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23 21:10:48陶庆才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抗疫医学生人文

陶庆才

沈阳医学院,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2019年12月,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开始在武汉暴发流行,随后蔓延开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为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动的社会实践。

1 深刻理解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凝心聚力的民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强大的向心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

1.1 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何谓中国精神

古人讲:“爱人利物之谓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研判并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切实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彰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美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是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和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1.2 伟大的抗疫精神有力地诠释了何谓中国力量

在这场严峻的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党中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国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听党指挥、冲锋在先,无数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舍生忘死,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奋勇向前,社区工作者不辞辛苦、日夜坚守,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力地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风雨同舟,汇聚起全面抗击疫情的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1.3 伟大的抗疫精神深刻地诠释了何谓中国担当

新冠疫情是全球战役,是对全人类健康的威胁和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性战略成果,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大力加强对人员流动的严格管控,谨防扩散,实时向公众通报疫情信息,积极开展新冠疫苗研制工作,公布病毒基因序列,不断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对病毒研究的成果,并且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共享治疗方案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防控中尊重科学、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针,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地位,不断构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融合、紧密联系、协同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课程思政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的深入认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基本准则,育人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教育培养,使医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改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教书育人本质,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课程思政不是贴上思政元素的标签即可,而是要充分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以及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对医学生言传身教,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精神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4]。

2.2 课程思政体现了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种类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从而实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是对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本质上还是针对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在课程中探索和挖掘,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课程中思政内容的开发要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爱党、爱国和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2.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课程更高教学质量观的具体体现

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教育机械性地移植进专业课程教学中,而是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精神世界之间建立联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重点关注课程教学过程的整体调整,要在保证学习深度、广度和质量的基础上为教师和学生减轻授课和学习的负担,循序渐进,因人施策,因课施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和“融合”做精、做细、做实、做好[6]。

3 切实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入探索和挖掘伟大抗疫精神中与医学生联系紧密、极其重要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帮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担当意识、仁者情怀,让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共同伴随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抗疫精神思政元素

要将抗疫精神精准地“滴灌”于医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医学生感受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生动鲜明的精神基因元素,让医学生真正体悟到抗疫精神的现实意义[7]。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使其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要具有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中,为医学生构筑精神世界,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培养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以及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逆行天使,有“困难面前豁得出、 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干部和党员,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的志愿者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将这些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融入医学教育过程,浸润于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3.2 多途径对抗疫精神进行理论传承,内化到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架构中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精髓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现人的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全面发展。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兴起,传统医学的以治病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医疗服务的完善。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在追求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8]。医学人文是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进行思考、总结的交叉学科[9]。其大体上可以分为2个部分,其一是医学人文学科自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其二是对医学生开展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以尊重生命、尊重患者为基础,以人为中心,树立“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崇高理想[10]。通过把抗疫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充分联合,让医学生在这场保卫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峻斗争中,见识到我国在抗疫过程中所展现的行动速度之快、规模范围之大,了解到何谓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和中国速度,领略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见识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悟到伟大的抗疫精神,进而激发医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烈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让课程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在情感上与医学生更好地产生共鸣,让医学生在接受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领悟到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精髓。

3.3 全方位对抗疫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外化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自觉行动

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把伟大抗疫精神和培育医学人文素养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并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实现从领会精神到践行精神的第二次飞跃。安排思政课程教师和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同堂授课,开展思政课程“双师课”与医学专业课程“双师课”教学,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常态化的交流机制。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的方式和渠道,在充分掌握医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章节设计,实现医学生专业知识与品德修为、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等有机融合,打破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相得益彰。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优势,结合抗疫精神,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榜样示范等形式,让医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体会伟大抗疫精神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意义,激发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医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抗疫医学生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