参与和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教育课程和思政理论的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教学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同时,课程思政还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课程教育的内涵,进而提升教育效果[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育观念,其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中,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实现育人功能。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清楚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培养目标一致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实施都是为了让大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尽快实现。思政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因此,这二者之间的教学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且都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将这二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教学资源可以共享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2]。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思政元素、理论知识、历史资料、道德法律、国际关系、时政热点、职业特色、文化风俗和精神传承等多个层面,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提升教育效果。另外,在课程思政中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可以为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助力。由此可见,将这两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满足时代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大量地涌现到学生面前,极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偏差,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将课程思政合理引到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由此可见,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满足新时期下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3]。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与原则
(一)課程建设目标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实施课程思政时,必须要以心理教育课程内容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性地渗透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否则会过于突兀,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深挖课程思政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好明确自身的特点,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升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更加侧重于心理教育的矫正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2. 积极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积极性原则,通过正面的引导,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另外,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注重积极正能量的传播,教会学生如何去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优良品格。
3. 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并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这样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所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自然也很大,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合理实施课程思政则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阻碍。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视程度不足
就高校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进而在教育教学中,大都存在很强的功利性,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例外,所以在其中实施课程思政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实施方法单一
由于高校方面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随意的态度,不愿意进行教学概念,一味地采用单一的实施方法。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无趣,学生兴趣缺失,教学目标很难有效达成。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缺失
高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忽视,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甚至在这一课堂上学习其他的知识,又或者是玩手机、开小差等,将其当成是放松的课程[5]。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比较虚,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积极性严重缺失。
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措施
(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
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最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获得积极、丰富的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6]。学者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观念,他认为教学的基础不是课程内容,更加不是思维过程,而是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个体的快速成长,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走进学生群体中,并与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展团体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构建起成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团体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营造主题式体验氛围
在建构理论中强调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和建构理解的过程。在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实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引导和支持,以此来提升学生参与建构活动的积极性。
主题体验式教育是建构主义中重要的实现方法,将其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入过程中,要求教师将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7]。例如,在对“苦乐观”这一话题进行探讨时,教师就可以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营造浓厚的体验氛围,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三)注重“本土化探索”的人文素养情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立足于国际的关键。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精神、丰富的道德观念对于我们仍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只有当学生去主动认识、学习和认同传统文化,才会产生文化自豪感。但由于外来文化意识形态和新媒体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下降。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加强文化导入,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本土化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对“情绪管理”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其中,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和生活哲学,如“清静无为”“尊重自然”“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等,让学生意识到遇事要冷静,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8]。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入活动,如呼吸调整、松弛运动、按摩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身体、心理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自如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坚定与时俱进的师生发展成长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师生发展成长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及时学习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去指导学生,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让他们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最后,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人经历不同,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开放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积极的内在体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身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话题触及到某些学生的心理敏感点,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五)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时,需要以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开展相应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另外,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升华,能够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9]。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不仅可以有效丰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人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一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教师应做好表率作用,在与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榜样,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是丰富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其中,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发展。
(六)在教学手段与载体中渗透课程思政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始终保持较高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爱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复杂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政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成效。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0]。比如,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导向,采取合作探究、案例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比如,教師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问题启发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心理教育知识和课程思政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有效实施和落实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研究,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使其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服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思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73-75.
[2]赵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1):52-53.
[3]冯如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164-165.
[4]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1):131-133.
[5]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103-104.
[6]谢敏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1):11-15.
[7]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5):144-145.
[8]杨波,苏兆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99.
[9]陈玉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5(17):65-66.
[10]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