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
阜阳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提供新的机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也应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载体,做好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管理策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进一步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与先进性。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关乎师生的人身安全,也是控制实验室资源损耗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从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安全管理教育及构建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等多个视角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开展提供保障。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涉及安全准入体系及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同时也包括安全管理防范、安全管理预警及安全问题处置等多项内容。所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并非单一的服务工作项目,而是集中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管理作业形式。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验内容的丰富及实验器材的完善,使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内容更为宽泛。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应一味地采取单一化的管理策略,而是要基于提升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服务,做好对管理内容的拓展及管理方法的创新。以此,为高校实验室科研工作及教育工作安全开展保驾护航。
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早期阶段,由于高校实验室实验项目相对单一,加之实验室的教育功能不足,高校实验室仅需针对危险品管理做好安全规划,其余管理项目则更多由科研人员及教师负责。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专业性的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承担的教育、科研职能进一步增加,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也随之提升。然而,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却仍然采取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未能针对不同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及实验用具做好管理规范,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骤然增加,不利于高校实验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同时也对后续高校实验室科研、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负担,影响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序推进。
面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支持,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安全管理意识相对较强,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性,能有效规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风险,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及预警。但学生安全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在我国近年来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因学生违规操作所导致的安全事件占全部安全事件的一半以上。之所以存在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实验室部分实验器具、化学试剂及器材的接触相对较少,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经验,不具备教师及安全管理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部分学生违规操作问题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风险隐患,严重影响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采取安全检查及管理监督两种模式。安全检查是指定期针对相关实验器材、实验器具及化学试剂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确保其能在安全范围内正常使用。安全管理监督则是针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及操作方法的科学性。但部分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却未能将以上两项内容有效落实,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较为复杂,部分高校为降低管理工作成本,提升管理工作的总体效率,将部分安全管理工作项目内容进行削减,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充分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化需求,这将会对未来实验室的安全使用埋下隐患。
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具有高度依赖性,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难以得到大幅提升。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多元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能降低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人为干预的依赖,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具备更高的实效性,进而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其中,高校可以运用信息化平台,针对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进行汇总,并采用信息化管理预警的方式,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帮助,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于安全风险的控制能力,降低外部因素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影响。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能形成面向更多管理项目进行对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自主性及可控性。
实验室安全管理服务保障包括安全管理预警、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问题处置等多项内容。传统模式的管理方式,在安全问题的处置方面具有部分优势,但对于安全管理风险的预警却略显乏力。高校实验室教育功能及科研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服务保障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节奏,容易产生安全漏洞。运用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服务保障,能充分满足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多元化需求,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服务保障可以在更多层面予以体现。为此,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开展,有助于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服务保障有效性。
建立信息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是指将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指标采用数据化及信息化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及实验用具的安全管理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案,进一步降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风险。其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的充分明确,使教师及管理人员能按照规范流程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实验室安全管理误差的产生。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对数据信息内容的立体化呈现,管理人员与教师能更为直观地对部分安全隐患及安全问题进行了解,简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部分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的技术的运用,则能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基于更少资源投入,实现对安全管理工作成果的扩大。因此,建立信息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能在充分满足实验室安全使用需求的基础上,为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服务能与教育服务形成有效对接。从而为更好基于教育需求及科研需求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查机制,是基于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查,通过建立电子的信息档案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需求。对于不具备丰富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的大学生,应在开展线上实验安全管理学习的基础上,由相关教师陪同学生开展实验操作。一旦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则可通过线上的安全管理考核对学生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进行评估。达到评估标准线的学生,则可自行申请调用实验室安全使用档案。而后,基于数据库信息模块对档案信息的审核,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器材及实验器具。其中,完善高校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审查机制,能采用数据化的形式,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足,及时地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发送实验安全管理预警与实验器材的安全使用规范,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部分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要求。以此,提升学生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意识,降低实验室违规操作问题的产生,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
健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需要优先考虑对安全管理内容及管理策略的完善。高校可以运用信息化平台,简化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利用数据信息内容整合,采取一体化管理策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使高校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能应用于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的简化,将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效性,使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另外,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则应运用信息化平台做好数据信息内容的分析,明确不同条件及不同环境下各类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器材的安全管理要求,使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悉知实验室安全管理准则。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需要侧重于对安全管理内容的充分完善,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能形成紧密衔接。以此,更好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元化及系统化开展夯实基础。
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是指运用信息化平台为实验室安全问题处置提供支持。其中,高校可以基于完善的数据信息库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基础平台。数据信息库可以针对实验室器材的使用记录、实验室设备操作行为及实验设备维护周期等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管理人员明确当前阶段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未来安全管理工作需求,使管理人员能运用更少的管理资源投入实现安全管理成果的最大化。数据库的运用,一方面,可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可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好应对安全问题提供帮助,避免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方面产生手足无措的问题。这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能形成良好的管理循环,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位一体稳步推进。
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也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运用全过程安全管控,做好对实验室设备、器材使用动态的实时监控,对于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做好及时的问题排除,使实验室安全管理能进一步细化管理内容与管理规范。其中,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均可成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监督者,通过实现多平台的实验室管理信息互通,使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能更好地了解当前实验室器材、设备及化学制剂的使用状况及保存信息。进而,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安全管理信息共享。另外,推进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监督改革,需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及管理内容等多个维度做好管理工作创新及管理探索,使管理人员能在问题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预案,以此降低产生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运用,能有效解决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能满足多方面的实验室使用需求。进而,为后续阶段,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及管理体系奠定良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