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研究

2022-03-23 12:12杨毅孔维宁杨博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教材

杨毅,孔维宁,2,杨博,等

(1.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现代工程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这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专门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等重要素养。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工程中的“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秉承高度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和谐发展”等发展理念。因此,工程伦理教育成为各层次人才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国思维,达到“启智”“审辨”的目的,培养思想政治正确、人文素养合格、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知识厚实、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类人才,引导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伦理意识去解决工程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

我国关于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却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创新。本文首先探讨当前工程伦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以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改革为案例,解析各项措施。

一、工程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问题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可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资源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工程伦理素养、沟通协调能力。新时代的工科学生要成为专业知识过硬,兼顾具备工程管理与协调能力的现代工程师。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工程教育及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接受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伦理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职业认同感,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承担起优秀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当前,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仍存在教育普及度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符合工程伦理学教育要求等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研究者的研究,将工程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归为以下四个方面:教育政策问题、教师团队组建问题、教材建设问题以及社会共识问题。

(一)高等学校工程伦理教育尚未全面铺开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是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逐步拓展延伸出来的,目前尚未普及至全部本科教育当中。以云南省高校为例,开展过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和专业,已逐步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或者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如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但是,很多高等院校、专业尚未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比如民办院校、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也就是说,工程伦理教育在高校中或者说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度还不高。

同时,我国缺乏较为全面的工程伦理教育政策和法规。教育政策是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施的风向标,在构建符合现代工程观的新型工程伦理教学体系进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仅一级指标的第七项教学效果的6个二级考核标准中的“7.3思想道德修养”与学生的伦理素质相关,该指标的考核观测点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心理素质”[1]。但没有具体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向以及评判标准等。由于政策性文件并没有体现出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导致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有偏颇,这对工程伦理的教育教学有较大影响。

(二)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工程伦理学课程属于交叉融合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有相关文献表明“目前各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师资问题”[2]。一般来说,工科院校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作为工程伦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拥有系统的伦理学知识,但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无法将伦理学知识与专业相关课程及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同时,在面对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时,无法深入分析该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如果由专业学院的教师授课,则会出现缺乏系统伦理学知识的问题。在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背景的教师与具备工程背景的教师整合起来,比如将具有社科、人文、管理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与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3],共同参与教学。但是,仅靠大学中的某一学院或部门想组织起这样的教学团队难度较大,需要政府、高校全盘布局,打通各个环节,使各方通力合作。

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认证前,工程伦理学课程的教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进行专业评估后,从2019级开始才由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教师担任授课教师。而研究生阶段的授课,一直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由思政课教师授课时,教师选取的案例往往与电气工程无关,学生学习时很难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由专业学院教师授课时,工程案例更多选取的是电气工程相关案例,但是缺少伦理学研究的深度。所以,教师团队的合理组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磨合是工程伦理学教学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如何组建一支综合素质全面、专业素质过硬的工程伦理学教学团队,是工程伦理教育及工程伦理学课程建设的难点之一。

(三)工程类专业的伦理学教材建设不完善

教材是开设一门课程的重要保障,教材建设是建设一门课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开展工程伦理学研究较晚[3],研究群体较少,所以著作出版数量少、更新频率慢。而且,针对某一专业的工程伦理学著作就更少。但是,随着近年工程伦理教育的大力推广,我国已在工程伦理学领域取得初步成效。只是,要想长足发展,尚需解决不少问题。

我国工程伦理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当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掌握相关专业的工程伦理行为道德规范、具有工程决策能力。那么,不同的专业领域,其教材也应有所不同。以电气工程学科来看,电力行业可用的工程伦理学教材匮乏。大多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的院校更多采用的是综合性的工程伦理学教材,偏重伦理学理论研究,工程案例涉及面广泛,但是缺少电气工程的案例分析。学生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无法将伦理学知识与电气工程关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群体需协同发力

一是企业尚需明确的工程伦理规程规范。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行业标准、执行规范,但是工程伦理方面的行业规范依然不健全。同时,企业对工程伦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数量少,支持力度小,甚至没有相关课题支持。企业对工程伦理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企业或者行业协会资助的关于工程伦理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我国的大型企业和央企、国企以及省属企业等公有性质的企业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它们的发展对国家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在企业中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中提升工程伦理的作用,对工程乃至对国家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二是工程(行业)协会对工程伦理规范的制定相对滞后。因此,应该积极推进由政府主导、企业及社会各方参与、工程协会制定的工程伦理规范。三是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人员相对匮乏,工程伦理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除了国家层面的引导外,需要社会进一步提升认可度,进而促进群体效应。

二、工程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课程建设

1.政策引领

全国工程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工程伦理教育论坛暨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强化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专业研究生[4]。在教育政策方面,国家应该加强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顶层设计,规范教育教学模式与扩大工程伦理教育的政策覆盖范围,明确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进一步引导高校为培养合格的工程专业大学生制定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式。

要促进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共建工程伦理学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性质与专业特点,与相应的企业合作,总结出该行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根据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工程专业认证政策以及企业和社会对工程伦理的需求,合理共建新型工程伦理学课程。利用各校以及各个专业的资源优势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共同享用。要加强各个工科院校的交流联系。高校间交流经验、融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工程伦理课程的良性发展,培养合格的未来工程师。

2.政府基金及企事业单位课题的支持

人文社科基金和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应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包括道德与工程的关系、工程师伦理道德的问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伦理性问题、具体专业中的伦理学相关问题等研究方向[5][6]。政府基金从策略上肯定了工程伦理学研究的意义,对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带动其他社会力量(比如企事业单位等)对工程伦理研究的重视和给予更多的投入。

(二)组建高水平工程伦理师资队伍

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文化、经济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培养过程,它的教育内容涉猎广泛,因此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具有专业素质的工程伦理教师团队。加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背景的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与工程伦理课程教育的教师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构成工程伦理课程的双师型课堂,可以有效解决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

首先,鼓励担任工程伦理教学任务的高校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并与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配合教学,取长补短。其次,可邀请伦理学研究,甚至哲学、社会学、人文等方面的资深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所有专业教师的伦理素养,让“思政元素”走入学生课堂。再者,发挥高校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聘任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在经验分享以及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传授工程师职业伦理和行业行为规范。另外,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基地协议,将担任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的教师选派到企业中,以调研、跟班运行、实习实践等方式了解企业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反哺课堂。最后,政府及学校可以设立“思政明星教师”“思政明星课堂”等奖项,鼓励教师争当“明星教师”、争创“明星课堂”。

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专业教师讲授工程伦理学课程,经过课后调研,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专业老师“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个专业和专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三)推进因“材”施教,多角度创新课堂改革

对于“材”,本文特指两个方面,即“教材+人才”。教材,顾名思义,就是要进行课程的教材建设。如前所述,应该组建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教材编写队伍;教材当以学生的专业为背景,加入伦理学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白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带着一颗“仁善”“明责”之心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西方教材不符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使用,因此,应研发、使用本土化的教材,加入更多的思政元素。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工程实践的形态丰富多彩,应该考虑设立专门课题,组织多元的、资深的教师组建成专业化的教材编写队伍,让更多元的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实践中,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学专业教材。

人才即学生本体。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应区别对待。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例。本科层次的教育属于普适性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大一、大二阶段学生接触的专业课少,大三后才开始大量接触专业课,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则属于精英教育。学生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已有系统性认知,专业方向更加细化,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与能力的提升。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不建议过多涉及伦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研究生阶段,则可以适当加入伦理学理论方面的研究,甚至可以作为工科学生的研究课题。

其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其教学应区别对待。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因此,在开展工程伦理学课堂建设时,应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建不同的课题小组,分配不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工程伦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核心标准,设置因材施教的新型课堂,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体系构建课堂。学生的前置学习经历、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导致每一个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储备体系。教师在教学、作业批改、考核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现有知识层次与学习特点,分配课堂与课下学习任务。例如,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拓展课堂,开展短期工程实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学习能力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可采用教学活动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材采用专业教师自编讲义。教材中融合了伦理学知识、电气专业知识、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及大量的电气工程案例。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穿针引线”式教学,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指导课程教学过程。经课后调研发现,这种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感兴趣、学习重点明确,教师有的放矢、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专业,也知道了身为电力人的“初心”。

(四)营造“四维”立体教育氛围

“四维”指“政府+高校+企业+工程协会”。在政府的引领和大力扶持下,社会各界将会正确认识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消除对于伦理教育的固有偏见。企业、工程协会应该与高校开展合作,明确社会责任,为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社会各个工程师组织应对当前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工程行业信服的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推动形成社会公共意识。

与此同时,利用好网络和校园文化构建工程伦理教育的氛围。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种资源共享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蕴含着一所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底蕴,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价值观和健康独立的人格。工程伦理教育也可以结合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开展渗透式、沉浸式教育,实现以氛围促进公众意识形成的目的。

明确社会各界在工程伦理教育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合理利用网络空间、结合各校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政府+高校+企业+工程协会的立体教育氛围。既有利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开展,又有利于全社会参与,达成共识,进而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其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三、结论

一是在工科院校开展工程伦理课程,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紧密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不同的工科专业领域的具体表现与延伸。政策、制度的支撑将令工程伦理学课程建设事半功倍,辅之以专项课题和企业、行业协会的课题资助,效果将更加凸显。二是从学校层面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校内、校外、校企人才整合,注重相关学科的融合,取长补短,将为工程伦理课程保驾护航。三是组建专门的教材编写队伍,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四是“政府+高校+企业+工程协会”联手,通过教育手段和教育保障体系的改进及创新,可使工程伦理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教材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