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革命文化的兴盛

2022-03-23 14:21李元旭
关键词:兴盛革命民族

李元旭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革命文化的兴盛

李元旭1,2

(1.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2.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中国革命文化再次兴盛是一种客观的文化现实。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革命文化兴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多重逻辑:中国革命文化的逻辑起点是民族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复兴,革命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产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民族复兴有赖于革命文化兴盛;革命文化本质和核心是斗争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革命文化的支撑。只有加强对革命理论的研究和阐释,深化对革命历史的挖掘和整理,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才能进一步促进革命文化兴盛,为民族复兴创造必要条件。

民族复兴;革命文化;兴盛

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就出现了革命文化开始勃兴的文化现象。如何理解中国革命文化的兴盛?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背景下,不难理解,中国革命文化的兴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要积极推动民族复兴,我们还需要抓住革命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在理论上推进对革命文化的研究,在实践上促进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实现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一、革命文化重新兴盛是一种客观的文化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革命文化问题。在地方主持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建设,提出了“红船精神”的概念,并对“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作了全面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就革命文化地位、内涵、价值、继承和弘扬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革命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因和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之前,革命文化在中国就已经呈现出开始“勃兴”的局面[1]。当时革命文化主要以“红色文化”概念和形式出现。其开始兴盛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文化艺术领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国内出现了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并热播,重温、再现革命文艺经典成为文化潮流;在社会生活领域,全国出现了咏唱红歌高潮,红色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开发,红色旅游成为热门话题;在学术理论界,红色文化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对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一门“显学”,短时期内出现了一大批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这种状况的出现,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文化现象,以至个别学者由于不解而惊叹:“红色文化在某些地区复兴,已有两年了,但最近一个阶段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现在连监狱里面坐牢的人都要唱革命歌曲。”[2]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语境里,“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并没本质区别。有学者曾经从概念史上对“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关系进行过分析,认为“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内涵上基本一致,但是在外延上有一定的差异[3]。要厘清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内在关系,这种概念史的研究路径是可取的,其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是值得肯定的。通过概念史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在改革开放前文化单一背景下,学界多使用“革命文化”而很少使用“红色文化”(其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化就是指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界才广泛使用“红色文化”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后,出现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广泛并用的局面。在学术理论领域,多使用“革命文化”,同时也有学者使用“红色文化”;但在大众生活领域,一般使用“红色文化”。学者普遍认为,在当代中国语境里,二者内涵是一致的,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为内核,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文化。因此,当时红色文化的“流行”,本质上就是革命文化的兴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兴盛的势头更加凸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入。在一般意义上,革命文化被认为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而在改革开放的“后革命时代”,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还有没有现实性和时代价值?对此,人们的看法并非完全一致。改革开放后的现实就是:一方面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工作中心的转移,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更新,文化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必须转化,革命时代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与新时期的实际总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信仰丧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又不能不加强革命文化建设。但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革命文化多被视为一种历史现象,革命文化的内容则以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等形式存在,被视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革命文化的具体内涵、确切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明确使用了“革命文化”的概念,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这样,在理论上赋予了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强调了革命文化并不只是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革命文化仍然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多次就革命理想教育、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青年教育等问题,对弘扬革命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弘扬革命文化作出了具体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提出,以及学术理论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对革命文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理论创新推动着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有力推动了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党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力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在革命文化继承和弘扬方面,通过“四史”教育、设立烈士纪念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重大历史节日纪念活动、实施“清网”专项行动、批判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全方位努力,开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5]与此相伴随,目前全社会对革命文化高度认同,革命文化建设的相关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革命文化的再次兴盛已经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

二、民族复兴视域下革命文化兴盛是一种历史必然

那么,如何理解本世纪初以来,尤其是新时代革命文化的再次兴盛?置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不难领悟,革命文化的兴盛是一种具有多重逻辑的历史必然。

民族复兴是革命文化的逻辑起点,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革命文化为主题、反映革命、促进革命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而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就是民族复兴。近代以来,西方崛起,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却落后挨打,各种进步力量通过种种方式试图救亡图存却屡屡失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6]中国革命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国革命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中国革命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关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文化核心的革命理论,根本上就是关于民族复兴的思想,而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就是如何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强化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擘画了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提出了中国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标志性概念”,创造性发展了民族复兴理论[7]。因此,革命文化并不仅仅是革命时代的文化产物,在整个民族复兴进程中都是领导、团结、激励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只要民族复兴的使命存在,革命文化的现实性就存在。而且,越接近于民族复兴的目标,革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愈加凸显。

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复兴,民族复兴有赖于革命文化的兴盛。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具有次生性和派生性。但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定文化作为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从世界历史上看,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否,总与该民族的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41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复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而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历史上,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中华文化则是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革命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和中枢地位,它既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纳,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没有革命文化,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没有当代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也是作为当今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革命文化的兴盛。

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结构性矛盾及其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始终需要革命文化的支撑。革命文化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种类和文化形态,包括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伦理、革命历史、革命遗迹等一系列与革命主题相关联的文化要素。而从文化哲学视角来看,革命文化本质上是建立在批判哲学和斗争精神基础上的文化种类。“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马克思主义是如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也是如此。革命文化辨证地、历史地看待一切事物,对于一切落后和腐朽的东西坚持批判的态度。革命文化与形形色色的只强调遵守传统和维护现存秩序的保守主义不同,在社会历史上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改革,实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进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革命文化对人类的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同时在新生事物产生、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旧事物的阻挠和限制,因此只有充分发扬斗争精神,通过与腐朽力量展开各种形式的较量,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在社会领域中,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落后腐朽力量的阻碍,必须发扬批判和斗争精神,必须依靠革命文化。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当今的时代主题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在国际国内我们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越接近于民族复兴的目标,越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强调我们必须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没有革命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不可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革命文化并不仅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的重要表现是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始终需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发展和兴盛的历史。

三、加强革命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推动革命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唯物史观反对文化决定论,但并不否定先进文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抓住革命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促进革命文化的进一步兴盛,以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促进和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加强对革命理论的研究和阐释,夯实革命文化的理论根基。文化和理论,是关于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两个具有不同研究对象,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领域和问题。无视二者的区别,简单地把文化归结为理论,用理论手段试图解决一切文化问题的简单化做法是不可取的;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视理论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错误的。一般意义上,理论作为系统化的思想和观点,是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革命理论作为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形成和兴衰直接关系甚至决定着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兴衰。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才造就了中国革命文化诞生并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革命理论的研究和阐释,深化对革命目标、革命伦理、革命精神等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夯实革命文化的理论根基,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逻辑和时代价值等才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增强人们继承、弘扬和发展革命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为革命文化进一步兴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化对革命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廓清革命文化的历史逻辑。革命文化和革命历史也密切相关。革命文化在革命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革命文化的价值也在革命历史的进程中得到充分彰显。许多国家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革命历史如果遭到否定或曲解,革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必然深受影响。而一度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思潮,就是打着 “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利用曲解历史事件、丑化革命历史人物等手法,歪曲、否定革命历史,否定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并试图进一步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阴险目的。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促进革命文化的勃兴,必须一方面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揭示其错误的思维逻辑,指出其险恶的动机和严重的危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从而廓清革命文化的历史逻辑,彰显革命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另一方面,深化对革命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尤其是加强对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斗争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历史这门“最好的教科书”的作用,在重温革命历史的学习和实践中,坚定革命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发挥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革命精神就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宝贵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就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9]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所在。弘扬革命文化,主要是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只有革命精神在思想认识上得到认同和肯定,在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才能在根本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推进革命文化的进一步勃兴,还必须要强化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和宣传,深挖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解革命精神的历史意蕴,把握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在关系,高度认识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并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使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宝贵的工作作风得到真正的延续,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

注重对革命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实现革命文化的心理认同。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决定于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注意到了社会心理的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更是详细论述了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机制。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心理在社会意识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但作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只有全社会对革命文化在心理上广泛肯定和认同,才有可能具备革命文化进一步兴盛的基础和条件。而在影响社会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文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0]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和相关各方,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不断创作出能够承载革命精神、体现革命理想信念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积极构建肯定革命、颂扬革命的良好社会舆论,共同形成肯定革命、颂扬革命的良好社会心理,这样革命文化才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兴盛。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革命文化作为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进步文化,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容。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推动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再次兴盛和繁荣,并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呈现的重要图景。

[1]王宗峰.修复集体记忆—— 对近年来革命文化再度勃兴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7 -122.

[2]于建嵘.红色文化与中国革命传统[N].南方周末,2011- 06-16(F31).

[3]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6-21+3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6.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7]孙来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 (03).16-26+157.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9]王炳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总序[M]//李建强.西柏坡精神.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2.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6.

On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vival

LI Yuan-xu

(School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It is an objective cultural reality that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flourishes ag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social and historic development, and has multiple logic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ch wa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depends on the prosperity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n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it is inevitable to encounter variou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hich need the support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to solve.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volutionary theory, deepening the excavation and sorting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can we further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creat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revolutionary culture; prosperity

A8

A

2096-9333(2022)06-0095-06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14

2022-08-3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学视域下的中国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AHSKY2017D68)。

李元旭(1970- ),男,安徽临泉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阜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兴盛革命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