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战略布局和战略遵循

2022-03-23 04:39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工作

孙 鹏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能够对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起到反作用。倘若从观念上来考量,意识形态完全解体将足够导致整个时代倾覆。[1]17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亲自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构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四梁八柱”。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这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将意识形态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所做出的战略性理论创新。

(一)世情:应对百年之变的形势需要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激荡的20 世纪,世界格局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进行重构,一边西方资本主义在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一边世界社会主义从高潮走向低谷。如今的21世纪,世界再次迎来重大变革,政治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百年变局的新变量、催化剂,加快了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使得“东升西降”趋势更加显著。第一,从本质来说,这个大变局实际是由“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转变。对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以不变应万变。宏观来看,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未变、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未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未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未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面鼓吹“普世价值论”“西方文明优越论”,一面妖魔化中国的话语频出,大肆渲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妄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阻碍中国崛起。早在苏联解体时,西方国家就迫不及待宣称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结果纵然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中国这边却“风景独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在世界发展的十字路口,西方发达国家不甘坐视自己主导地位和特权丧失,处心积虑、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寻求打压中国的途径,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4]8第二,受限于国际话语权总体仍处于“西强我弱”态势,中国时常处在“有理说不出”“说出来传不广”的尴尬境地。国际上部分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乃至产生误解,更有一些敌对分子、别有用心的势力在涉疆、涉台、涉海问题上兴风作浪,挑起事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能松懈,如若稍有不慎就会在百年之变的时代大潮中陷于危险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变局不仅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风险挑战中抓住发展的机遇,才能实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取胜。

(二)国情: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迎来了由富到强的最好发展时期,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但要清醒认识到,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东西部发展差距仍然巨大,人均GDP 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敌对势力愈发蠢蠢欲动,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第一,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相互激荡碰撞,传统的中国意识形态格局遭遇解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大肆渲染“意识形态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种种西式观念过程中“俘获”部分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异化显现,文化过度娱乐化、谄媚化腐蚀着青少年。一些人在这种渗透与影响下,从小崇尚西方,盲目追求西式自由,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甚至抗拒,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危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第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些社会层面带来的利弊开始显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被打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得到重大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简单清晰的社会结构分化,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阶层,以往很多“单位人”分化为独立的“社会人”,且这种分化仍在不断加剧,社会成员愈加复杂,利益差异化愈加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第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少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论”甚嚣尘上。比如有人认为如今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早已经过时了、落后了。还有人认为现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也搞私有制,实际上和资本主义一样。针对这些错误言论,习近平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5]78即使马克思主义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没有变,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没有变,人们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追求没有变。

(三)党情: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使命需要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显著特征,领导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2]面对“四大考验”,存在“四种危险”,如何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应对前进路上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勇敢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现实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要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加强管党治党实现长期执政还有很多中国共产党要面对的重大“考题”。第一,政府遭遇信任危机,公信力下降。在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当下体制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日益大等问题出现,相应的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机制不够成熟,社会层面当中人民内部矛盾被频频激化。当政府的改革不能达到人民的预期效果时,“为人民服务”宗旨就会受到质疑,人民将会对政府及相关部门产生不信任,滋生“无政府主义”倾向,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二,党风廉政建设如若得不到强化,民心将被耗散。腐败是毁灭的种子,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人民精神境界提高不相匹配,一些党员干部在利益面前丢失了自己的政治操守,拿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私自填补自己内心的欲望,心随风动、魂随浪摆,逐渐迷失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理想信念淡薄、共产主义信仰动摇,一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生活作风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把党推到人民的对立面。这种思想、行为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转变,将导致亡党亡国的危险出现。苏联就是前车之鉴。面对这些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带领全党上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来惩治腐败,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下决心全面从严治党,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性建设,强调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必须首先把基础打好。目的就在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略的教育,保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倘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当思想防线被攻破时,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会沦为空谈。[6]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谨防“灰犀牛”,持之以恒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使广大党员牢记初心和使命,强化党性修养,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补足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等精神上缺的“钙”。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指出:“思想宣传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2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自信是必须担负起的战略任务。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两个巩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精神之基。第一,“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其奉为“真经”,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融入命脉与灵魂。作为世界观,它是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在近代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作为价值观,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对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导航准则方向对,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脚下的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坚持既不走过去“闭关锁国”那样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其他国家投身资本主义阵营那种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确保我们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虽然已经走过“万水千山”,但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阶段中,我们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仍需“跋山涉水”。历史表明,无论何时何地,民心都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凝聚民心,才能够将各方力量紧密团聚在一起,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人心散了、意识形态防线被攻破,社会主义事业这栋宏伟大楼将面临倒塌的危险,党的领导将软弱无力、再多的党员也只是“一盘散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目的在于使我国在思想文化层面有一个汇聚人心的内核,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像磁铁石一般紧紧的在新时代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力量。第二,“要讲新话”。理论唯有常新,才能“常青”。必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做到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只有经常性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性,不断打破定式思维,才能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紧扣凝聚力和引领力。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断地中国化、时代化。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模仿过别国,在挫折和迷茫中碰壁、觉醒、实践,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理论建构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实现了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经历实践检验,闪烁着真理的光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为导向,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办成了一系列难题、大事,真正体现了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必须宣传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种种重大成就,讲清楚深层次的逻辑缘由才能使得广大干部群众毫不动摇地、一以贯之地坚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实现发展的道路是多样的,不是只有西方一种模式,独立自主地探寻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不仅走得通而且比盲目追随西方道路更加走得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世界上那些希望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富强和繁荣进步,但又不想被强国大国裹挟而丧失自身独立的其他国家一种全新的参考和选择,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何谈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第一,我们要推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全社会广泛地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够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让每个人心中常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第二、我们要推进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做望“洋”、望“古”的兴叹者,反之要做承于古、强于今的发扬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符合当今社会的实践需要。第三,我们要推进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式加强进行对外宣传,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三、党领导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布局

从革命年代靠“枪杆子”和“笔杆子”闹革命,到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新时代“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强调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

(一)理直气壮地“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第一,抓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抓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当前国际格局动荡变换,各种思想文化日趋活跃,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异常复杂而严峻。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主导,宣传思想工作要在落实“两个维护”上用心用力,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始终能够站稳立场,表述观点要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第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人有不良思想不足为惧,但一群人同样如此就必须加以警惕。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也是广泛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舆论工作的好坏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通过宣传引导,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能”“好”“行”的原因与逻辑。只有坚持党管媒体的根本方向才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动舆论工作更加深入扎实。第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健全明晰的责任体系,在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阵地管理等方面共同履责,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个主体。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各级各类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定期开展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察工作,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二)科学规范地“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

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原则,让党对意识形态的宣传管理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第一,管好理论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这一根本指引,不能有偏离和改变。在理论阵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政治理论传播话语并进行审查审读,把好思想的“总开关”。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要增强和壮大主流报刊的宣传引领,将意识形态工作贯穿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明辨各种思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从而对其进行科学预判和有力回应。第二,管好文艺阵地。文艺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整个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6]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和冶炼。要坚持守正创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文艺载体,精心打造弘扬主旋律的特色文艺品牌,创作推出一批彰显中国精神、体现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动形成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活动遍地开花、文艺作品精彩纷呈的格局,从而不断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第三,管好网络阵地。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舆论斗争的焦点所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筑牢互联网舆论阵地。抢占“制高点”,通过网络媒体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及时回应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党在网络空间发出的声音强劲有力。坚持“强引领”,切实加强对网络空间行为的教育管理,引导各社会主体规范网络行为,正确运用网络,强化网络空间的正面思想。高扬“主旋律”,切实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正面宣传,让网民看得见、听得清、信得过。

(三)卓有成效地“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国内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折射到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各种“话语”空前活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便捷,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多变。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主动发声、高分贝发声,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把方向,牢牢掌握话语权。第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话语传播力。随着大数据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多元主体传播的特征日趋突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提升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更成为当前舆论工作的重点。在传播媒介上,坚持新媒体与传统方式进行融合,采取差异化传播等针对性强的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投送给全年龄段不同受众;在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融会贯通、突出特色、精准定位,多措并举打造主流舆论传播矩阵;在传播渠道上,利用好各种交互网站、社交媒体、舆论平台进行多链条、深层次、互动式传播,不断拓展话语阵地。第二,创新宣传工作形式,增强话语吸引力。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待,发掘与时俱进的、能够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概念和新话语,以大众化语言表达、传递主流声音,从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引领实践层面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外宣工作中要处理好中外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国际视野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风格,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及时反映国际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第三,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辐射力。注重时、度、效,准确及时地追踪国际热点问题,把握意识形态领域议题设置的主动权。面对“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和“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不实论调,要主动出击并巧妙破解,及时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打破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上“被描述”“被发声”的困境,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面部署意识形态工作,谋划重点领域顶层设计,明确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为意识形态“不定变量”转化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增量”。

(一)要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意识形态也是极端重要的工作,二者不可废其一。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8]8要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和地位,统筹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发展好经济是其他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如果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而忽视经济发展,则会陷入“意识形态中心论”的误区当中,我国曾经就走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弯路。“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个论点本身就是错的,不能片面将社会主义与贫穷挂钩,资本主义与富裕挂钩。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西方国家早已通过上百年的时间实现了生产力大发展,但是新中国却刚从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所以不应把暂时的贫困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否则将导致“变质”“变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在向我国输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中经常“夹带私货”,他们对苏联使用的和平演变策略故技重施,妄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再次上演。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强调意识形态极端重要,就是为了使经济发展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偏移,追求的现代化更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别的主义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这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把精神引领与物质基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没有造成意识形态决定论,又防止了宣传思想功能弱化。

(二)要处理好理论建设与理论武装的关系

意识形态工作要凝民心聚共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将坚持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相统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定方针。理论建设是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不懈加强符合实践需要的理论层面的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理论武装是深层次工作,要持之以恒加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广大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灵深处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并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要做到二者相结合,真正发挥理论建设实效,使全体人民在思想层面紧紧团结在一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理论武装转化为行动自觉,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有政治方向与定力,坚持围绕大局深化宣传和舆论工作,以党管媒体原则驱动宣传和舆论工作,使党的立场看法“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建设需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在各层级全面、系统地推广主流意识形态,增加宣传广度,抢占主要阵地。第二,坚持人民立场,意识形态工作要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武装不可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式教育,若有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往往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实做细,符合人民需要才易于被接受。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工作根本到底是为了全体人民。宣传思想工作要能够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三)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关系

宣传思想工作要注意敢抓敢管、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许多情况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与社会思想主流相适应,表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面貌,契合我国不断发展,走向富强的应有之义。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通过理论层面的宣传以及通过实践的舆论斗争,这是将建设性和批判性做到统一,能够更好地直击当前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不仅在实践中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也帮助了人民群众弄清楚是非曲直,反过来促进宣传工作的信任和接受度。习近平指出,要通过争取意识形态领域的“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巩固壮大“红色地带”。[9]104“三个地带”为舆论斗争方式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指导启发。第一,巩固“红色地带”,要发出主旋律的强劲音,用正能量成风化人、振奋人心,以正面舆论导向引领社会风气。在正面宣传中增强官方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向人民群众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爱党敬党的良好氛围。第二,压缩“黑色地带”,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误读和污蔑,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回应,有理有据地说明真相,以事实回击谣言,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针对美西方在涉疆涉藏涉台问题上抹黑中国,频频炮制出所谓调查论证,要以我真学术对冲美西方伪学术,产出真实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美西方的别有用心,让“真相昭告天下”。第三,争取“灰色地带”,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要注意舆论斗争的度,警惕“低级红”“高级黑”的宣传方式,正确认识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长期性和时代性,防止一些思想舆论和不明真相的人们由“灰色地带”流向“黑色地带”。现如今,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要以正确认识为前提加大政治鉴别力,在保持高度警惕的情况下,精准定位思想舆论领域“灰色地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宣传引导为抓手,对其进行有效的转化和教育,全面抑制“灰色地带”生长空间。

结语

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这是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发展的基本逻辑。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是一个视野开阔、完整准确、意蕴高远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敏锐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性,体现出了崭新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格局,对持续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不工作,爽飞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