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献国
二竹叶,中药品名指竹叶和淡竹叶。二者均有清热通淋之功,临床常相须使用,故称二竹叶。但二者虽同名竹叶,临床功用也相近,临床使用却各自有异。
竹叶,又名苦竹叶、鲜竹叶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苦竹的新鲜叶片或初生的卷状嫩叶,四季均可采摘,多鲜用,亦可干用。中医认为,苦竹叶性味甘、淡、寒,人心、胃、小肠经,有清热除烦、利尿清心之功,适用于热病伤津、暑热伤阴所致的口干烦渴,心经实火移热于小肠所致的尿赤口疮、小便灼热、淋漓涩痛等。本品甘寒,上能清心火,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能利小便,治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本草纲目》言其“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药品化义》言“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烦热,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现代实用中药》言其“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退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淡竹叶,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的干燥茎叶,少有鲜用。其性味、功用与竹叶相同。《本草纲目》言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生草药性备要》言其“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其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对于牙龈肿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疗效,民间多用其茎叶制作夏日消暑的凉茶饮用。但脾胃虚寒、大便溏薄、阴虚发热者不宜选用。
竹叶、淡竹叶性味、功效相似,均有清热通淋之功,治疗湿热淋症、小便涩痛等。鲜竹叶清心热、清头面风热功效较好,尤其是本品卷而未放的幼叶,名竹叶卷心,有直折心火之功。淡竹叶以清湿泄热作用见长,利尿作用较强。临床可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选用。
导赤散汤 生地黄、木通、甘草梢各10克,淡竹葉5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清心凉血、利水通淋。适用于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小肠,小溲赤涩刺痛。
竹叶石膏汤 竹叶5克,石膏5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半夏10克,甘草5克,粳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适用于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
竹叶粥 竹叶10克(鲜品加倍),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竹叶择净入锅,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清热利湿、除烦安神。适用于热病干渴,或暑热烦渴、小便淋涩、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及泌尿系感染等。
荷叶竹叶粥 鲜荷叶1张,竹叶10克,大米50克。将鲜二叶洗净,荷叶切丝;大米淘净。二叶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可清热利湿。适用于暑热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竹莲心茶 竹叶卷心、莲子心各5克,开水泡饮,代茶频饮。每日1剂。可清心除烦。适用于暑热烦渴、心烦失眠、小便黄赤灼热、遗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