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印度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史

2022-03-23 17:10:21王向远
中印对话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方学译介印度

中国与印度两国相互为邻,却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其间,这一特殊地缘,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若站在中国立场上说,要与印度进行交流,必经一个字方可,那就是“翻”。“翻”这个汉字既会意,也很形象,颇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晋唐之际历代求法僧的天竺之行,靠的是“翻”山;而中国历代佛经的汉语转化,靠的则是“翻”经。梵汉两种语言阻隔甚大,不能只靠平行迻译的“译”,更需要使用中国古代译学家所说的“翻转”或“翻”的翻译方法。

无论是“翻山”之翻,还是“翻经”之“翻”,难度都很大,只有少数勇于舍身求法、甘于寂寞、献身学问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物,在古代有法显、义净、玄奘等,在现当代则有季羡林、金克木、徐梵澄、黄宝生、刘安武等,人数虽不多,却能以一当千,成果有质有量,蔚为大观,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印度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精英性和高端性,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尤显璀璨与珍贵。

由于这样的特性,要对印度典籍、印度文学的汉译与传播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并写出相关的学术史著作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并没有“翻译史”这样的研究模式,但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写作动机与尝试,梁朝慧皎的《高僧传》、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以高僧传记的方式做了初步的总结与梳理,梁朝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今人许明编著的《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五卷)等,汇集编纂了相关版本的序、跋、记,也可以视为一种翻译史的史料长编。现当代出版的各种中国佛教史著作也自然会涉及佛典汉译,但是除了普及性的小书之外,迄今仍未见从翻译史角度写出的内容翔实可靠的佛典翻译史研究的专门著作。不仅如此,近现代中国的印度文学翻译史、研究史之类的著作,也是长期付诸阙如。

进入21世纪后,学界也为此做过一些努力。2001年,我在《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一书中,对印度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史,用了六万来字粗陈大概。接着,又与学生们合著《佛心梵影·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一书,并于2007年出版。该书从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的接受角度对中印文学关系做了探索尝试。2011年,曾琼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北师大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曾琼在北京大学师从刘曙雄教授攻读印度文学,受过专门训练,我认为由她来研究中印文学关系的课题,是有条件、有优势的,作为合作导师,我支持她将“印度文学在中国”作为博士后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她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接着,曾琼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任职后,申请到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印度文学20世纪中国传播史”,此后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作为前期成果,并于2018年顺利结项。现在,在该课题结项成果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印度文学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令人十分快慰的事情。

《印度文学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中的“百年”,指的是20世纪。从东汉时代以来的中印上千年文化交流史上看,在宋代以后六七百年的沉寂后,20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迎来了译介印度文学的转型期和复兴期。曾琼的这部著作将整个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把握不同阶段印度文学译介传播的不同特点,寻求和总结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尤其是对民国时期中国的印度文学译介与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视,强化了此前被忽视的一些现象与环节,也影响启发了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如深圳大学王春景教授近年来对民国时期中印文学交流,特别是印度游记的发掘与研究,实与曾琼的研究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在研究范围上,曾琼的这部著作除了关注了印地语、乌尔都语这两大语种之外,还较为系统关注了孟加拉语、泰米尔语、旁遮普语以及英语等其他语种的印度文学。而对孟加拉语、旁遮普语、泰米尔语文学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在中国学界是具有开创性的。而且,不只是关注名家名作的翻译及研究,还将大众文艺范畴的电影和游记作品纳入了研究视野之中,也能更全面地反映20世纪印度文学在中国译介传播的整体面貌。

尤为可贵的是,曾瓊的这部书对中印文学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别的研究,更具有作为区域研究的东方学的学科意识与自觉。这些年来,曾琼曾在北大、天津外大、北外等协调组织了多次东方学、东方文学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认识“东方学”》《探索“东方学”》等论文集。曾琼的著述与学术活动,都是对中国的东方学学科建设的切实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当然,正如我在本序开头所说的那样,由于语言文化等种种方面的原因,这个领域的研究十分不容易。从翻译学上看,如何由一直以来的“译介学”(翻译的文化学研究模式)的研究,进一步转向以译文的微观分析、以译文的审美评价为中心的“译文学”的研究模式,还是一个尚需努力的方向。

在《印度文学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卷首写下这些话,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心得,也是作为曾琼教授学术成长历程关注者的一份感言。我觉得,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东方学、印度学的学术史的,同时它本身也是中国的东方学、印度学学术史的一部分。有了曾琼这部书,再加上早几年出版的郁龙余、刘朝华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2015年)、郁龙余等著《印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2016年)等,这方面的相对完整的知识领域就基本上建构起来了。这是读者的眼福,也是中国东方学、印度学之幸。

本文作者王向远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摘编自《印度文学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一书序言。

猜你喜欢
东方学译介印度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东方学研究
试论东方学理论视野中的“夷学”构建
印度式拆迁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审视中国东方学的三重视野
东疆学刊(2014年4期)2014-11-17 18:24:08
印度题材获奖影片中的东方形象研究
电影文学(2014年18期)2014-10-22 05:06:00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