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文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的伟大斗争精神与坚定的革命信仰,蕴含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底蕴,凝结着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甘于奉献、服务社会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高校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的传承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家国情怀、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及其相关知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常有必要融入有关红色基因的教学内容,将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积累、沉淀和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内化为大学生终生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原兰州军区部队时指出:“西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献身精神及优良作风,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目前,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日趋多元化。面对严峻环境和诸多挑战,大学生也面临着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不正等问题,及时帮助他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红色基因这把利器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红色基因作为凸显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身就蕴含着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及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等精神精髓。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忠诚实践者,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
沉淀和凝练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奋斗历程之中的红色基因,自然而然蕴藏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和党性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3]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在内容和思想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和一致性。红色基因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在红色基因的传承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把个人的人生前景与祖国的美好明天紧密结合,真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强调:“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高校思政课的开设和建设,高校也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基因,大力支持和落实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基因、革命作风基因和革命精神基因的讲授和传承,使大学生将红色基因的传承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诺言实践,自觉实践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经过不断淬炼,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人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远大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无比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科学的执政理念。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要大力弘扬光荣的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正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在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尊重历史事实和规律,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和精神精髓,把握红色基因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导向,使广大学生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自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掌握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和契合性,着力解决好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红色基因知识容易出现的简单重复、逻辑思路不清晰以及与学生接受能力不匹配等基本问题,提升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机整体性,促进和提升思政课教师学识与能力、素养与认知、目的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掘红色基因的传承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红色基因素养,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和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和使命担当,将红色基因有效、恰当地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科学有效地彰显红色基因的价值。要深挖红色基因内涵,恰当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教学内容和实施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对帮助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发挥着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和支撑,思政课教师要对红色基因的内容、内涵及意义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阐述解读。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解读红色基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点阐明红色基因的现实根基和意义;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阐述红色基因的历史维度和深度;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中,可以阐明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密切关联。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思政课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时,必须恰当选择、有机融入及详细讲解讲透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使红色基因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0]。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实现育人功能的现实需要,也是红色基因实现教育价值导向的现实需要。
应积极加强与周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利用周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地体验、学习和感受。例如天水师范学院每年将红色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到陕北革命历史纪念地、甘肃陇南宕昌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甘肃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甘肃定西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研学活动。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亲身感受红色基因的丰富内容和精神精髓,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和坚实行动。学生实地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之后,通过撰写观后心得、考察报告和学术论文,可以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充分展示,提高思政课教学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作为网络先进技术的优先学习者和实践者,能迅速接收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优质资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注重并充分利用网络先进技术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凝练和传承,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可以打造红色虚拟仿真实验室,完整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充分还原历史原貌,使学生进入特定历史事件的场景之中,通过体验式学习和感受,加深对红色基因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厚植爱国情怀。
要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以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分享“学科红色基因”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红色基因教学资源库,把红色基因的核心内容和内涵有机分解到每一门思政课,充分体现每一门思政课课程育人功能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责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教学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融合互补,实现思政课教学任务和目标,形成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