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帅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院校进入排名门槛的就有142所[1]。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蓬勃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许多高校专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创新。但是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当中出现的“三不”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如果任其蔓延,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从长远看也会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品牌和学科发展。
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对自身问题的不正视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某些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无论是时政播音、其他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或是融媒体直播,一个好的声音首先就能引人入胜,声音形象本身就是媒体传播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过艺术专业考试的不易之后,不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非常注重练声的频次和方法,能够做到稳扎稳打。但是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和专业难度的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开始给自己找借口或是偷懒,减少了专业练声的时长,降低了质量。对浙江杭州某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一份随机抽样结果显示:10名学生在大一时平均每天练声和专业播音的平均时长为90分钟左右,到了大二大三分别只有40分钟和20分钟。而到了大学四年级,因为忙于撰写毕业论文和实习,大多数的学生干脆放弃了基本功练习。
对于自身问题不正视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为不正视错误的练习方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情、声、气相结合,“这对发声学习是个原则性问题。离开了它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2]无论是练声、模拟新闻播音还是模拟主持,都会有瓶颈期和平台期。遇到这样的困难,只要对自己的音视频练习作业加以“拉片”式的分析探究,音频方面精确到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停连;视频方面精确到每一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那么带来的进步将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某一个阶段不能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而是把错误的发声方法重复多遍,反而会固化原有错误,导致事倍功半。举例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对稿件的驾驭感练习就变得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大三同学还在用普通话基础单个字、单个词的发声方法来处理稿件,就容易给受众带来“音包字”的感觉和不真诚的距离感,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受众的信赖。“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是疏于练习,还是停滞在平台期未有突破,都不能使专业学生扎实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话筒与镜头前,播音员主持人“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新闻敏感。”[3]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与时代发展同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手机既是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发射端,也是多媒体信息的接收、吸收、分享端。从前,“70后”“80后”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是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媒体学习渠道、手段、设备方面主要依赖磁带、便携摄像机,能够学习线性编辑剪辑的设备条件都较为有限,远远落后于当今在校大学生。但正是因为稀缺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昂贵的耗材,才使得他们对于作品更加认真投入。反观现在不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没有利用好学校和自己的硬件设备,往往是做作业五分钟刷手机半小时。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过度依赖手机,特别是手机短视频,而在播音练习时不太容易调动起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搞清楚播和读的关系,对涨跌的数字不敏感,不知道播报的数字会牵扯谁;对好人好事不敏感,不知道可以去影响谁;对先进人物不敏感,不知道可以去鼓舞谁;对社会调查不敏感,不知道该去理解谁、批判谁、帮助谁。相对容易沉浸在校园内外的小圈子和舒适区里面,沉浸在“信息茧房”的束缚当中,对现实生活和时代变化不敏感的状态非常不利于播音主持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体制是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办台。1978—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营收也大幅提高,不少电视台、电台开设了很多新的频道和频率,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但也正是在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分走了广告份额,导致营业收入下降。例如,2020年浙江影视频道撤并,所有播音员主持人分流到其他频道或者是转岗到非播音主持岗位。前一代主持人没有转岗或者退休,现有频道节目缩编或者减少,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招聘自然就少了。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为例,2016年北方某广电集团从该专业毕业班招聘了6人,但是近几年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并不是传统媒体不需要“好声音”和优秀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而是因为各个频道、媒体集团之间的竞争愈发白热化。更多的媒体喜欢也必须面对“拿来就用”的现实,从市场上招聘或者从下辖地区媒体直接调用,这样可以极大缩短培训磨合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客观方面也推高了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要求。
播音主持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原因是入行的渠道更加规范严格,招收的毕业生来源也更加多元化。以前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最主要来源,现在只要通过全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拿到合格证,再加上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就可以到相应的媒体播音主持岗位工作。不少岗位因为栏目定位需要,比如法制、医疗、教育、财经证券栏目等,也更青睐于契合栏目专业背景的应聘者。招人的媒体少了,能力水平的要求却提高了,直接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大学前半段体会不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临近毕业再努力也来不及了。
现今部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学校阶段每天仅仅是忙于完成各个学科的日常作业和各项考试,了解行业供需状况的渠道非常狭窄,对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更是有限,不少信息来自于刚毕业的学长。但是有些学长自己还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传递不实的信息。例如,在学校学的知识基本没有用、制片人要你怎么播就怎么播、会来事比专业好更重要等等,这些信息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难免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侧重点。很多学生到了找工作阶段才发现,想去的地方和岗位去不了,有招收意向的单位和岗位又看不上,错失专业对口就业机会。
不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没有树立市场意识,没有与市场要求接轨,没有把自己的作业当成“产品”。音频的峰谷区间,音量的大小,视频的格式、取景、亮度,封装上交的载体、编号、文件名、移交方式等容不得任何马虎和凑合。在媒体市场中,播音员主持人生产的都是准备播出或者正在播出的,是入受众之眼、受众之耳的视音频产品。受众对于产品的容错率非常低,不像学校对学生那么宽容,这些都需要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及早树立市场意识。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一线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的挑战急剧增加,这些新挑战、新问题,特别是改进经验和解决方法需要及时传导到高校,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但是有些播音主持专业高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配比不足;不少基础课教师课时多,授课强度大,回流一线实践时间短或者很久没有到一线实践。有些专业院系仅注重作业的质量,忽略完成提交时间的把控,本应在短时间内上交的作业结果一周上交一次;本应是独立完成的作业,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更有些院系从未给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演练过模拟实战的现场直播,给学生戴上通话耳机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这些都是与一线工作脱节的。
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三不”问题,学生要及时警醒,教师应直面挑战。媒体在融合,分工在细化,对于某些不适合在播音主持岗位就业的学生应加强疏导,规划多元化就业。对于本身条件优秀,并有强烈意愿想从事专业工作的学生,要加强引导,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和实际行动解决“三不”问题。
如同法律工作者、司法从业者入行要“法考”,医生上岗要有医师资格证一样,行业部门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上岗管理越来越严格。要求省级台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取得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市级台主持人拥有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因为一甲证书要求非常严格,大部分学生都是要报考几次,经过一两年的周期才能通过并拿到证,所以提倡学校在整个大学四年播音主持教学过程当中设立“里程碑”提示节点,防止有些优质用人单位先行招聘,但是学生手中无证。在加强促考拿证工作中,一方面学校应该利用宣传平台公布考取等级证书的学生名单,适当给予表彰,让这些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院系可以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内论坛的形式,请上一期考证通过的优秀学生分享考试经验,避免其他学生走弯路。再者,可以请普通话测试员老师做指导,以优秀学生为骨干,制作自媒体节目,细致解决同学们在备考过程当中的问题,提升专业学生考试的通过率。
借助管理学理论,如果把整个大学四年播音主持专业当作一个学习项目来看的话,理应加强对学习过程音视频作业的要求和控制,“衡量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4]。现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宽松,不少还是组队集体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不足也非常明显,往往是强者更强,而专业一般的学生提升相当有限。改进方法就是增加单个学生的作业量,缩短单个作业的完成时间,把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一起作为评判要素。拿一线要求来说,浙江卫视一档25分钟左右的新闻栏目,一线播音员完成配音时间在90分钟左右,配音时间和产出比是3 : 1左右。对于专业学生的配音时间要求未必达到这个标准,但是5 : 1或者4 : 1还是应该要求的,避免实习学生到一线工作时效率太低。在电视新闻直播练习中除了加入时效要求外,还应该加入模拟直播抗干扰练习,类似这样贴近实战化的练习,会让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差距,提升练习原动力。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特长是更好的起点,“产生积极的热情,传播过程才可能做好。”[5]播音主持专业院系应该多鼓励学生到校外采集原创音视频作业素材,鼓励学生多与各行各业的人面对面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冷暖,将有温度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带入练习,带回课堂。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将新闻播音、文艺综艺节目主持、体育电竞解说等方向分为贯通班组和起点班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贯通班组就是以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为最终培养目标的班组。新闻播音主持起点班组就是为那些能力起点相对一般,或者还在寻找或适应自己梦想岗位的学生专门设置的。贯通班组相对固定,起点班组可以有一定的进出或调整,给予学生在不同的就业方向上尝试的机会。
现阶段,各播音主持专业高校校内学生交流活动比较丰富,但是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衍生出“三不”问题。播音主持专业高校应该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本校访问学者、一线实践教师开辟讲堂,固定频次,并且投入资金专门保证每学期有足够的一线工作经验传导到学校。将行业新政策、新动向、新技术、新方法分享给师生们,也把遇到的新问题和师生朋友们一起探讨,激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从而在实践与就业时少走弯路。
当下,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无论技术怎样升级,正如同先前媒体技术迭代一样,内容永远为王。对当代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来说,媒体环境变化的挑战不容有任何懈怠,严峻的就业挑战不容懈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不容懈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正视“三不”问题,更加奋发努力,才能不负自己的青春和历史使命,打拼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