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情怀和精神

2022-03-23 13:30龙,何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生淮海张謇

何 子 龙,何 新 易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3;2.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通 226019)

张謇是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提出了“棉铁主义”主张,同时倡导“大生精神”,最终成就了南通大生纺织企业集团,建立了“南通模范城”,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蹚出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

1 张謇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张謇创办的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与整个中国近代实业一样处于缺乏资本的境况,张謇为大生企业集团的融资殚精竭虑。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外国银行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外国在华开办的银行有10 家,如汇丰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等,主要进行外贸汇兑、汇率结算、存款放款业务,其中包括一些资产负债业务,如对私人进行存贷款业务,向政府借贷款,特别是经理清政府赔款(这些赔款用铁路、矿山的经营权,海关税收,公债发行,租税征缴等国家权利抵充),甚至在华发行纸币,清政府的金融权利逐渐被外资渗透和把持。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感受到开办新式银行的必要性,例如,盛宣怀认为:“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外人银行专我大利。中国银行既立,使大信孚于商民,泉府因通而穷,仿借国债,可代洋债,不受重息之挟持,不吃镑价之亏折,所谓挽外溢以足国者,此其一也。”[1]他们开始向政府呼吁并着手组建新式银行。

1897 年盛宣怀创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近代银行,注册资金白银500 万两,实际上只缴了一半,完全进行商办,具有发钞权。中国通商银行开办期间发行了150 万元纸币。1904 年清政府户部经营管辖的户部银行开办,注册资本白银400 万两,属于国办银行。户部银行开办的目的是辅助空虚的国库,执行币制改革,具有印制纸币、铸币、代理部库及代募公债的权利。1908 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注册资金提升至1 000 万两,1912 年又改名为中国银行,成为国家中央银行。1905 年清政府邮传部成立交通银行,注册资本金白银500 万两,由官商共同出资组建并合办,各省官钱局、钱庄、票号皆与之有业务往来。交通银行通过借债、发钞等方式来挹注公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政府的财政困局。此后,一些商办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06 年,周廷弼(舜卿)组建信成银行;1906 年,信义银行开办;1907 年叶揆初以规银100 万元创办了浙江兴业银行,主要承接铁路往来存款、代募铁路股款业务,同时还对钱庄进行短期拆借放款;1908 年虞洽卿以规银150 万两创办了四明银行,主要业务是针对钱庄放款借贷,并对商业、航运业放款,经营期间还发行了银行券。一些商办银行能够在与外资银行、官商银行的竞争中生存,如当时有名的“四小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国货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而有的商办银行则经营不久便倒闭,如1909 年信义银行倒闭,1911 年信诚银行歇业。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商办或者官商合办银行再度兴盛,盐业银行(吴鼎昌,1915 年,资本规银500 万元)、金城银行(周作民,1917年,资本规银200 万元)、大陆银行(钱新之,1919 年,规银100 万元)和中南银行(胡笔江,1921 年,规银500 万元)成为著名的“北四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2]。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使作为“百业之王”的现代金融业——银行逐渐由外国垄断经营转化为中国官营、商营共生。相较官办银行,商营银行在发展初期更具有社会根基——一方面有近代民营工业做基础,另一方面近代民营商人有敏锐的商业触角和宏大的抱负。以盛宣怀为代表的银行家开始注重银行金融与实业工商业的结合,涉足当时钱庄经营工商业的领域,上接票号承接政府财政资金存放汇兑业务,下合钱庄银钱汇兑业务,外涉外资银行外贸汇兑生意,使新生银行灵活承揽金融存贷汇兑业务。[3]借助银行融资信贷功能的辅佐,一些近代民营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有的形成产业集团,成为许多地方竞相学习的榜样,张謇经办的大生企业集团就是其中之一。在张謇统筹与斡旋下,附属于大生企业集团的淮海实业银行开始组建。

2 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情怀

1) 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业,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920 年1 月,南通淮海实业银行成立,注册资本金为500 万元,实收股金125 万元,张謇为董事长,张孝若为总经理。该行主要业务为“抵押放款及确实收益之指项放款;汇兑及押汇;各种存款及储蓄存款;商业妥实期票之贴现;保管贵重物件;代募实业公司股票及债票;经理实业公司股款股息;经理各项信托业务;兑换外国货币及买卖生金银;经理或买卖有价证券;发行各种期票汇票;附设公共查账会,延请会计专家代公私立各种实业公司商号,创立簿记格式,检查账目,清理财产;建设货栈,为客商存储货物,兼做抵押放款;以不动产为抵押品,为振兴实业放款”①资料源自南通档案馆藏《淮海实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卷宗号A215-112-187)。。银行开办之初,以吸收存款为主,得益于张謇家族在南通享有的崇高威望和职员们兢兢业业的经营,当年就取得开门红的业绩。1920 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淮海实业银行的股本金分别为303 270 元和638 290 元,纯利分别为4 079.542 元和39 561.962 元。②资料源自南通档案馆藏《民国档案汇集》(卷宗号A215-112-191)。1921 年淮海实业银行运营情况更好,除长期投放资金外,当年净利润超过16 万元。[4]611920—1921 年,淮海实业银行分别在海门、扬州、南京、汉口、上海、镇江、苏州设立分行,在盐城阜宁、东台各垦区设立分理处,一时多达10 多处。1922 年受上海金融风波和南通联合交易所崩溃的影响,南通参与交易所投资的钱庄出现大面积的倒闭,许多银行股东投资受损,大量客户从银行抽退股金,淮海实业银行的融通一下子陷入困境,加上淮海实业银行在上海的几十万元贷款无法收回,使淮海实业银行难以维持正常经营。此外,大生纱厂在苏北棉花盐垦区遭受海潮天灾,淮海实业银行对这些垦区的71 万元放款不仅利息无收,本钱也无从追索。[4]11-13另外,淮海实业银行为南通织绣局国际贸易的失败偿还了所担保的9 万美元。[5]196遭受这些天灾人祸的叠加影响,淮海实业银行资本运营一下子陷入停顿。从1923 年起,淮海实业银行开始陷入收款无望、存户挤兑、变卖资产的恶性循环之中。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核查淮海实业银行的报告书(1931—1936 年)中称:至1936 年12 月31 日,15 年前到期而催收无着的应收账全部变成呆账,往来透支户中大生一厂欠款25 万元。③资料源自南通市档案馆藏“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查核淮海实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账目并估值资负账目”(卷宗号A215-117-191)。这些呆坏账严重影响了淮海实业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几乎年年亏损。直到20 世纪40 年代的头4 年,淮海实业银行的损益表才开始显示扭亏为盈,并且越到后来盈余越大,最终走出长期亏损的泥淖,经营状况越来越好。

从淮海实业银行的经营内容和业绩来看,既有现代银行吸收存款、放贷收息的业务,也有发钞融资、股份融资、债务融资等操作,还有代理会计、信托投资、实物抵押、汇款兑换、仓储保管、有价证券买卖等中间业务,经营业务广泛。张謇在淮海实业银行开业公告中指出其贷款业务就是“为振兴实业放款”,表明淮海实业银行不仅做商业融通借贷,也直接参与实体企业、盐垦公司的债务和股权投资,说明张謇具有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业、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情怀。

2)“地方自治”“造福乡梓”是张謇创办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人生追求。张謇创办和经营淮海实业银行是在他人生的最后5 年(1921—1926 年),目的是促进地方自治,践行救国利民的使命。为实现地方自治,1920 年张孝若秉承父志成立了南通自治会,在成立大会上张孝若演说道:“自治会……绝非从前个人自治模范之南通……进而为百二十万人事业之成绩。”[6]351目的是“谋南通全县实业、教育、交通各种事业之改进与发展……为地方谋永久之幸福”[6]433-434。为抵御外来金融机构支配南通实业,保护南通地方自治经济建设,张謇在1918 年发布的《通海实业根本计划宣言书》中道:“本年一月有外人托人介绍,欲来通海设立银行,组织堆栈,大有利用我金融枯槁,进而握我实业权之势。时势至此,而尚不急自谋,恐人之起而代我谋也。与其人代我谋而受制于人,何如早自为谋,而亦足以杜人之觊觎。爰不自量,倡为通海实业根本计划,设实业银行于南通”①资料源自南通图书馆藏曹文麟著《张啬庵先生实业文钞(上册)》(第3 卷)第10 页(卷宗号16.2.1-2.)。。在南通大生纱厂经营兴旺之时,张謇敏锐地觉察到外来金融机构纷纷来南通设立分支的竞争危险,担心自己的实业金融业务外流并被外来金融机构掌控,因而设立实业商业银行掌控南通金融。“以通海一年中5 000 余万之贸易额,而金融牛耳执之他人之手,欲求操纵自如,确立于巩固地位,其可得乎?”“与其人代我谋,而受制于人,何如早自为谋”[5]185。张謇深切地认识到,外来金融机构都是短期吸血逐利的,只有共富贵,没有同患难;不能指望外来银行真正地帮助大生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更不能指望外来银行帮助南通实现“自治”,唯有本地的、属于自己的银行才能够有助于大生企业集团的事业发展,有助于南通自治的实现。实现地方自治,是张謇人生事业最大的目标,他做实业、办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东南自治”“南通自治”。没有自身的金融机构,枉谈实业的自由发展、社会事业的有序展开。张謇开办淮海实业银行,既是他实现地方自治事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士大夫救国利民的人生抱负和情怀的彰显。

3 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大生精神”

1919 年张謇在“淮海实业银行开幕演说”中明确要求,经营银行的人员需“勤俭”,“言勤则办事必依定时,言俭则一切开务从节省”,发扬“余创办大生纱厂之精神,以从事银行事业,将来自能发达”[7]804。1920年张謇在“驻沪淮海实业银行开业词”中提出,希望银行各职员“兢兢忠信”,共克时艰,对所有客户,不分国内国外,“开襟相见”,一心齐力,“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忠信笃敬,蛮貊可行”[8]。这些都说明张謇对“大生精神”是有定义的,并将“勤俭忠信”作为“大生精神”的内核凸显出来。

1)“大生精神”中的勤俭和坚忍不拔充分体现在张謇涉足实业活动早期的艰难融资历程中。张謇着手开办大生纱厂是在清政府甲午战争战败之时。他深切感受到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建立自己的近代民族工业,其中纺织工业事关国计民生,所以他决定利用“商办”的角色,从政府那里争取到了50 万两白银的纺织机器,这些机器是清政府曾经向英商采购却搁置上海仓库多年的“官机”。苦于一时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包下全部的机器,只能接收其中一半的官机,另外一半被盛宣怀竞购而得。若要有效开动这批机器,则需要25 万两白银的营运资金。盛宣怀当时经营中国通商银行,他掌握这些“官机”自然顺畅。而张謇在当时“通州本地风气未开,见闻固陋”、对集资入股办工厂是“掩耳不欲闻”[8]15的氛围下,一筹莫展,所领的纺纱机一时竟不能安装投产。为了筹资生产,张謇只好在大生纱厂引入“官利”制度(入股资金无论经营丰歉每年获得固定8 厘的收益)。官利吸食企业盈余公积的生命,阻碍了企业后续发展。另外,一些地方商办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通过对实业的借贷获得了高额收益,张謇知道,金融“维持实业的见识和力量都很幼稚”[9]268。这些现实深深地刺痛了张謇的神经,为了不受制于外部金融机构,张謇决意大生企业集团自办银行。1906年5月,张謇为筹建通州储蓄银行劝喻通州商界人士道:“欲求实业之发达,民生之利赖,地方之进化,端自银行始”[7]762,张謇总结说:“倡为通海实业根本计划,设实业银行于南通,并于通、崇、海三境各设堆栈三处,俾花纱布运转,金融得以灵敏;再以上海组织花布贸易总机关,凡买卖花布,均得以总机关看样论价。如此循序渐进,谋金融之活动,行之十年,而谓我通海实业,不确立于巩固地位,我不信也。”[7]800-801在张謇看来,唯有银行才能筹集到足够的钱供实业顺利周转,唯有自办银行才能避免实业筹资的痛苦,才能让实业发展壮大。

2) 大生纱厂运行的成功得益于张謇对“大生精神”的坚持,同样,淮海实业银行的成功经营亦如此。张謇多年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任高管,在他看来,银行经营要顺畅发达,一方面要业务广泛,资本充盈,另一方面需要经营者有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张謇将经营者的从业精神归纳总结为“勤俭、忠信”。“勤”是“不惰”的工作态度,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俭”是“不奢”的生活品格,是见微知著的素养;“忠”是“不贰”的思想境界,是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标志;“信”是“不欺”的道德品行,是一切商业长期运行的准则。这4 个字一直在张謇育人用人观念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给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第一实业小学“忠信”的校训、通州师范学校“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南通城北高等小学“勤敬”的校训、商业中学“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的校训中都充分体现了张謇对这4 字的看重。张孝若总结道:“我父一生做事办实业,最着重勤劳耐苦,非但常常告诫办事人,不可走上暇逸奢侈的道路,并且以身作则”,“我父一生固然是刻苦,也十分的节俭,他穿的衣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十年之久”。张謇道:“应该用的,为人用的,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自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得想想,都得节省。”[9]306-307对吴寄尘委以重任充分体现了张謇“用人惟贤,办事务实”[9]247的标准,也体现了张謇对人才勤俭忠信的看重。吴寄尘不仅是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所长,同时也负责淮海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业务。张謇之所以如此倚重吴寄尘,就在于吴寄尘“近知、近仁、近勇”,是友辈中难得的“休戚与共、临难不却之忠者”[9]424。

3) 淮海实业银行是在张謇“大生精神”的指引下诞生的,“勤俭忠信”精神在张謇倡议组建淮海实业银行时体现得非常充分。张謇是较早认识到银行的资金融通和产业投资功能的民营企业家,在他开创大生纱厂之时,就感受到筹资难:一是自己的资本少;二是缺少政府扶持,2.4 万锭纺纱“官机”就是政府给的最大帮助;三是社会民众对创办近代纺纱工业都没有什么认识,不敢借钱给他或者入股他的企业;四是缺乏现代商业银行,国内金融机构乐于钱庄的银钱汇兑,很少敢于放款给实业,国外金融机构热衷于经营清朝政府的债券、赋税和对煤铁矿的放贷,也不愿意对中国民族工业放贷。张謇后来通过关系融资和个人鬻字筹资才得以开办大生纱厂。纱厂开机出产之后就有市场销路,经营顺利,股东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大生企业集团一直在执行旧式的官利制度,加上它进行全产业链发展,不仅同时开动数家纺纱厂,还筹建织布厂、铁厂、面粉厂、榨油厂,也筹建汽车、河江轮船运输公司,还开垦改造十万亩的沿海盐碱地,种植棉花,新建各种近代化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另外还要资助大量的学校、育婴堂、流浪汉救济所等机构,各种开销巨大。张謇在考察了日本近代工业之后,知道工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支持。于是,张謇将创办银行视为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对储蓄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进行了深度考察,还承担中国银行董事、交通银行总经理的兼职工作。开办淮海实业银行前,张謇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一是舆论宣传。1918 年张謇发布了“通海实业根本计划宣言书”,在宣言中他提到“二十余年中,吾花纱布同业所感受之痛苦、之艰难……一言以蔽之,曰金融关系而已”,提醒乡人,“外人欲来通设银行,组织堆栈,操纵实业权势”,为免受制于外人,倡议在南通设立实业银行。二是储备人才。1908 年,张謇就在南通创办了银行专修科与甲种学校,他亲自任名誉校长,指导和规划银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1914 年南通银行专修学校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共40 名,这些银行专业人才日后大多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骨干,有的成为淮海实业银行的骨干。为了培养银行业后备干部,他很早就引导儿子张孝若学习商科知识,了解西方银行金融的运作经验。三是积累经验。淮海实业银行的创办,不是张謇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基于大生一厂储蓄账房、大生上海事务所、大同钱庄经营运作的成功经验进行的。1911 年大生一厂设立储蓄账房,吸纳职工存款,发行“支单”“钱票”等代金券;[4]89大生上海事务所1913 年是由原来大生纱厂在上海的办事处升级成的兼有外汇调剂、资金融通的机构。其时,与大生上海事务所有金融往来的金融机构不仅有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还有国内“南三行”“北四行”、上百家钱庄,汇兑借贷资金一次就达到白银1 000万两;[4]57-58大同钱庄是张謇邀约南通其他16 名商人共同设立的,经营银钱汇兑,辅助大生集团各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调剂。[10]这些资金融通调度的运行经验为张謇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创办和运行淮海实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4) 淮海实业银行的开办和运作体现了“大生精神”。张謇经营大生纱厂的成功奠定了他在大生纱厂董事会中的领导地位,他有思想、有措施、有抱负,获得了大部分董事和股东的支持和拥护。在张謇“勤俭忠信”精神感召下,大生纱厂股东同意将部分年终应分红利入股淮海实业银行。1918 年5 月23 日在大生第一纱厂股东常委会上,全体董事同意“分厂(二厂)提银五万两,正厂(一厂)在保险项下提银十万两,为商业银行股本”[6]147,表明大生企业集团设立自己的商业银行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1919 年大生一厂股东厂会议决议上,张謇对一些股东的质疑进行了解说和引导,最后通过与会股东投票的方式通过了动用纱厂未分配红利投资入股银行的议案。议案表明:“投资组织银行,以为金融活动机关。现已筹备就绪,命名淮海实业银行,所有股款,拟遵照上届1918 年议案,在本厂股东应得官、余利项下提出十分之一,入淮海股份,另给收据,其应得之息,不满百元者不扣。”[6]154大生一厂1919 年4 月17 日股东会议记录有:“淮海实业银行股本原定100 万元,两厂扣至本届为止,已近70 万元,再加上外招之股及其他公司所扣股款,已足该行额定之股。”[6]158实际所扣股东余利及招股数额已达125 万元。[5]1961920 年5 月25 日大生第一纱厂股东常委会全体董事同意“两厂上届余利,每股百两应得五十两内扣入淮海银行股份十元”[6]156。上面3 次股东常委会张謇皆出席并讲话,话语中既有开办淮海实业银行的必要性劝说,也有秉承“勤俭忠信”精神的宣讲。根据大生历年会计报表,1918—1921 年应分配的余利一共是规银25.4 万两,这些余利按照大生纱厂议案都入股到淮海实业银行。[4]131这些记录说明,大生一厂是淮海实业银行的大股东,实业支持并衍生了金融业。淮海实业银行股本一个主要来源是大生一厂、二厂盈余未分配利润,而这些股本的筹集是在张謇所倡导的“大生精神”指引下实现的。

4 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历史价值

1) 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实践进一步阐释了创业者和守业者的“大生精神”内涵。一是个人要有职业道德操守。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会遇到困难,面对艰难险阻,必须要有顽强、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毅力,做到克勤克俭、忠信诚实,把个人从业素质做得尽善尽美。二是从事经营的企业家要有奋发图强的气概和不断学习创新的精神。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学习先进,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做大做强,也要通过“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追求提升境界,为民生为国家服务。后来的金融行业名家张嘉璈总结的“传统精神”与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大生精神”如出一辙,张嘉璈认为银行经营者要恪守“传统精神”,即“一曰行员在行服务,不仅以保护股东、存户、持券人之利益为满足,必须进而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二曰职位不拘高低,必须人人操守廉洁,摈除恶习,更须公而忘私;三曰任事不能仅以但求无过为尽职,必须不避艰险,不畏强御,战胜难关。”[11]再后来,民国名人潘光迥在张嘉璈“传统精神”基础之上又总结出中国银行成功经营的8 个精髓(把银行当作一种事业来看;朴实耐劳,不是衙门公务员;谙悉环境;计算精明;既有新的精神,又有旧的涵养(传统文化);竞争不忘商业道德;有科学态度;说干就干,能行就行)[12]。基于近代金融家们对“精神”作用的重视和理解,当今我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中第四条和第七条分别对“诚实信用”和“勤勉尽职”的从业准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即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职业操守,应当以高标准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品行正直,恪守诚实信用,应当勤勉谨慎,对所在机构负有诚实信用义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维护所在机构商业信誉。这些现代银行业从业人员从业操守与张謇倡导的“勤俭忠信”的“大生精神”一脉相承。

2) 张謇以“大生精神”经营淮海实业银行,为民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供了融资、投资、中间增值服务等业务综合化、经营连锁化、布局全国化的范例。淮海实业银行的业务灵活多变。张謇采用连锁经营方式,促进了淮海实业银行做强做大,为当今中国民营商业银行的运作提供了借鉴。张謇设计了淮海实业银行多重业务范围和围棋式的布局。前文提及的淮海实业银行经营范围和开办历史表明,淮海实业银行不仅具有现代商业银行的功能,还有超越当时商业银行的功能,具有金融的全能属性,大有使淮海实业银行成为地方核心银行的雄心。淮海实业银行生存过程是曲折艰辛的,有着“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早期兴旺发达,分行分号迅速生长蔓延,不仅上海、汉口、南京、镇江等重要商埠码头有它的分行,而且在苏州、扬州、盐城等棉纱纺织、棉花种植、盐垦产业基地也有分行分号,基本实现了以南通为核心的银行连锁经营;之后在上海金融风潮的冲击下,淮海实业银行经营业绩一落千丈,各种债务纠缠不清,流动资金陷入枯竭。淮海实业银行开业初期经营业绩斐然,是张謇擘画金融蓝图的大手笔;经营地域的扩张是张謇建立金融王国雄心壮志的体现。只是张謇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银行汇率、利率决定权被西方列强掌控,张謇力图建树金融王国的愿望最终落空。

3) 张謇经营淮海实业银行的实践体现了民族商业银行为实业发展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为地方自治和乡民共同富裕提供实现条件、为国家振兴提供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张謇创办和经营淮海实业银行是为了大生纺织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能够摆脱资金短缺的掣肘,获得发展的空间,淮海实业银行一旦实现兴旺发达,大生企业集团的纺织、盐垦、副业以及市政交通、教育、慈善等行业都会更活络,这不仅会营造一个全国“模范”县域和繁荣的近代工业城,也会形成一个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地方自治模式,有助于张謇践行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人生抱负和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大生淮海张謇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周大生2021 全新Shining girl 带你探索自己就向往的生活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大生
周大生/《Special》
——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