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涛
(乌拉特后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巴彦卓尔 150825)
牛养殖中,各类疫病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牛沙门氏菌病在牛养殖中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以下痢和败血症为特点,成年牛多为散发,犊牛发病率较高,并且可导致怀孕母牛出现流产[1]。本文对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述,并根据牛养殖特点和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提出诊断和防治建议,希望为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成员,按照O抗原和H抗原进行分类,沙门氏菌有2 600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纽波特沙门氏菌是牛沙门氏菌病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兼性厌氧。大部分沙门氏菌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产气,一般可利用枸橼酸盐,不产生吲哚,不能分解尿素,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沙门氏菌可存在于病牛的各个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较强,可在粪便中存活1~2个月,在牛奶和肉类食品中可存活数月。但沙门氏菌对热、化学消毒剂敏感,在60℃作用15min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可将其杀死[2]。
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致病机制可存在差异,并且一般具有宿主特异性。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牛沙门氏菌病中最为常见的血清型,其可通过消化道进入宿主的胃,随后到达小肠,在小肠增殖后,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诱发肠炎。沙门氏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经肠系淋巴结的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导致败血症。牛感染后可出现多种症状,但以肠炎型为主[3]。
沙门氏菌不同的血清型对不同动物和人类的易感性和致病性可存在不同。牛群中,40日龄以内的犊牛易感染性和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育肥牛,成年牛感染后发病率较低多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牛感染后也可出现流产。牛场中主要的传染源为发病牛或带菌牛,其粪便、乳汁、流产胎儿等均可含有大量沙门氏菌。当饮水、饲料等被沙门氏菌污染后可经粪口途径感染易感牛,交配、人工授精、子宫内感染也可传播沙门氏菌。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可发,但以多雨潮湿的季节多发,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并且成年牛多呈散发,犊牛则多呈地方性流行。此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养殖密度较高,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气温骤变等也可促使牛沙门氏菌病的发生[4]。
不同日龄的牛患病后临床症状可存在较大的差异[5]。成年牛感染沙门氏菌后多呈隐性感染,部分发病的牛以急性和亚急性症状较为常见。急性型沙门氏菌病可见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产奶量下降,随后开始下痢,粪便呈水样,气味恶臭,常见粪便中带有血液或纤维素性絮片,随后病牛体温降低,病程一般为4~7d。经治疗后成年牛病死率极低,但粪便稀软,可持续10~14d,经过2个月左右可逐渐恢复。妊娠母牛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出现流产症状。亚急性型的病例症状较为缓和,病牛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或表现正常,但免疫力较低,易继发其他细菌病原或病毒病原出现混合感染症状。
犊牛感染后可出现急性败血症症状,新生犊牛患病后拒食,卧地,衰竭,常于3~5d内死亡。10日龄以上的犊牛发病后体温升高,排出灰黄色液状稀粪,粪便中常混有粘液和血丝,通常于发病后5~7d死亡,病死率可达50%。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关节肿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成年病牛病变主要为急性粘液性、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肠壁增厚,肠黏膜发红,表面有灰黄色坏死物,肠系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肝脏有脂肪变性或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混浊。
急性败血型犊牛可见广泛的黏膜下和浆膜下出血,体质消瘦,小肠黏膜出现粘液性或出血性肠炎,肠系淋巴结肿水肿、充血、肿大。病程稍长的病例肝脏和肾脏有坏死灶,有时可见肺炎,肺心叶、尖叶或膈叶有局灶性实变区,出现关节病变的病牛腱鞘和关节内有胶冻样分泌液[6]。
根据患病牛的日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进行初步诊断,该病的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在实验室检测中,应注意成年牛可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的沙门氏菌,因此可采取新鲜的肛门拭子或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但在急性腹泻前期采集的粪便可能检测不到沙门氏菌。犊牛感染后多呈现间歇性排菌,在进行粪便或直肠拭子采样后可出现阴性结果,应在病牛出现症状后的不同时间节点采取样品用于检测。在进行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时,常使用HE琼脂、SS琼脂等,必要时可先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后再使用固体培养基进行鉴定培养。在鉴定出病原为沙门氏菌后,应进一步对沙门氏菌的血清型进行鉴定以便于后期诊断和防控,常用的血清型检测方法有PCR、诊断血清检测。此外ELISA、Dot-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方法也常用于牛沙门氏菌的检测[7]。
牛沙门氏菌病的治疗应采取抗菌消炎、补充体液、纠正酸中毒、恢复胃肠功能的对症和对应治疗方法[8]。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0万单位)肌肉注射0.1~0.2mL,2次/d,连用2~3d。也可静脉注射磺胺嘧啶注射液(3g/10mL)1.7~3.3mL/10kg体重,1~2次/d,连用2~3d。但由于沙门氏菌可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并且不同菌株的耐药谱和耐药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前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较高的1~2种药物治疗,以确保疗效。此外,部分中药也可用于牛沙门氏菌的治疗,如可口服白头翁口服液(原生药浓度1g/1mL)150~250mL,加强治疗效果。对于严重腹泻的病牛应及时输液补液,纠正酸中毒,避免出现脱水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还可给牛补充维生素C,或添加黄芪多糖、微生态制剂以促进病牛恢复。对于出现休克症状的牛还应使用皮质类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使用强心剂。
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控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消毒、药物预防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性管理措施[8]。
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建议采取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可降低病原引入概率。对于引进的新牛、胚胎、精液等,应避免从疫区引进,并做好引进前后的检疫工作,发现带菌牛或发病牛应及时处理。此外,为了避免运输应激引起的牛沙门氏菌病,可在运输前后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增强免疫力的保健药物进行预防。在日常养殖生产中,要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给予充足的饲料,并给予干净的饮水,增强牛的抗病能力。在温度骤变、天气潮湿的特殊气候,或处于妊娠期的母牛、新生犊牛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好牛的护理工作。
其次,还应加强消毒工作。在牛舍中,牛粪便、尿液等可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虫卵等,应每日清理牛粪,给予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用垫草、沙土等应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此外,每周应进行至少1次的消毒工作,牛出栏后还应对牛舍进行全面的消毒。若出现病牛或检疫中发现带菌牛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对于病牛的粪便、尸体等应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病牛使用的圈舍进行消毒,其他易感牛群应进行带牛消毒。在消毒过程中,应注意沙门菌可对消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型的消毒剂,定期更换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
对于牛沙门氏菌病流行地区,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可使用硫酸新霉素、乳酸环丙沙星等抗生素类药物拌水进行预防,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导致牛肠道菌群紊乱,因此该方法多用于牛沙门氏菌病流行期或患病风险较大的时候。此外,中药制剂、微生态制剂也可用于牛沙门氏菌病的预防。
牛沙门氏菌病是牛养殖中常见的细菌病之一,可给牛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场或养殖户应了解牛沙门氏菌病的危害,做好防控工作,发现患病牛时应及时求医或送诊,确诊后及时治疗,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